走进伊朗【16】波斯帝陵与萨珊石刻【世遗】

晖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离开波斯波利斯,我们来到位于距波斯波利斯西北12公里处的一座山崖边。这时已经是正午,阳光灿烂耀眼。一群伊朗青年看到我们,跑过来站在前面,兴高采烈,嘻嘻哈哈,把曼曼讲解的声音全都淹没了。我跟曼曼说这帮青年把我们作为合影的背景墙了,我们离开时,在我们的身后响起他们失望的喊声。可是我们的时间也很紧,不能多耽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山崖上依次排开古波斯帝国四位响当当的国王的陵墓。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第四位君王大流士一世和他的儿子薛西斯一世,孙子阿尔塔薛西斯一世,重孙子大流士二世的陵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曼曼说王陵是在20世纪才被德国考古学家发现,之前被覆盖了。德国人最早对一座一半埋在地下的方塔感兴趣,大多数人认为这里是火祆教的神庙,建于萨珊王朝时期,那时候这里是一座城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为对方塔的发掘才带出了发现山崖上半悬于岩壁上的四个十字形陵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墓穴的门是半开着的,当年蒙古人入侵波斯打开了这些墓穴并将里面洗劫一空,所以现在的陵墓只剩下外立面的雕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非常与众不同和有意思的是在阿契美尼德王陵的下面,萨珊王朝留下了八幅大型岩画,萨珊王朝国王为了宣扬自己在跟罗马帝国争雄中的丰功伟绩,将自己的形像也刻上了崖壁,要同古波斯帝国诸王并列以显示自己没有辱没先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个地方因此被称为纳克什·鲁斯塔姆(字面意思为“鲁斯塔姆的石刻”)。是指萨珊石刻,并不是波斯王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重温一下历史,阿契美尼德王朝也称波斯第一帝国,公元前550-前330年。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灭波斯帝国。亚历山大死后,他的帝国分裂为三:马其顿王国、托勒密王国和塞琉古王国,波斯归属塞琉古王国。公元前249年,帕提亚崛起,仍沿用希腊化。公元224年萨珊波斯占领两河流域后,定都泰西封,后迁菲鲁扎巴德和比沙普尔,国祚427年。这427年是波斯复兴,臻于极盛的时期,萨珊波斯帝国是由波斯人建立的,被称为波斯第二帝国,开国之君是阿尔达希尔一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阿契美尼德王朝时,大流士及继承人主要和希腊,埃及过不去。萨珊王朝基本就是跟罗马帝国死磕了,还曾整得罗马帝国灰头土脸的。这些能征善战的国王的事迹就刻在王陵下面的岩石上了。(网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流士一世陵墓,墓室里有三穴九棺,都是空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流士一世的一部分历史在我的“走进伊朗【9】”,贝希斯敦铭文的游记里说过,就不再重复了。摘抄李零先生在《波斯笔记》里对他的简单评论:“此人以篡弑取天下,合法性不免遭人怀疑。但波斯帝国,初得天下,很不安定,居鲁士二世和冈比西斯二世,东征西讨,都死于军旅之中,真正安定天下、一统天下的其实是大流士一世。无论制度创设,还是遗迹、遗物,多与他的名字有关。他东征西讨,武功赫赫,但远征希腊,并未得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座王陵外立面上部的石刻都差不多,表现的是30个臣属国的人托举着巨大的王座,身着波斯长袍和拿着弓的国王站在三步平台上,立于偏左,面前是火祭坛的浮雕。头顶是琐罗亚斯德教的标志—火祆教的主神阿胡拉玛兹达,有两个大大的翅膀。大流士一世雕像的身后有两部分的三语铭文。陵墓的入口处有四根雕刻着双牛柱头的柱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网上查到大流士墓铭文的中文翻译,摘抄在这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流士墓的铭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阿胡拉马兹达是一位伟大的神,他创造了这个地球,他创造了那边的天空,他创造了人类,他为人类创造了幸福,他使大流士成为国王,他是众王之一,众主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是大流士,伟大的国王,万王之王,拥有各种人的国家之王,这片广阔大地的国王,海斯塔斯皮斯的儿子,阿契美尼德人,波斯人,波斯人的儿子,雅利安人,有雅利安血统。在阿胡拉马兹达的恩惠下,我在波斯以外夺取了这些国家;我统治他们;他们向我致敬;他们按照我所说的去做;他们坚定地遵守我的律法;埃及、巴比伦、亚述、亚美尼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阿胡拉马兹达看到这片土地一片混乱,便把它赐给了我,立我为王;我是国王。承蒙阿胡拉马兹达的恩惠,我把它放回了原来的位置;我对他们说的话,他们就按照我的愿望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果现在你会想“大流士国王拥有多少个国家?” 