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的盛宴——走进闽南

小帆

<p class="ql-block">  说起福建,总是多出几分格外的向往:山和海的相遇,人和神的共存,无论风光还是人文,都带着几分神秘的浪漫。那就约几个好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p> <p class="ql-block">  当厦门、泉州、福州逐渐火爆,这座隐秘在福建西南隅的城市,纵使它有不输于厦门的海景,不输于霞浦的滩涂,不输于梅州的土楼,不输于泉州的美食……却习惯了在烟火日常里安置自己的小日子,不争不抢,自带“隐身”功能。这座低调到被人遗忘的城市,就是:福建·漳州。</p><p class="ql-block"> 提到漳州,你也许会想到水仙花,会想到女排的漳州基地,会想到王安石的“青山如浪入漳州”,会想到南靖的土楼还有云水谣……</p><p class="ql-block"> 走出高铁站,从漳州开始,我们便踏上了这场穿越千年的时光之旅。</p> <p class="ql-block">  在古城中漫步,明清的牌坊,民国的印迹,红砖的厝院,南洋的风格,现代元素的交错,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散发着厚重的闽南味道,蕴藏藏着无穷的魅力。 我们沿着石板路漫步,感受着古城独有的宁静与古朴。每一块石板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仿佛能听到古人的脚步声和低语。</p> <p class="ql-block">  古城内的文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是中国四大孔庙之一。文庙之中,孔子像立在大成殿前,面容慈祥,历经岁月的磨砺。文庙之外,早已经成为漳州打卡热门地的网红墙与畔池之间,“德配天地”与“道冠古今”两座古牌坊分列在东西两端,形容孔子的道德高尚,成就空前绝后。这座古老的庙宇见证了漳州文化的兴盛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  500多年历史的石板路,历经数百年风雨,原本应该是规整的条石,已经被一代代的路人“打磨”光滑,在微雨中透着沧桑。那些藏在街头巷尾的地道小店,散发着勾魂的美食香气。可能于漳州人而言,喝茶聊天、散个步、逛个市场......才是生活的正确打卡方式吧。</p><p class="ql-block"> 找一家古色古香的茶馆,坐在窗前,品味着漳州特色的功夫茶,欣赏着窗外的美景,仿佛时光都慢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漳州古城不似江南古镇的小桥流水、婉约柔美。但宽大的青石板路、中西合壁的古建筑,是丰富后的沉淀,博大后的沉稳,历练后的沉重,更具有历史沧桑感。逛一逛午后的漳州古城,吃一碗当地的特色的卤面,再看一眼小巷子里的古厝,在隔壁的城市热闹万分的时候,漳州总能保留一片清静,不带拥堵的守着自己的惬意休闲。将“慢”刻进骨子、灵魂里,让我们第一眼便爱上,第二眼便满是不舍。</p> <p class="ql-block">在古城闲逛,仿如穿越,一日阅尽千年</p><p class="ql-block">“红砖白墙的小阁楼</p><p class="ql-block">绿色藤蔓如月下的疏影</p><p class="ql-block">悄悄爬上古厝椽头</p><p class="ql-block">走在老骑楼间</p><p class="ql-block">路边是黄水仙,树上是凤凰花</p><p class="ql-block">一缕穿越千年的情愫氤氲在心间</p><p class="ql-block">弥漫着人间烟火的街道上</p><p class="ql-block">曾经的招牌提醒着其过往的繁华</p><p class="ql-block">屋石砖瓦街巷的老旧气息泛起</p><p class="ql-block">一嗅,就梦回了唐宋明清的繁华</p><p class="ql-block">这座从唐朝绵延至今的城</p><p class="ql-block">留住了宋时文庙、明清街区、民国骑楼</p><p class="ql-block">漫步于此,光阴流转,画风变幻</p><p class="ql-block">仿佛看见了当年苏轼</p><p class="ql-block">‘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p> <p class="ql-block">  南靖,距离漳州市区1.5小时的车程,出了高速,一路而行,青山如浪,道路蜿蜒曲折。闻名世界的南靖土楼就隐藏在这青山深处。沿着盘旋的山路行驶许久,土楼如犹抱琵琶半遮面般出现在眼前,沿途隐隐约约能看到各式各样小型的土楼建筑群,它们那样纯朴宁静,掩映在高山之间,星罗棋布。</p> <p class="ql-block">  藏匿在大山怀抱的避世古村——塔下村,在烟雨中闯入了我们的视线。溪流从山涧缓缓流下,两旁是原生态土楼和浙杭水乡式吊角楼。村子始于明朝年间,圆的、方的土楼顺着山势错落而成。沿溪流两岸的单院式吊角楼鳞次栉比的紧凑地排列在溪边。山上满目苍翠,被雾气笼罩其中,成为了塔下村最好的背景色。