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资料来源:《商洛调研》2024年第23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图片来源:镇安县委政研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责任编辑:任拉利</span></p> <h3> 近年来,镇安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探索推行“3354”工作机制,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全县营造人人崇善、处处有善、事事行善的浓厚氛围。2021、2022年镇安县在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取得“两连优”;2024年4月,陕西省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镇安县召开。</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镇安县滨河小区慈善幸福家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主要做法</b></p><p class="ql-block"> 坚持“三级联动”,健全组织体系。在县一级,县委、县政府出台《加快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组建慈善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加强县慈善协会建设,召开全县慈善发展大会,扎实推进慈善工作。在镇(街)一级,成立慈善工作领导小组,组建15个镇(街)慈善分会,选配辖区退休老干部兼任分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具体负责镇(街)慈善工作。在村(社)一级,组建慈善工作站,选配“五老”兼任执行站长和工作人员,在城区9个保障房小区延伸建立慈善工作站,选配小区退休干部和物业人员兼职做慈善工作。全县共建立慈善工作站157个,配备兼职人员785名。</p><p class="ql-block"> 搭建“三个平台”,践行慈行善举。一是搭建“线下”募捐平台。聚焦灾后重建、扶危济困等社会关切,先后发起3轮大型募捐活动,共募集价值1.19亿元慈善物资。二是搭建“线上”众筹平台。大力推行“互联网+慈善”模式,利用腾讯公益“乡村振兴·陕西专场”、中华慈善总会数字公益节、幸福家园专场等网络平台,累计网络众筹2061.28万元。三是搭建“结对”帮扶平台。聚焦困难大学生、失亲孤儿等弱势群体,发动爱心人士建立“一对一、一对多”认领帮带关系,全县82名爱心人士自发与216名困难大学生、23名失亲孤儿结成长期帮扶对子,累计捐赠物资810万元,帮助67名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11名失亲孤儿成长成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镇安县云镇社区留守儿童关爱活动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 探索“五种模式”,助力乡村振兴。一是“慈善+幸福关爱”。把慈善幸福家园建设与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深度融合,改造成为“一老一小”关爱中心、娱乐中心和志愿服务活动中心,投资2100万元建成慈善幸福家园140个,募集村(社)互助金4800余万元,保障了3500余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爱心用餐。二是“慈善+基础设施”。聚焦群众“出行难”问题,采取建设慈安便民桥、动员定向捐资、无偿捐用机械等措施,支持桥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争取慈安便民桥项目资金106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2120万元,建成慈安桥268座;发动256名爱心人士定向捐资1486万元、捐用机械折资3820万元,新建和恢复村组道路107条212公里。三是“慈善+扶危济困”。充分发挥慈善助学、恤病、扶幼、安老、救急等作用,累计资助困难群众5.1万人5443.1万元。四是“慈善+乡村治理”。发挥乡贤感召道德教化作用,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组建乡贤调解队159支,调处化解矛盾纠纷1642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845件。镇安县连续2年荣获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连续3年荣获全省平安县称号。五是“慈善+志愿服务”。积极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成立志愿者服务队338支,吸纳志愿者3.1万人,开展敬老爱亲、助残扶弱等“情系栗乡·志愿同行”系列活动5000余次,惠及弱势群体8.2万人次。镇安县医疗服务队荣获全国优秀志愿服务团队称号,县政协“双拥六助”做法在《中国精神文明报》刊发。</p> <h3> 建立“四项机制”,弘扬慈善精神。一是建立运行保障机制。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慈善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为县慈善协会预算专项经费100万元,兼职工作人员从3名充实到9名,办公用房从3间51平方米扩大到11间243平方米,有效保障工作开展。二是建立工作支持机制。推行县四套班子领导“五个带头”举措,即:带头组织募集善款、捐献爱心物资、参加慈善活动、解决慈善难题、开展走访慰问,累计解决慈善幸福家园融合发展、资产划拨、设施配套、建设资金、运营保障等问题721件。三是建立鼓励激励机制。对贡献突出的爱心人士实行“五个优先”政策,即:优先载入县志、选聘慈善协会荣誉职务、授予慈善荣誉称号、推荐“两代一委”、享有捐赠设施冠名权。近三年来,全县110名爱心人士当选“两代一委”,评树“慈善之星”“镇安好人”等慈善模范132人,其中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四是建立资金监管机制。出台《慈善募捐办法》《慈善物资管理使用办法》《村(社)互助金管理使用办法》等制度,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严格事前审批、事中跟踪、事后审计,确保每一分善款、每一笔物资都落到实处、救到急处、用到难处。</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镇安县滨河家园幸福家园老年活动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有益启示</b></p><p class="ql-block"> 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慈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稳健前行。镇安县认真践行慈善事业“参与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使命定位,强化县、镇(街)、村(社)三级联动,建立健全覆盖广泛、服务专业的组织网络,树立向上向善、褒奖有力的激励导向,构建依法治理、公开透明的监管闭环,构建起党委领导、各方协同、社会参与的慈善工作格局。</p><p class="ql-block"> 赢得群众支持是不竭动力。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镇安县始终把民之所望作为施政所向,实施县城改造、道路交通、安全饮水、公共设施等一大批暖民心、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让广大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在开展募捐、抗洪救灾等慈善活动中踊跃参与、慷慨解囊,彰显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互助精神。</p> <h3> 促进融合发展是最优路径。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发挥公共服务最大效应。镇安县坚持将慈善事业与民政事业融合互促发展,盘活镇(街)、村(社)闲置的校舍、村委会等资源,建成了一批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为载体的慈善幸福家园,募集了村(社)互助金,既破解了资产闲置浪费问题,又促进了慈善事业发展。<br> 心系困难群众是重要前提。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弘扬守望相助、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为困难群体兜底保障编织补充网。镇安县始终把“一老一小”、困难群众、低收入群体作为慈善重点关爱对象,定期开展慈善慰问、慈善助学等活动,让困难群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在全社会凝聚起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h3> <h3> 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民生、造福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下一步,镇安县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建强慈善组织、做优慈善服务、做大慈善规模,探索推出更多更好慈善项目,着力打造具有时代特征、镇安特色的慈善品牌,努力开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