看看那些坐拥王位的人的雕塑,然后你就会知道:波斯人的矛已远行;那时你们就会知道:一个波斯人确实在远离波斯的地方打过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网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流士一世陵墓下方的两幅萨珊石刻,上面是巴赫拉姆二世《克敌图》,下面是巴赫拉姆三世《克敌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巴赫拉姆二世在公元274年9月继承了父亲巴赫拉姆一世(沙普尔一世之子)的王位,统治波斯帝国直至293年。在他的统治期间,罗马帝国皇帝卡鲁斯与波斯境内的反对势力联合反对巴赫拉姆二世的统治,然而,由于卡鲁斯的突然去世,巴赫拉姆二世成功平息了战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巴赫拉姆三世是巴赫拉姆二世之子。293年,巴赫拉姆二世去世,巴赫拉姆三世上位。由于统治无成就,被沙普尔一世的小儿子纳塞赫推翻,纳塞赫成为国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流士一世陵墓的左下方是沙普尔一世《受降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骑在马上的沙普尔一世接受两位罗马皇帝的投降。沙普尔一世是萨珊王朝开国君主阿尔达希尔之子,于公元240年继承王位。公元258年,他率波斯军队入侵叙利亚,罗马皇帝瓦勒良遂率军东征。260年6月,双方大战于埃德萨(今名乌尔法,位于土耳其东南部),罗马军队遭遇惨败,瓦勒良自己也当了俘虏,后死于监禁中。类似这样的石刻,我们在伊斯塔尔的峡谷里看到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沙普尔戴着皇冠,上面有球形装饰,脖子上戴着大项链,身穿很薄的飘逸的长衣服和裤子,他的马装备精美,马鞍上挂着一个圆锥形流苏。沙普尔的左手握住他的直剑,用右手紧紧握住罗马皇帝瓦勒良的手腕,握住手腕是战场上捕获的传统姿态,表示被“亲手”俘虏。跪着的是罗马皇帝“阿拉伯人菲利普”,他向沙普尔举起手,乞求和平,石刻的铭文声称罗马帝国支付了50万第纳尔作为赎金,并 “成为我们的支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阿尔塔薛西斯一世的陵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摘抄李零先生在《波斯笔记》里对他的简单评论:“阿尔塔薛西斯一世是在薛西斯一世被杀的宫廷内乱中登基。他的王号,意思是“求真而霸”。希腊人称他为“长臂王”。他在位时间相当长(41年),仅次于后来的阿尔塔薛西斯二世。在位期间,一改薛西斯一世的策略,改用金钱外交代替武力征伐,缓和了西部边境的压力。他死后,三子争立,先立者为薛西斯二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阿尔塔薛西斯一世墓下面是霍尔木兹二世《克敌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霍尔木兹二世是纳塞赫的儿子。302年,纳塞赫去世,霍尔木兹二世继位。305年,霍尔木兹二世开始进攻罗马帝国。但他已经无法驾驭贵族,309年,霍尔木兹二世在一次围猎当中被贝都因人杀害。浮雕里的国王非常勇猛,横枪把敌人的战马挑翻,人和马都头朝下载下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流士二世的陵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摘抄李零先生在《波斯笔记》里对他的简单评论:“(前423-前 405年在位)大流士二世是阿尔塔薛西斯一世的另一个庶子,本名奥克斯,在位期间,正好赶上伯罗奔尼撒战争。这场战争是雅典与斯巴达内斗,让波斯坐收渔利。他用武力对付内乱,用金钱疏解外患,离间雅典、斯巴达,比较成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流士二世的陵墓下面的沙普尔二世克敌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沙普尔二世(309年~379年)是霍尔木兹二世遗腹子。 在他统治时期,波斯帝国疆域东起帕米尔高原,西接罗马帝国,成为亚细亚洲大帝国。沙普尔二世自33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严禁基督教信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薛西斯一世的陵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摘抄李零先生在《波斯笔记》里对他的简单评论:“薛西斯一世 (公元前486-前465年在位),他是大流士一世之子,死于宫廷谋杀。他的王号,意思是“称霸群雄”。薛西斯是希腊语的叫法,伊朗语叫Khshayarsha。他兴师动众,水陆并进,远征希腊,有如赤壁之战,被吴蜀联军打败,转而大兴土木,营造宫室。波斯波利斯的大部分建筑是他下令修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薛西斯陵墓外立面的雕塑保存得最好,清楚看到雕有波斯火祆教之神阿胡拉马兹达的双翼人像,代表着君权神授。火坛上烈焰熊熊,举着王座的28个人是穿着不同的民族服装,代表28个省。王座两头雕有狮头。(网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薛西斯一世陵墓下方的是纳塞赫的《授命图》。纳塞赫(约230年—302年),萨珊国王沙普尔一世之子。纳塞赫推翻巴赫拉姆三世,成为萨珊帝国国王。296年,萨珊帝国为罗马帝国所败,罗马帝国占领亚美尼亚。