身在塔下村,何寻桃花源?绵绵密密的远山绿意,层层叠叠的土楼人家,潺潺湲湲的弯曲溪水,在宁静里,在深山处。走街串巷穿行,路过居民家窥探一二,或是走过小桥流水,深深地陶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四菜一汤”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由四座圆楼、一座方楼组成,它与自然山势融为一体,被梯田环绕,被古建专家罗哲文称为“世界建筑奇葩”。土楼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楼门外就已然显露。5座楼名——和昌、步云、瑞云、振昌、文昌,分别与门上的对联相呼应,饱含着建造者对家族的美好希冀。五座土楼中,步云楼是现存最早的一座,也是唯一的方形楼。</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土楼,都有一个大家庭聚族而居,走进土楼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土楼的每一个角落,都具有客家人特有的风情。推开土楼厚重的木门,仿佛进入了一片自成体系的小天地。进门处,人们三三两两聊着天;老人从菜地里摘回新鲜蔬菜,中年人忙着准备一家人的晚餐,小孩们搬出凳子开始做作业……或圆或方的空间里,是一幅幅流动的生活景象,充满温暖的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椿来湫去,海棠花开”。这短短的一生,我们最终都会失去。你不妨大胆一点,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次梦!</p> <p class="ql-block">  “四菜一汤”所在的书洋镇,还有一座堪与比萨斜塔叫板的古建筑,它就是号称“东歪西斜楼”的裕昌楼。裕昌楼的最大特点是柱子东歪西斜,最大的倾斜度为15°,似乎摇摇欲坠,却经受了700年的风吹雨打依然如故。</p><p class="ql-block"> 清晨,我们在微雨中来到了下坂村,走进南靖县的下坂村,这里没有熙熙攘攘的车水马龙,只有安静祥和的小桥流水。村中风景极好,茶园遍布、绿意盎然、溪流欢畅,我们感觉自己仿佛在烟斜雾横的仙境之中遨游。远山影影倬倬的藏着真面,溪水欢快地流淌,12座土楼井然有序地散布在溪流两岸,其中最大、最瞩目的一座便是裕昌楼。</p><p class="ql-block"> 与田螺坑土楼不同,祖堂不在大门对面的大土楼一层,而是在大天井中心建了一座单层祖堂。 祖堂前面用河卵石铺成一个大圆圈,根据金木水火土等分五格,形状各异,煞是好看。</p><p class="ql-block"> 走进土楼,宛如走进一段尘封的故事。仿佛双脚踩在土楼的石路上,也就踩在了厚重的历史之上,空气中也散发着独属于时光的馨香。很多人家的门前架着一块木板,上面摆着带有土楼元素的纪念品:自家晾晒的笋干、梅干菜,手工编制的竹工艺品……时常有路过的游客驻足挑选。村民告诉记者,当地人几百年来都以农耕为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过,随着游客越来越多,他们现在还多了一份家门口的旅游营生。</p> <p class="ql-block">  漫步村中,鹅卵石铺就的乡间小路上处处生机蓬勃。微雨中灯光照射下的土楼散发着一抹橙黄色的暖意。</p><p class="ql-block"> 洗米的池子,搓衣服的石板每个那么相似的土楼里,都有着一份份相似但又不同的生活。虽时光飞逝,但我们仍然可以透过夹杂着柴火味的炊烟,贴耳斑驳的夯土墙,听到土楼讲那遥远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如果将镜头拉远,从空中俯瞰,一座座庞大的、或方或圆的土楼,带着土壤的肤色,散落在绿色深处的山峦与河流之间,像时光长河中的一颗颗明珠,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也诉说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段段悠悠岁月。</p> <p class="ql-block"> 从裕昌楼回到塔下村,过石桥,沿蜿蜒的小路拾级而上,拐一个弯,就看到了德远堂。德远堂位于南靖县塔下村,系张氏祠堂,又称“张氏家庙”,呈上下两堂两横正三堂五凤楼造型,建造考究,雕梁画栋,粉饰彩画,主体建筑两进各三间,屋脊镶嵌彩瓷,庙前有半月形池塘,24根石龙旗杆环池而立,是目前中国可见到的最完整的古代姓氏祠堂建筑之一。 </p> <p class="ql-block">  本想离开南靖,直奔泉州,村路上被一位刚认识的美女老板拦下,邀请我们去她的茶馆做客。小茶馆位于溪边,我们坐在窗前,品味着美女老板亲自泡的功夫茶,欣赏着窗外的美景,仿佛时光都慢了下来。不禁想起了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p> <p class="ql-block">  南靖塔下村,入眼尽是诗意,踏入便是烟火,在这里,炊烟与云雾交织成画,梯田层层叠叠,像是大地母亲的皱纹。客家人的歌声,在风中轻轻飘荡,传承着坚韧与和谐的故事。