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我的学生在高考考场答题时,我在党校听课、记笔记。关于一些理论文献,其实听听就可以了,只要入脑入心,笃之于行就好。可我还是认真记笔记,因为我知道授课老师为这节课作了精心准备,也要表明对授课老师的肯定和尊重。再者,在参加培训的这段时间里,不管我记不记笔记,我的时间都要在那里过,我的一天都要在那个报告厅里过完,除了认真听课记笔记,我还能干嘛呢?就像我跟学生讲过的,不管他在做什么,他在认真听课也罢,偷偷玩手机也罢,甚至他在任性地“打瞌睡”也罢,他的那节课就同样在过,他的“今天”同样在过,他的十七岁就那样过着。过得有意义与否,全在于他的选择,我觉得没有什么比珍惜当下有意义的了。</p> <p class="ql-block"> 当天培训课一结束,我就打开职大升学高三语文研讨班微信群,去关注大家在群里发了哪些语文高考方面的信息。果然,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有人在问:“各位老师,今年语文考些什么内容?”有人回复:“《师说》《灯》《南州六月荔枝丹》《归园田居》”有人回复:“话题作文‘责任’。”之后就没有更多的交流了,估计大家都在想自己的学生可能考得怎么样吧。</p> <p class="ql-block"> 看了大家的交流内容,心底油然而生一种昨日重现的感觉,考前那几节课的教学情景又重现在眼前。最后几节课了,按照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我的复习课已经讲完了,只有让学生查缺补漏了。周三要停课了,周一的课,我拿着《考试说明》《复习方略》和若干张打印有《师说》原文和翻译的资料走进教室。我发现《复习方略》里有精选课文(文言文)的翻译,但是缺了《师说》那篇课文的翻译。为此,早在上学期开学时,我就特意制作了《师说》的原文和译文对照资料,原文用黑色字体,译文用红色字体,句子与句子一一对应,发给学生,人手一份,让他们去读去背了。单是《师说》的选材,我们在做模拟卷和考前60天冲刺卷时就做过多遍了。但是在考前三天,我还是觉得有必要让学生再重温一下“经典”,于是我让学生拿出那份资料,大部分学生很快拿出来了,极少数学生还在他的书堆里和桌洞里寻寻觅觅,我就把手里的那几份甩给他们,让全体学生全文带译文当堂再重温一遍。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总是会“找不到”老师发过的复习资料,“忘记”了老师布置过的作业,于我已经习以为常了,所以我特意多准备了几份。我带他们复习了一遍《考试说明》中《师说》一文的相关知识点和课后练习题……</p> <p class="ql-block"> 有些同学请我考前押一下题,我说:“在学习上不能抱有赌一把的心态,要全面复习,要拿实力说话。”我只能这样说,读书本应如此。但是考前我为什么特意让学生专题复习《师说》呢?其实是有押题成份的。但我不能说一定会考,连可能会考也不好说,怕影响学生全面复习。我只能要求他们去做。其实,以试卷为载体的复习过程中,我们何曾没有复习过《师说》《灯》《南州六月荔枝丹》《归园田居》呢?甚至以“责任”为话题的作文我们已经考过两次了。我相信:会读书,会上课,肯用心的同学成绩会好点。同样,我也深信:不会读书,不会上课,不肯用心的同学(像课堂上半小时都不能找到那份《师说》翻译材料的),即使我在考前带他们复习过,末了还塞给他那一份我猜想会考的复习资料,他也可能“漫不经心”地放在桌洞里,变成昨日的事了。而昨日,已成过去式,已成东流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昨日”,是由每一个“今日”构成的,而“昨日”的所做所为对“今日”的意义却不一样。努力的人,比如认真上课,刻苦学习的人,今天就可能考好《师说》为选材的试题;昨天不努力不用心的人,今天的《师说》为选材的试题,他还是不会做。原因全在会不会珍惜变成“昨天”的每一个“今天”。所以,年轻的朋友啊,珍惜“今天”吧!它很快要变成“昨天”了,很快就要一去不复返了。</p> <p class="ql-block"> 又谈一下考前押题的话题。好奇心是人的本性,所以“赌”性也是人的天性,押题就像押宝,就带有一定的赌性了。押对了,可能一本万利。学生问我押题时,我说我相信大家的实力。其实,对于我们职大升学班语文学习而言,根本不用押题。