此后,萨珊帝国与罗马帝国维持了约40年的和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幅浮雕也很精彩,向纳塞赫授命王权的不是阿胡拉玛兹达(是否因为有篡位嫌疑),而是女水神阿娜希塔(右侧)。女神头顶花冠,衣服轻薄贴身,把象征王权的手环递给戴着王冠的纳塞赫。在王与女神中间站着一个孩子,曼曼说有人推测是下一个王位继承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阿尔达希尔一世《授命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曼曼带我们来到山谷尽头,这里有两幅岩刻壁画。这幅刻画火袄教的最高神阿胡拉马兹达将一个代表着权力和忠诚的手环授予萨珊君主的场面。右侧长发浓须的是阿胡拉马兹达,他对面的是萨珊王朝的阿尔达希尔一世,国王身后是仆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曼曼让我们仔细看两匹马的马蹄下都踩着东西,阿胡拉马兹达是神,下面踩着魔鬼。阿尔达希尔一世是萨珊王朝的第一位国王,下面踩着的是前朝帕提亚的最后一位国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巴赫拉姆二世庆功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浮雕中间是巴赫拉姆二世,他把剑竖在两腿之间。两侧的人脸都朝向国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结束了对波斯王陵和萨珊石刻的欣赏,大家都觉得信息量太大,两个相隔五六百年的波斯帝国,又都是金戈铁马,没完没了的开疆拓土,还非得挤在这片山崖上一起炫耀疆域辽阔,文治武功,让游客正经得好好消化一阵儿。</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居鲁士大帝墓</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午饭是在附近吃的伊朗餐。然后赶着去帕萨尔加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来到伊朗11天了,我们坚持追寻着波斯古国的脚印,现在来到了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起点——居鲁士大帝的都城帕萨尔加德。</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认真记住居鲁士大帝这个名字是在以色列。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曾率军两次征服犹太王国,大批犹太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被掳往巴比伦,直至公元前538 年波斯国王居鲁士打败巴比伦,被囚掳的犹太人才获准返回家园。这幅描绘“巴比伦之囚”的油画由法国著名画家雅姆·蒂索于约1896-1902年所绘。居鲁士还将尼布甲尼撒当年从犹太王国劫掠来的金银祭器归还给他们,并且让他们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在犹太人经书里记载的非犹太君王中居鲁士被赋予独特的地位。在居鲁士的支持下,犹太人继续信仰和发展他们的宗教,并且还重建了他们的故乡——耶路撒冷。(网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网上找居鲁士大帝的图片,觉得这张图片不太夸张。在帕萨尔加德早已被摧残无数次的居鲁士的花园里残留一座阙门,上面有居鲁士大帝的侧面浮雕像。图片与浮雕像比较靠近。(网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摘抄李零先生《波斯笔记》里关于居鲁士大帝的文字:“居鲁士二世,也叫居鲁士大帝(公元前559-前530年在位),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开国之君。他先灭米底、吕底亚、迦勒底(新巴比伦),后征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靠什么?不光靠武力。他取天下,恩威并施,与亚述、巴比伦的血腥残暴形成对比。尤其是‘释巴比伦之囚’,让犹太人感激涕零,称他为受膏者,视之为解放者和救世主。居鲁士之死,古人有四种说法,希罗多德说,他是死于东征马萨革泰人之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帕萨尔加德是阿契美尼德人的旧都,很多建筑都出自大流士一世。其宫殿区入口处有个阙门,阙门东侧有居鲁士大帝的浮雕像,此像没有波斯式的大胡子,浑身上下都是异国情调,俨然是个世界性的帝王。”(网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在波斯波利斯博物馆看到玉石雕刻的居鲁士大帝的像,品相极好,可以仔细端详。《波斯笔记》分析雕像:居鲁士形象是四翼羽人,这是模仿亚述的保护神......此像是国王像。羽人头上的冠,上有歧出的公羊角,角的两端各有一条头戴日轮的眼镜蛇,两条眼镜蛇之间有三个柱状物......这种冠是模仿埃及的吼冠。羽人身上的袍,衣襟上有玫瑰花边,对比苏萨釉砖画上的禁军服饰,可知属于埃兰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远远看到居鲁士大帝墓,矗立在一片平原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居鲁大帝的陵墓是一座用巨大花岗岩砌成的7层建筑,上下错开排列,左右用铁钳固定。铁钳早就被人抠走,留下很多半圆形方洞。