砖瓦上有青苔,堂前飞过燕子,走进土楼的怀抱,仿佛穿越了时空。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穿行于百年土楼,与光影共舞。</span>静下心来,感受这小桥流水人家,你会发现人间值得...…</p> <p class="ql-block">  泉州,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通过朋友描绘,印象中的泉州应该是:“红砖古厝间,聆听南音古乐、看遍戏曲人生,市井长巷里,聚拢半城烟火、浸润世人心间,随处可见‘半城烟火半城仙,千古风华千古情’的城市印记,点点滴滴展现着浪漫绚丽的烟火之美。”为此,驱车前往泉州。</p><p class="ql-block"> 坐车里随行随看,这座千年古城以一种内敛的“泉州红”占据了我的视野:红砖、红墙、红房子、红色联排式骑楼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中山路的阵仗让我想起我们广州的骑楼街,所不同的是,广州的骑楼街所剩无几,或拆除或重建,已不再是儿时的记忆。泉州的骑楼街建筑虽旧,却雅致气派,花窗、门楣、露台,雕花饰栏,无一不考究,而且是随意地考究,自有一种世家的雍容。入了夜,灯火一点亮,真有种“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的豪门气象。中山路这两排房子都是百年建筑了,连廊用的都是古早的闽砖。细看下来,并不见沧桑。也许时光是厚待泉州的,百岁光阴一梦蝶,留不住也算不出流年。</p> <p class="ql-block">  想当年,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南宋时期)。这里舟楫往来,各国客商穿梭,可以想见的光怪陆离繁华景象。突然想起了《庆余年》,感觉作者写范闲小时候生活的城市,是不是就是参照了泉州呢?不过时光已过了近千年,当年的繁华到如今变成了街头巷尾的面线糊、姜母鸭、拳头母、蚵仔煎。阵阵的香味引诱着我们,随意走进街头小店感受闽南美味!饱餐一顿后,醉心地穿梭于市井里巷,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息里,寻访历时千年的遗迹。</p><p class="ql-block"> 西街历史可追溯至唐代,那时起就已“列屋成街”,宋朝时更是繁华。西街的建筑与骑楼街的气派洋气迥异,更有闽南古厝的古香古色。站在琳琅长街上,遥望不远处烟尘杳杳的宋代古塔,真有种千年时光一梦回的沉浸感。</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山门简素,与闽地其他雕梁画栋的寺庙一比,恍如山中隐士。但当拜庭所植的巨榕映入眼帘,还是被震慑了,虬曲苍莽,高古寂历,时光在此被封印。第一次看到气根落地成株的样子,并不美,但它展示的力量感让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始建唐垂拱二年,它的存在见证了泉州海丝之路的繁荣,形制也是寺院的最高规制:大雄宝殿面阔九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下,“桑莲法界”四字在骄阳下闪着炫目的光。“桑莲法界”这块牌匾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记载,早在唐朝初期, 泉州已盛产丝绸,开元寺这片地原是泉州富商黄守恭的桑树园。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雕塑技术高超,尤其是梁槽间的24尊飞天乐伎,在中国国内古建筑中罕见。在大殿的梁柱上,除了伎乐飞天,还有24尊人首鸟身的装饰,姿态优美,色彩亮丽。这个就是佛经中提到的妙音鸟:迦陵频伽。</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里的麒麟壁,它原为泉州府城隍庙前的照壁,建于清代的乾隆年间,1974年因为保护需要,被移置开元寺。主体正中白壁上,用交趾陶镶嵌硕大麒麟一只,作步步回首顾盼状,仰望着上方一轮云彩围绕的明月。</p> <p class="ql-block">  印度教与佛教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同时传入中国。 如史载唐朝时广州就曾建有印度教神庙3座,漫长岁 后,全国仅泉州留下印度教遗存,其他地方只余史料。</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大雄宝殿后回廊中央,有两根雕刻精美、造型别致的古印度教石柱。 石柱的每个圆盘内分别浮雕印度教古代神话故事 这些故事的中心内容,都和公元前10世纪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公元前5世纪的史诗《罗摩衍那》有关。</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系中国现存三大戒坛之一。甘露戒坛始建于宋,明末重建,重檐八角攒尖顶,四周环廊,占地645平方米。坛有五级,最高一层供奉明代卢舍那佛坐像木雕。开元寺甘露戒坛与北京戒台寺、 杭州昭庆寺并称中国三大戒檀。