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去彭州丹景山旅游几天了,打开抖音看看附近有没有遗漏的景点,几幅天主教堂的画面吸引了我的眼球:一座集教学、灵性修养、祈祷、生活于一体的四合院式建筑群坐落在白鹿镇的大山深处,黑白分明,古色古香,静默中藏着冥想,质朴中显着神秘,是独特的罗马式与哥特式混合建筑的风格。活了大半辈子,对于天主教,圣母经,天堂,炼狱,只知道几个简单的词汇。不过,骨髓里似乎一直藏着喜欢建筑艺术的基因,虽然是业余的,但就是喜欢。命中注定这里的一切与我有缘,仿佛神灵呼唤我一定要去看看,而且不远,距我所处的位置就三十公里。于是,我们夫妻驱车前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通往领报修院的公路进入山区后就是单行道了,路的两旁植被茂密,郁郁葱葱,顺着弯弯曲曲的公路延续着。我们沿着山路一直上坡,很多大弯都无法预判对面来车,几次都是倒车找到一个稍微宽一点的地方才能会车,实属要点技术。还有,路旁不断的有挂牌“小心落石”的提醒,纵然路旁山峰绮丽,草长莺飞,我们不敢逗留欣赏,谨慎地驱车饶过了几十道弯后,终于来到了领报修院的停车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进教堂,踏上布满青苔的石阶,我凝视着每一块砖瓦的清水雕饰,精湛的砌工使每一个细节都做的精巧至极,看不出是在原貌的基础上修建的(百分之百仿真)。汶川大地震几乎把原来修院的建筑荡平,领报修院经得住百年岁月的动荡洗礼,却没有经得住大自然的沧海桑田。注视着每一个拱门、拱壁和每一处圆顶支撑,注视着庄重典雅的墙体上的绿色球形尖顶,恢宏的建筑感动着我的心魄。深山荒野,山路弯弯,崎岖不平,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来都有点困难,遑论一百多年前,在这么偏僻的地方,建设一座宏达的建筑是多么的惊心动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八九五年,法国基督教徒杜昂,与领报修院的主持骆书雅选址彭州深山,开始修建一座西南地区的神职人员培训基地,有教室,宿舍,餐厅,教堂,结构方方正正,四周围墙护佑。建筑结构与欧洲的圣母院相同,只不过占地面积小了许多;选址的用意也参照圣母院的规矩,要求神职人员,远离喧嚣世俗,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求内心的平静。虽说是不大的修道院,在当时的彭州也堪称体量庞大的建筑,耗时十三年,到一九〇八年方才建好。可想而知,当时科技底下,交通极为落后,那么多建筑材料要运往山里,何等不易,何等艰辛!想到这里,就会联想;崎岖的路上,马队、骡队托着材料绵延不绝,川民肩扛担挑艰难地前行;想到这里,就会联想:法国的传教士需要多大的信念,不远万里,来到穷乡僻壤,传播先进的文明;想到这里,就会联想:此工程的建成需要无数的能工巧匠和几千民工的劳作,开支巨大,款项来源完全自筹,是一种什么精神支撑他们,我不得而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透过教堂高大的肋拱窗口,可以看到宽大的穹窿,展现出的是碧蓝广袤的天空(有幸今天是晴空万里,白云朵朵),一缕缕刺眼的阳光穿过窗棂肆意射入到每个角落,教堂内外一片光明。阳光永远以她辉煌的光芒普照大地,宗教却以她独特的视角引领众生达到人生的彼岸。先进的文明与杰出的建筑艺术结合,成就了宗教的永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一个神圣而庄严的地方,有足以让罪恶忏悔的氛围。我们不信教,也没有读过圣经,感到有点无所适从,但看到眼前的一切,似乎灵魂也感到了一丝怯懦和恐惧;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鼓起勇气走到主的面前,虔诚地忏悔我们的一生,祈求主宽恕我们的灵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穿过廊楼的拱门,直接进入了修院的主建筑,上方是一个大大的十字架,下面是一个四合院,平整的石块在四合院的内庭慢慢铺开,就是我们常说的天井。不过这里的天井太大,廊楼又只有二层,哪怕是冬季阴晦的天气,宽阔整洁的院坝也会光照明亮的。置身静谧且庄严的殿堂,我仿佛看到一百多年以前修生们学习的身影,他们在这里学习圣经、外语、哲学、数学、医学、音乐、还有诗歌,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到西南各地传播圣经的旨意。不过,他们并不是高鼻梁的外国人,而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只是思想得到了西方文明的洗礼。我被这种氛围感染,也学着当年修生们的步伐,在大大的院坝走了一圈,似乎也变成了一个孜孜不倦的修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知道从什么时间开始,领报修院已经没有了神职人员,也看不到一套完整的宗教仪式,不免心中深深的遗憾。此时,抬头仰望,白墙上光影浮动,森林中传来几声鸟叫,可礼拜堂里再也听不到有人唱诗,但正面的尖顶钟楼还是那么挺立,气宇轩昂,如神明俯视众生,让人过目难忘。我浮想联翩——曾几何时,穿着婚纱的新人们在这里拍下他们一生中最浪漫的瞬间,神父的诵经、祝语在教堂里久久回响。想必那神圣的钟声响起时,一定在白鹿镇的山谷间回荡,清越、悠长。而现在那些新婚的情侣,只能不辞辛苦地匆匆赶来,穿着婚纱拍几幅照片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宽容与大爱,才是基督教让信徒们找到心灵归属感的共同原因,所有的依赖都归附于信仰,生活上的困顿寄托于精神上的富有,没有了信仰,生活也许就失去了重要的意识支撑。这才是基督教的精髓,引领我们习惯于清纯和空灵、淡泊和宁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暮色已近,该返回了,我们却久久不愿离去,伫立在教堂的对面,心潮彭拜,思绪飞扬,似乎有一部分灵魂滑落在这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落后的修院还是那么优雅静谧,还是那么肃穆庄严。我们知道,从未修行的我们,偶然遇见崇高的信仰,一定感悟肤浅。这次回去翻开圣经慢慢品读,下次遇见,争取灵魂全部倾出,与领报修院上空的神灵轻轻地打一声招呼!</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