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志愿军T-34/85无伤越级击杀六辆潘兴,电影都不敢这么拍!</p><p class="ql-block">原创 达哥有点味 达哥有点味 2024-06-07 09:30 湖南</p> <p class="ql-block">一般来说电影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多少会有点夸张演义的成分在里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谓的“抗日神剧”“手撕鬼子”。</p><p class="ql-block">但是你见过收着拍,往保守了拍的吗?</p><p class="ql-block">1962年的老电影《英雄坦克手》讲述了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某坦克车组浴血奋战,以装填手阵亡、车长重伤为代价击毁6辆美军M4A3E8谢尔曼坦克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但实际上这个电影是有原型的,原型打的并不是谢尔曼而是更强的M26潘兴,自身也并没有任何伤亡。</p><p class="ql-block">他们就是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T-34-85英雄坦克“215车组”,战绩过于传奇,以至于怕你们不信,电影都不敢照实拍。</p><p class="ql-block">今天就给大家讲讲一辆T-34-85如何做到无伤“越级”击杀6辆更先进的M26潘兴。</p> <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战争中“人民英雄坦克”215号车和它的传奇车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第三次进攻中,志愿军第23军第67师奉命攻占石岘洞北山,这里是美军第7师第17团防御前沿的一个重要支撑点。</p><p class="ql-block">美军装甲部队当时主要有M24“霞飞”轻坦、M4A3E8“谢尔曼”中坦和M26“潘兴”重坦三种坦克。</p><p class="ql-block">这里说句题外话,M4A3E8“谢尔曼”就是2014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狂怒》中布拉德皮特驾驶的那款,在电影中以小博大击败了德国“虎式”坦克。</p><p class="ql-block">其实咱们215车组的战绩比《狂怒》中的布拉德皮特强多了,只不过没有美国人会宣传而已,美国人为了对抗虎式坦克制造出了潘兴来取代谢尔曼,却被与谢尔曼同级别的T-34/85打得落花流水。</p><p class="ql-block">好,回到朝鲜战场,石岘洞北山战斗美军主防而志愿军主攻,所以在这里布防的是动力一般装甲更厚的潘兴。</p><p class="ql-block">志愿军这边则是1944年苏联为了对抗德国豹式坦克而改进的T-34-85,战斗全重32吨,使用一门52-K高射炮改装的85mmZis-S-53反坦克炮,技术水平与谢尔曼相当而弱于潘兴,潘兴虽然也被称为中型坦克,但实际已经超过45吨。</p> <p class="ql-block">朝鲜战场上的M26“潘兴”,是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T-34/85的主要对手,装备一门90毫米M3A1型坦克炮,备弹70发。</p> <p class="ql-block">收藏于军博的215号坦克。炮管上的6颗红星代表被其击毁的6辆M26“潘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军为了阻止志愿军的攻势,仗着装备上的优势,把潘兴当成碉堡来防守,而志愿军装甲兵的战术手段主要是以单车组充当直射火力支援,伴随步兵冲锋。</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的坦克观瞄设备都很原始,基本不具备夜战能力,所以白天打完了一般都会就地伪装起来,晚上修整不活动。</p><p class="ql-block">结果天赐良机,那天晚上的月亮很明亮,再加上美军轻敌,伪装做的很是敷衍,被215车组发现了一辆躲在树下的潘兴。</p><p class="ql-block">那还说什么呢?T-34-85果断开火,直接打穿了潘兴的炮塔并且引发弹药殉爆,然后殉爆又引燃了附近的树木和草丛,这不就是等于敌人在黑暗中点燃了火把,于是又发现两辆伪装好的潘兴。</p><p class="ql-block">送佛送到西,T-34-85只是稍微转动炮塔,又送走两辆潘兴。</p><p class="ql-block">美军当然也不是吃素的,通过炮口焰和声音也大致锁定了215车的位置,这个时候就应该要果断撤离,再不走就要被美军炮兵火力覆盖了。</p><p class="ql-block">结果由于连续开火的后坐力,T-34-85陷入到了泥地里无法移动,这就很被动了。</p><p class="ql-block">面对即将到来的美军榴弹,千钧一发之际215车组的驾驶员来了个神操作,先是大脚轰油门让发动机全力运转发出轰鸣,然后一点一点的收油门。