经元、明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结构。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藻井下分五级,交叠上收,如蜘蛛结网,似回纹织锦,结构复杂而精巧。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24尊“飞天乐伎”,身系五彩飘带,手持琵琶、二弦、洞萧、响板,轻歌曼舞,翩翩若飞。</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放心石:“提起千般烦,放下万事空。弹指一瞬间,看尽繁花;繁华,只一眼,便是天涯;一念起,一念灭!一念放下,万般自在!”</p> <p class="ql-block">  从尊胜院望出去,千年古塔镇国塔赫然在望。此塔始建于唐,几经损毁重建,在南宋时改建成了砖塔,存留至今。砖塔的外墙已被岁月风烟熏蒸得斑驳苍古,塔前一株凤凰木却开得如火如荼,形成鲜明的视觉对境。与它遥遥相望的仁寿塔,一起见证千年的时光,诉说宋元遗韵。雨幕中双塔垂目,既见佛塔,如见神明。</p><p class="ql-block"> 不期而遇的一场雨,</p><p class="ql-block"> 邂逅了开元寺的凤凰花开。</p><p class="ql-block"> 初夏的雨总是不期而至,</p><p class="ql-block"> 就像佛法里说的无常,</p><p class="ql-block"> 好久不见,却有幸遇见。</p><p class="ql-block"> 漫步开元寺,听风听雨听落花。</p><p class="ql-block">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p><p class="ql-block"> 就像这场不期而遇的雨,</p><p class="ql-block"> 还有这一树盛开的繁花。</p> <p class="ql-block">  这座古老的城市有太多巷子,有的很短,有的很长,有的喧攘,有的幽静,随心拐进一条巷子里,或是因为这里种了许多树,或是因为被里面一丛覆盖住墙面的凌霄花迷了眼,或是因为巷子里红砖古厝实在标致好看,或是因为脚下的石板路被雨洗过,刺桐花瓣落在上面,便不自觉想踏上去。既然恰好遇见雨中的泉州,那就不妨顺从这绵绵细雨的好意,把身心都放缓,坐在老厝天井边的廊下,看一会儿书,摆一席茶,只是呆呆地听雨落下,发出错落而婉致的轻响,像闽南人讲话的声调,既顿挫,又缠绵。新的事物在旧的纹理上生长,老厝里的风一如百年前那样清凉。</p> <p class="ql-block">  在泉州诸神中,最本土的一位应是妈祖了。妈祖司掌航运,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南宋,称“顺济庙”,取“济以顺风”之意,后于施琅收复台湾后被康熙赐名“天后宫”。三重檐歇山顶的大殿彰显着它地位的崇高,闽南红砖赋予它尊贵的色彩。泉州天后宫位于元代泉州古城德济门内,远航之人在此祭拜妈祖,带着妈祖的护佑登船起航。这也是海商入泉的第一站,史料记载:“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藩琛贡,皆于是乎集。”</p><p class="ql-block"> 天后宫面阔三开间,牌楼式造型,青石龙柱,雕花漆绘木构斗拱,大门两侧浮雕麒麟,青石透雕螭虎八角窗。屋顶雕塑八条龙二条鳄,角脊上的凤尾伸展而卷曲,尽显华丽和壮观。</p><p class="ql-block"> 华丽的山门背后连接着一个精致的戏台,坐南朝北,顶部巧妙的木构斗拱和藻井,加以彩绘、雕饰,具有典型的闽南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如今站在天后宫前的广场上,面对德济门的断井残垣,已不能再看到“胡贾航海踵至,富者资累巨万,列居郡城南”的繁华景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当我们回过身,望着天后宫山门的重檐,这座城市的底色依旧清晰可辨。</p> <p class="ql-block">  泉州这座城市里,托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福,在不大的古城里就聚集了各路神仙的道场,最有名的是开元寺,供奉佛祖;出来没多远就是基督教教堂;隔两条街是至圣先师的文庙;再往前走是信奉安拉真主的清净寺;隔壁就是关帝庙;再往码头走有信奉妈祖的天后宫;想拜哪路神仙都不用出城。出城的话,城北不远的清源山上有号称“老子天下第一”的老君像,山下就是南少林;还有供奉真武大帝的真武庙;最少见的,是在下辖晋江市郊区,留存有世界上唯一“摩尼教主”像的草庵寺。为何小小的泉州挤得下如此多的神明?我想泉州作家蔡崇达在《命运》里写她母亲说的那句话最贴切不过:“因为人生需要解决的问题真多,一个神明,不够!”放在没有感情的官方介绍上,那是“信仰多元”,放在每一个真实有温度的泉州人身上,那些什么公、什么君、什么姑、什么娘娘……他们之所以被留在人间,是因为他们善良而有力量。人跌跌撞撞活在世上,心里总要有点可以确认的东西,可以依赖的存在,还有一份知晓自己来处,亦知晓自己归途的心安。