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诗‖《就义诗》(吉鸿昌)

与诗同行 传承经典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就义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吉鸿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p> <p class="ql-block"><b>译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悔恨不能为抗日而死,此事成为我临终前最后的羞愧。想到国家残破如此,我又怎能吝惜这颗头颅。</p> <p class="ql-block"><b>创作背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察绥抗日同盟军解体后,吉鸿昌被迫转入地下,在北平、天津等地继续从事抗日活动。他发起建立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参加《民族战歌》杂志的创办,积极宣传抗日救亡主张。1934年11月9日,他在天津国民饭店参加一次抗日集会时,被国民党政府的特务逮捕,11月24日慷慨就义,在刑场的土地上,吉鸿昌用一根树枝写下的绝笔诗:《就义诗》。</p> <p class="ql-block"><b>诗词赏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诗寥寥几句,将吉鸿昌临难时的愤懑悲壮直泻而出,国难未纾,敌寇未灭,自己却将倒在推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口下,性格刚烈的他深感羞愧。东北沦陷,华北危急,平津告难,日寇的野心也肆意膨胀,如果不能死在抗日前线上,那么留此头颅又有何意。在生死关头,吉鸿昌将自己个人的命运同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自觉地联系在了一起,体现出一个革命者博大宽广的胸怀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中的第一句“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于不能为国家抗击日本侵略而感到遗憾的情感。他宁愿以生命为代价,也要为国家尽忠,以免在今天留下羞耻之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句“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则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和对国家破败现状的感慨。尽管国家已经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但作者并不畏惧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认为国家的荣誉和尊严比他个人的生命更为重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对侵略者的愤怒。它是一首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侵略行为的坚决抵制的诗词作品,体现了作者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也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的共同心声。</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吉鸿昌,河南省扶沟人,抗日英雄,爱国将领。1913年入冯玉祥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11月9日,吉鸿昌在天津法租界遭工部局逮捕。11月24日,经蒋介石下令,吉鸿昌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时年39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吉鸿昌将军青铜塑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5年11月,在吉鸿昌将军诞辰百年之际,中共天津市和平区委、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在吉鸿昌故居前的中心公园中,立起了一尊吉鸿昌将军的青铜塑像。时至今日,如果人们走访吉鸿昌故居,一定会注意到这尊塑像,塑像上的将军手持大刀,立马远眺,姿态威武、气宇轩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