</p><p class="ql-block">这样发动机声音也就随之减小,给山顶的美军造成一个我方坦克正在迅速逃离,且越来越远的假象。</p><p class="ql-block">果不其然,美军的反击炮火弹着点先是直接打在了215车身后几米的位置,然后逐渐向后方延伸,渐行渐远。</p><p class="ql-block">等到安静下来以后215车组用树木把坦克盖起来伪装成了一个大灌木丛,天亮后美军发疯似的往各个方向侦查企图报仇,结果一无所获,万万没想到咱们就在原地动都没动,好一招瞒天过海。</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晚上志愿军工兵挖开泥沙垫好石头成功脱困并打算转移阵地,结果准备走的时候发现美军拖走残骸又在原地停了3辆潘兴。</p><p class="ql-block">这不是送上门的荣誉吗,还有这种好事?二话不说又是一顿输出,打完果断撤离。</p><p class="ql-block">于是一个神一般的战绩诞生了,一辆T-34-85无伤越级击杀六辆潘兴,电影都不敢这么拍原来不是开玩笑。</p><p class="ql-block">功勋215号坦克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共击毁敌M26坦克5辆、击伤1辆、摧毁地堡26个、击毁敌迫击炮9门、坑道和指挥所各1个、汽车1辆,七次出色地完成了配合步兵的作战任务。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215号坦克"人民英雄坦克"光荣称号,全体乘员记集体特等功一次,车长杨阿如荣立一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陈文奎和师凤山记二等功一次,徐志强记三等功一次。</p><p class="ql-block">215号坦克如今就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负一楼,一颗星代表消灭一个敌人,炮管上的六颗星星闪闪发光,仿佛还在述说着这个志愿军战史上的惊人战绩。</p> <p class="ql-block">历史事件回顾</p><p class="ql-block">1953 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了夏季反击战役。在石砚洞北山某高地上,敌人的3辆坦克严重的威胁着志愿军的阵地,必须先拔掉这颗钉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交给了某部2排排长兼215号坦克车车长杨阿如。上级指示他务必在8日晚9点30分之前消灭346高地上的3辆敌军坦克,配合步兵争夺石岘洞北山。</p><p class="ql-block">7日夜里,杨阿如奉命率3辆坦克,冒着暴雨开赴前线。前进的道路泥泞不堪,在距敌人1200多米的地方,215号坦克陷进了泥坑里,战士们迅速跳下车,进行抢挖,可是坦克还是一动不动。怎么办?杨阿如及时向指挥所报告了情况。了解到215号的处境后,指挥所断然下达命令,陷在泥里也要打!这3辆坦克对反击部队威胁极大,在战斗发起前5分钟内必须消灭掉。接受命令后,他们当即决定,后边两辆坦克先退回去,由215号坦克单独承担这项艰巨的任务。此时,天色已晚,夜幕成了最好的保护网。大家分头找来了各种草木,用泥土将215号坦克隐蔽的像小山丘一样。战士们躲在坦克掩体里,对敌人的3辆坦克进行认真观察。次日度过了漫长的白天,敌人丝毫没有发觉。</p><p class="ql-block">黄昏时分,车长指挥215号坦克开火了,连续准确地射击,击毁敌人的M26坦克2辆,击伤1辆,完成了消灭敌人坦克的任务。</p><p class="ql-block">趁着夜色,他们马上把215号坦克隐蔽起来。第二天,敌人的炮火更加猛烈了,硝烟和焦土笼罩着阵地。坦克上所有的窗门都关起来,偶尔只能打开驾驶窗,呼吸一点新鲜空气。无线电员、炮长、驾驶员相继昏倒了。指挥所要求他们留下两个人,把其他人员撤下去。可谁也不肯离队。就这样全体乘员以顽强的毅力,坚守在215号坦克上,共同度过了生死攸关的两天两夜。</p><p class="ql-block">紧张的抢救坦克工作开始了。排障救车的关键是伐木。只有把路垫好了,坦克才能开出来。已经十分疲惫的乘员们为了躲避敌机的轰炸,先将自己伪装起来。把泥和草捆在身上,然后爬到几百米以外的山上把被敌人炮火炸断的树干,用绳子栓住,然后捆在腰上往回拖,有时连滚带爬,就这样冒着敌人的炮火往返数次,终于在临近傍晚时聚集了70多根木头,垫平了道路。</p> <p class="ql-block">他们马不停蹄地开始紧张的炮击准备工作。驾驶员陈文奎整理弹壳,炮长许世德检查弹头,预备炮长师凤山担任炮长射击。战斗打响了,师凤山以准确的技术,仅用了11分钟,以44发炮弹的代价,击毁敌M26坦克2辆,地堡12个,机枪巢3个,小口径炮3门。就这样215号坦克的乘员们在坦克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不畏艰难、沉着应战,顽强坚持战斗3天3夜,并胜利地完成战斗任务,安全地撤回了后方。在英雄坦克的有力配合下,志愿军最终完全控制了石岘洞北山阵地。</p> <p class="ql-block">被击毁的M39弹药运输车(不是坦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