最上层是一个普通的长方形墓室,墓室长3.17米、宽2.11米、高2.11米,有一个低而狭窄的入口。它孤傲地伫立在无边的旷野中,非常朴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曼曼讲了一个传说,亚历山大非常尊重居鲁士,他毁了波斯波利斯,但把居鲁士墓保护得很好,当他出征外地打仗时,他的一个部下为了讨好亚历山大,把墓门打开,盗走财宝。亚历山大知道后,把部下杀了,把财宝放回墓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阿拉伯人占领波斯后,也要毁掉居鲁士墓,当地人骗说墓里是伊斯兰教的一位圣人苏莱曼的母亲。13世纪时这里建起了一座清真寺,旧名“苏莱曼之母清真寺”,用方形回廊把所谓“苏莱曼之母陵”围在里面,对居鲁士墓起到保护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前陵墓周围有很多石柱,后来有的被拿走盖驿站,有的被搬到居鲁士宫殿。(网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居鲁士大帝在位29年(约公元前550~前530年),无疑是位有军事天才的将领。但更显著的方面是他的宽厚传递的统治特征。他击败了企图谋害他的外祖父,但却让他和自己住在一起,颐养天年。他打败了和波斯世仇的吕底亚帝国,但仍把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当作一个帝王对待,对国王的忠告言听计从。他征服了巴比伦,在这里他的宽容达到了古代世界的顶峰,他要求军队不许扰民,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公元前538年,居鲁士大帝下诏,准许以色列人回国重建圣殿。居鲁士大帝是他的那个时代的奇迹,是一位绝对令人佩服的君主。但他的死是千古之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居鲁士在占领巴比伦之后,转而向里海以东作战,以图降服中亚的游牧民族马萨格泰人。希罗多德说,这是“蛮人”(非希腊人)所进行的“最激烈的一次战争”。他被马萨格泰女王托米丽丝在战场上击败并杀死。不仅如此,战斗结束后女王托米丽斯为报子仇,用革囊盛满人血,然后在波斯阵亡者的尸体中间找到居鲁士的尸体,将其首级割下放在她那只盛血的革囊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的儿子冈比西斯二世很快打败了马萨革泰女王,并抢回了父亲的遗体。安葬在这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场战役,双方都损失惨重,但波斯人的边界也永远止步于锡尔河以南。直到2个世纪后的亚历山大大帝带兵抵达这里,由此战确立的界限还基本保持原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特地在网上看了哈萨克斯坦电影 《托米丽斯女王》。电影的情节是波斯人先欺骗马萨革泰女王,杀了她的儿子。在战场上托米丽斯女王精心布阵,诱使居鲁士大帝进入埋伏后被杀。(网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乘观光车来到离居鲁士墓不远的宫殿,风越来越大,夹杂着雨点,气温骤降。我们哆嗦着看着远处那根高高的石柱,谁都不愿意冒着寒风走过去。它曾是一座18米高的多柱厅,周围有一圈小阳台。原本8根白色石灰岩圆柱当中有一根经过了重建,再次矗立在它罕见的黑色石灰石底座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里以其独特的30柱中央大厅和宽阔的前后阳台而闻名。如今这些石柱倒的倒,残的残,所有的都只剩基座和下半段,而上半段的石柱现在部分收藏在法国的卢浮宫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把说明牌的英文用手机翻译过来,看个大意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说明牌:中央柱形大厅的四面墙都有石门,两侧是门廊。私人宫殿大厅里的柱子,每根柱子都由黑白底座上制作精良的横向圆柱支撑着,它们比其他的柱子要小,但数量更多。值得一提的是,高墙是由泥砖制成的,这些泥砖在宫殿被遗弃的漫长岁月里被冲走,今天可以看到的实际上是建筑原始石头结构的一小部分。这个大厅相对较低的屋顶和大量的柱子,排列成五排,六排,毫无疑问,创造了一个比5号宫殿大厅更亲密的环境。碎片中弯曲的彩绘石膏碎片也表明,宫殿的部分柱子的上部是由石膏制成的,上面覆盖着木头,而不是石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精心铺设的“王座门廊”或“花园门廊”,从一个四方形花园的细长小径上可以俯瞰全景,其中包括一个中央的宝座基座,国王可以在宝座上主持宫廷,同时欣赏花园里的绿意。宫殿的门洞浮雕在风格上和主题上都与其他的门洞浮雕不同。在这里,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国王穿着一件饰有黄金镶嵌的长褶长袍,后面跟着一个侍从。但褶皱的风格可以与大流士的遗产联系在一起,所有当代证据都表明,大流士试图通过完成几个元素来体现他与居鲁士遗产的联系,完成居鲁士未完成的建设计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居鲁士在帕萨尔加德修建了宫殿和带喷泉的花园。这些宫殿、花园都大量运用几何图形和网状图形,以后人们修建花园都以居鲁士的花园为蓝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气恶劣,冻得我们赶紧跑回大巴,下个目的地是雅兹德。路上下雪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