为什么这么说呢?2024年以前(包括2024年),语文试卷的题型结构是:一、单选题20题(20分);二、判断题5题(5分);三、填空题5题(5分);四、现代文阅读30题(30分),分(一)(二)两题,基本上是每题14-16分,总分30分;五、文言文阅读(10分);六、古诗词鉴赏(10分);七、作文(40分)。其中,现代文阅读(一)(二)中必有一题出自《考试说明》中的课文,好多时候是两题都出自《考试说明》当中的课文;文言文阅读90%的概率出自《考试说明》当中的课文;古诗词赏析不是出自《考试说明》当中的课文,就是大多来自初中的诗词,极少数出自其他文献。至少24分分值的阅读题是必出自《考试说明》的。2024年语文考试试题第四题(30分)、第五题(10分)、第六题(10分)全部出自《考试说明》。而《考试说明》所列篇目总共只有33篇,其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小学课文,《爱莲说》《诗经二首》是初中就学过的。在课堂上或是晨读课上,我跟职大升学班学生交流的时候,说道:“你在这里读3年,共有6个学期,每学期20个周,3年总共有120周,以每3个周背一篇课文算,可以背40篇。除去节假日等,《祝福》这样的课文不一定背,在120个周背30篇左右的课文,还需要押题吗?”考前要老师押题的同学,也特看得起老师了,他们的意思是要老师押准会考哪一页的哪一题哪一种形式来考,那不是为难老师吗?要是老师押题的精准度这么高,老师不如去买彩票了。</p> <p class="ql-block"> 再说,押题押到会考哪一篇课文怎么样呢?以《考试说明》所选课文为题材的试题,我们在20多次的模拟卷和考前冲刺卷中已复习到,甚至有的篇目已经考了四五次,有的题目一模一样的。但是,考试当中题型一变,学生又不会做了。比如2023年语文卷当中就有一篇选自余秋雨的《都江堰》,考前也复习到该文为题材的试题,我也比较喜欢余秋雨的文章,当时我叫学生去熟读《都江堰》原文,并结合余秋雨的其他文章去读,读出这位文化学者的深度和厚度。但是学生好像不去深度阅读《都江堰》的样子,更不要说余秋雨的其他文献了,所以考试时还是做不好。考试考查的是学生对原文的熟悉程度,也考查学生的文化底蕴,所以,如果你的语文素养不好,你的基础不扎实,你不好考高分。何况,我们的学生,即使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告诉他,这几题可能会考,他也不一定都听进去,这能怪谁呢?</p> <p class="ql-block"> 会学的也罢,不会学的也罢,都过去了,都成为了昨天。我们只能考虑往后该怎么办的问题。我始终相信有些同学是要好好学的,不然,我们存在的意义何在?然而,就算是想读一点书的学生,他们的基础还是很薄弱的,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弱,这就给我们职大升学班师生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挑战。我认为,我们教师的教学不要赶进度,要根据学生学情,慢一点来,最好从初中知识衔接起来,摒弃不实用的花里胡哨的东西,扎扎实实推进,从字词句段篇逐步教学,受得住学生的不求上进,抵得住他人的流言飞语,扛得住“专家”的指指点点,即使一个周才教完一篇课文也是慢慢来,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学中融入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120个周学30多篇课文,说明4个周学一篇课文也行。关键是学会学透,学会学习,会举一反三,提高学习理解能力。大家都在问职大招生考试改革后会怎么考的问题。我不知道会怎么考,我只知道会考什么,那就是:语文的知识点不会变。不管考试分值怎么算,题型怎么变,你读还是不读,你学还是不学,修辞不会变,语法不会变,文学常识不会变;李杜的诗、苏辛的词、马致远的秋思、祝福的鲁迅、面朝大海的海子,就一直静静地等待着我们去阅读;王勃的滕王阁、崔颢的黄鹤楼、范仲淹的岳阳楼一直都屹立在江南水乡,从我出生之前,直至我读高中时,直到未知的将来,他们都会屹立在文学长河中。</p> <p class="ql-block"> 所以,让我们珍惜每一个今天,放下手机,拿起书本,好好学习,精细阅读,大声朗读吧!不管世间如何改变,不管岁月如何流转,你的付出,必有回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