</p><p class="ql-block"> 在泉州闲逛,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真正动人的是什么。当穿过嘈杂的市井,走进文庙,被一株又一株巨大的榕树迎笼罩住,耳边的喧嚣立刻褪去,那个瞬间,你会恍惚这古老而茁壮的树也是守护这座城市的神;当随意走进一座小小的公园,与上学的孩子们擦肩而过,又在一个转身时,发现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将军的故居之一竟也在这里,那般玲珑小巧,还充满生活气息地种了一院子各种各样的花;当循着早晚课的时间走进承天寺里,遥遥地漫步于回廊,看阳光将树的影子映在黄墙上。墙的这边,是僧众念诵经文,唱诵梵呗,墙的那边,是一所小学校,朗朗读书声亦清新悦耳——你才知道,这世上最干净的声音,原是可以这般同时响起的。</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的时代里,还有这么一座城市,行人熙攘,神灵常居,所有坚守的,皆不轻易舍弃,所有古朴的,今日依旧鲜活。</p> <p class="ql-block">  簪花,一直是我的心心念念。趁时间尚早,出发去鱘埔村。</p><p class="ql-block"> 从车子进入鲟埔村开始,处处可见“流动的花园”,鲜艳的花朵热烈盛开于发髻之间,无论是巷子里拍照的姑娘,还是街边满头银发撬着海蛎的阿嬷,都盘发梳成圆髻插着满头花,整个村子仿佛<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座行走的花都。</span></p><p class="ql-block"> 这里居住的是古时阿拉伯人的后裔,虽经历代与当地汉族通婚,但中亚的遗风尚存,主要表现在蚝壳房和鱘埔女的头饰上。鱘埔女盘头插花,戴着丁香耳坠,穿着大裾衫、宽脚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抵不过满大街的诱惑,</span>或许一切都是凑巧,又或是刚刚好,我也来一次随心地簪花围,当一回鲟埔女,抚摸历尽沧桑的蚵壳厝,聆听海风中千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闽南的海风吹了千万里</p><p class="ql-block"> 吹出了用牡蛎壳做成的房子</p><p class="ql-block"> 吹出了日落时分渔船归家的小曲</p><p class="ql-block"> 吹出了每天醒来第一件事</p><p class="ql-block"> 就是要簪花的蟳埔女</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海泥是深色</p><p class="ql-block"> 房子是暗淡的</p><p class="ql-block"> 但,何为浪漫与自由</p><p class="ql-block"> 就是哪怕生活没有色彩</p><p class="ql-block"> 我也能自己开出一朵花来”</p> <p class="ql-block">  在东海之滨,有一个美丽的海岛——平潭,这里既有波澜壮阔的海景,又有古朴典雅的渔村风情。</p><p class="ql-block"> 我们驱车上岛,放下行李,便趁着好天气,赶海去。沿着环岛公路向西开,近处的海水已退潮,留下深深浅浅的水湾与洼地,交错纵横,倒影着云彩和夕阳。想起余光中的诗“落日去时,把晚霞交给海峡,晚霞去时,把海峡交给灯塔。”</p> <p class="ql-block">  在闹钟声中醒来,打开房间的窗帘,平潭岛的日出就猝不及防地出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凌晨五点的温柔,</p><p class="ql-block"> 是太阳带给天空的。</p><p class="ql-block">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破云而出,</p><p class="ql-block"> 金色与粉紫在海中变幻,</p><p class="ql-block"> 每一帧都是太阳带给海的浪漫。</p> <p class="ql-block">  一碗面线糊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沿环岛公路北上,被平潭的克莱因蓝惊艳了!碧波万顷的大海,宛如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天地之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洁白细腻的沙滩,像是被精心打磨过的玉石,踩在脚下柔软舒适,漫山的风车蜿蜒在海里……夏天的平潭岛,就像宫崎骏的漫画世界!</p> <p class="ql-block">  在童话般的长江澳,大片的风车田静静竖立在大海边,和阳光、海风一起飞扬旋转。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晚风揉碎了夕阳,洒下满海霞光,泻了一地橙黄。</p> <p class="ql-block">  龙王头,星河初现时,蓝眼泪层层叠叠铺在满是贝壳的沙滩上。