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碉王 马尔邦关碉

北极星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马尔邦关碉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马尔邦乡</b><b style="font-size:22px;">八脚塘村石菩萨沟口金川河西岸半坡,距河面高60米,</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高达51.2米,基宽6.5×5米,顶宽3米,是目前已知保存较好的古碉,被誉为“中国碉王”,迄今已有近300多年的历史,为原大金川土司莎罗奔的小官寨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建造结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面对万千大山,面对族内族外的纷争与杀戮。人们不得不把碉楼越修越高,因为至高权的掌握是自我保护的最有效手段。专家称此碉融数学、几何、力学为一体,是东女国后裔勤劳、智慧的象征。此碉中有数十层,每层四面,各胡方孔,可施枪炝。相传此碉用鸡、狗、羊、马、牛、猪血等掺入荞面和精选粘性强的泥土混合搅拌后灌入石缝作粘合剂,一旦干后,比水泥还坚硬,粘性极强,十分牢固。就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场大规模的改土造田运动中,有人曾试图用炸药包将这座碉炸毁。用石碉的丰富史料作田埂的保坎。两次使用大剂量的炸药均告失败,仅将该碉底座北角炸了一个窟窿。就在那次实施爆破后的第十年就发生了这个地区有记录以却安然无恙。它不仅经受了时代战争的烽烟,而且出经受了大自然变迁的严峻考验,高耸挺拔,气势宏伟,是金川先民坚强不屈,勇敢智慧象征的再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历史记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概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早在《后汉书.南蛮西夷列传》中就记载先民“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十丈,为邛笼”。李善注《后汉书》之“邛笼”说,“按今彼土夷人呼为雕也”“邛笼”即石碉。可见石碉建筑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本世纪40年代,著名学者马长寿先生在考察井岗山五次反围剿的碉堡时指出:“中国之碉源于四川,四川之碉源于金川”,这是嘉绒藏族对丰富战争艺术的杰出贡献,著名美国记者索尔兹伯看到金川的石碉惊叹这个世界建筑史上的明珠。金川嘉绒藏族的石碉文化十分突出,现残存的古碉最多,有“千碉之国”的称誉,可以说石碉是民族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民族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冉駹夷“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即石碉。《隋书·附国传》和《新唐书·南蛮传》《太平寰宇记》等古籍,对川西北地区尤其是嘉绒地区的石碉文化都有不少记述。这些碉楼,仅用片石累砌而成,高度多在20余米至30余米之间,少数碉高达40余米,也有一些较低者仅高10余米,不过低矮的石碉均为四角、五角、六角,而八角碉则皆较高大。在数百石碉中,马尔邦关碉如直刺苍穹的长剑,静静地倚天矗立。“马尔邦”嘉绒语音译,意为不结冰的地方。在嘉绒通往康巴地区古马尔邦关的对河两岸各矗立着一座崇宏昂的石碉。东碉高28米,西碉高50米,这说是“一江南流,双碉守关”的景观。高达50米的西碉,是目前全国已知石碉中最高的,独享“中国碉王”桂冠。马尔邦关碉是东女国女王行宫,后为大金川土司沙罗奔小官寨的标志性建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历史意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石碉的功能,大约可分为军事防御碉、官寨碉、通讯预警碉、界碉、风水碉等五大类。军事防御碉是现有石碉中最常见的一种,多修建于村寨内及其附近入村寨的要道旁、交通要隘、渡口、关卡等地,属军事防御性工事。碉内底层一般用于战时储藏粮食、物资,二层以上墙体上布满了望射击孔,加之墙体坚固厚实,居高临时下,易守难攻,形成极好的防御工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清乾隆年间两次用兵金川,均因石碉的阻挡,久攻不克。此种防御工事后来传入内地汉区,逐步演变为一种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碉堡。石碉在嘉绒藏区较为普遍,但是在金川县境内特别突出,仅卡撒乡就有300多座石碉,可惜毁于乾隆平定金川的战火之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相关事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就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场大规模的改土造田运动中,有人曾试图用炸药包将这座碉炸毁。用石碉的丰富史料作田埂的保坎。两次使用大剂量的炸药均告失败,仅将该碉底座北角炸了一个窟窿。就在那次实施爆破后的第十年就发生了这个地区有记录以却安然无恙。它不仅经受了时代战争的烽烟,而且出经受了大自然变迁的严峻考验,高耸挺拔,气势宏伟,是金川先民坚强不屈,勇敢智慧象征的再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石碉规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金川石碉规模之大,类型之多,建筑技术之精湛实为罕见,具有极高的美学、考古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价值,是研究川西高原历史、民族、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依据。在以大金川大峡谷为中心,向绰斯甲、俄热、太阳河、撒瓦足、卡拉足、万林、巴布里、独松、卡撒等众多网状河流四周的峡谷和高山扩散,直至阿科里草原最北端。到目前有碉的遗址、遗迹 处,有残碉 座,有保存较完好的石碉 座,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神碉、战碉、界碉、铭碉体系,使这里有了“千碉之国”的誉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关碉特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世代居住在这儿的东女国后裔,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自然条件,创造了独特风格的永恒建筑艺术,碉房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据清代第四任绥靖屯务李心衡所作的《金川锁记》记载,“其碉楼及一切墙垣,俱砌乱石,远望作裂纹,整齐如刀削,虽汉人工巧者不能及。”房屋多为石头合黄泥堆砌而造,以巨木为梁,横搭杂木,盖土于上,坚固不漏。它一般有三层,第一层较低矮,主要用于放置大型农具和圈养牲畜;第二层以浑年不熄的火塘为中心,“锅庄”是整个房屋的心脏部位,它具有厨房、饭堂、客厅等多种功用;第三层是经堂和阳台,阳台四周建有煨桑台同时又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小广场,特别是在庄稼收割的季节阳台有成为晒场。人们普遍认为房子顶层的经堂是神的居所,中间层是人的住处,底层是牲畜的天地,这与人们信仰中关于世界的,观念不谋而合。人们认为有天界、人世的地狱存在,天上居住着众神,人世间芸芸众生,地下则是魔鬼的居所,一座房子仿佛就是一个轮回着的世界。这一地区民居屋顶上的晒场和其内部结构是这一地区民居最深的独特性,是对世界民居原型的独特贡献。这些美丽的民居坐落在大金川江两岸的山坡上,由于受大渡河暖湿气流的影响是这里形成较好的植被,四周一片葱茏。放眼望去,大金川如玉带、如哈达般逶迤此来,飘然南去,炊烟袅起,在飘动的山歌里牛羊返栏,宿鸟归急……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历史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内部结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碉内底层一般用于战时储藏粮食、物资,二层以上墙体上布满了望射击孔,加之墙体坚固厚实,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极好的防御工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军事防御功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马尔邦关碉是军事防御碉的典型代表,其坚固的结构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清乾隆年间两次用兵金川,均因石碉的阻挡,久攻不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化意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马尔邦关碉不仅是军事防御的象征,也是嘉绒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见证了川西高原的历史变迁和民族融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以上所列照片本人于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到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马尔邦乡八脚塘村石菩萨沟口实地拍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