蓝眼泪像细长的缎带,从水天相接的地方,不受任何阻碍和遮挡,一道一道冲刷在细腻的沙滩。</p><p class="ql-block"> 浪漫,是如繁星入海。</p><p class="ql-block"> 入夜的平潭海边,翻涌起荧光色的海浪,</p><p class="ql-block"> 就像大海流出的眼泪,</p><p class="ql-block"> 仿佛碎钻洒进大海,星星坠入人间!</p><p class="ql-block"> 去追一场蓝眼泪吧,</p><p class="ql-block"> 如果浪漫有段位,</p><p class="ql-block"> 那平潭的蓝眼泪一定是“王者”。</p><p class="ql-block">(手机拍不出好看的效果,借团友相机照片)</p> <p class="ql-block">  福州的三坊七巷,现存最好的“里坊制街区”,白墙灰瓦,精致的木雕,马鞍形的风火墙,在诉说着悠远深邃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穿梭于历经风雨的三坊七巷,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的隧道。古老的石墙与砖瓦结构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流转,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砖瓦都充满了历史的印记。小巷狭窄而深邃,两旁的建筑仿佛在低语,讲述着过去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时光倒流,往事如烟,在坊巷间,严复正在聚精会神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林觉民也刚刚写罢那篇感人至深的《与妻书》,恰巧,在同一片屋檐下,“世纪老人”冰心正在酝酿她那篇家喻户晓的《小桔灯》,而林徽因则刚刚才思泉涌的写下“你是爱、你是暖、你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p> <p class="ql-block">  相比于三坊七巷的人潮汹涌,上下杭就显得格外宁静致远。这里原来是福州商业中心和货运码头,旧日繁华不在,却留下江南般温婉流淌的水乡。白墙、瓦黛、小桥、流水、青石板、携带着水墨画一般的气息扑面而来, 连手腕花串淡淡的茉莉清香都在诉说江南水乡的美……</p> <p class="ql-block">  福州,匆匆一瞥,却令我留连忘返。满城的葱郁,旧时的街巷,诱人的小吃……无不令人留恋。戴一串茉莉喝一盏茶,享受这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 “聚拢来是烟火</p><p class="ql-block"> 摊开来是人间的</p><p class="ql-block"> 叫“三坊七巷”</p><p class="ql-block"> 如江南般温婉流淌的</p><p class="ql-block"> 水乡叫“上下杭”</p><p class="ql-block"> 阳光投在1850年建起的教堂砖墙</p><p class="ql-block"> 投在林徽因曾居住过的红砖洋房</p><p class="ql-block"> 福州的阳光来得猝不及防</p><p class="ql-block"> 我当然要画个美美的妆</p><p class="ql-block"> 带着干净又服帖的妆面</p><p class="ql-block"> 从街头记录到巷尾</p><p class="ql-block"> 才算不负这夏日时光”</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福建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一半是山,一半是海,而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则是它的装订线。这几天的匆匆一瞥,领略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烟雨江南;看“小桥流水人家”;感受明末清初千年避世生长的土楼的烟火气息;悠悠茶香三千载,万亩夏花漫天下;听改不掉的乡音,翻不完的山河湖海。更有“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美味,当然也少不了小巷里的面线糊、海蛎煎、沙茶面、鱼丸卤面和四果汤,还有姜母鸭和尝不腻的海味仙汁。更少不了平潭岛长在海上的白色风车和晚上的蓝色浪漫。</p><p class="ql-block"> 与其说闽南是几座城的总和,倒不如说它是文化、宗教、民族、语言的集装箱。从渔火闪闪的海洋文明,到骑楼下的小城生活,从市井街巷的古早味道,到遍地生花的宗教文化。</p><p class="ql-block"> 这一场从山到海的千面闽南之旅,没有车水马龙的喧闹,没有人潮如织的繁忙,只有一片祥和静谧与浪漫。</p><p class="ql-block"> 再见,闽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