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天镇慈云寺

shenmao 沈韵

<p class="ql-block">慈云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城区西街路北,始建于唐代,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慈云寺始建于唐代,由县志记载,贞元年间(785—805)筑天成军城池。“军”唐朝为军事单位。城池是军事要素设施之一。一般讲,先筑城池,后修寺庙。慈云寺建筑在贞元之后,那时叫法华寺。</p><p class="ql-block">辽开泰八年(1019年)重新修葺。</p><p class="ql-block">明朝中的宣德年间(1426—1435年),又进行大修,敕赐“慈云寺”,史称“关外巨刹”。</p><p class="ql-block">清朝,亦屡有修葺,但一直保持元明朝时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慈云寺寺院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释迦殿、毗卢殿位于中轴线上,观音殿、地藏殿分列东、西两厢。建筑群高低错落、规整对称,释迦殿内佛像为新塑,壁画为明代遗存,正面是十二圆觉菩萨,西山墙和东山墙是佛、天众、菩萨众、日月星辰、帝王、天神等。壁画高5米,总长36米,面积18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慈云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一进院落。其右为钟楼,其左为鼓楼,对称,为八角圆形穹庐式顶,分上下两层。下层设廊柱8根,砖砌圆形内室;上层开敞,建勾栏。平座,为元代建筑风格,糅合辽金元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其双层圆形建筑特殊,为山西现存明清钟鼓楼中仅有一例,全国亦罕见。</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四栿椽,斗拱五踩。殿外檐下原悬有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题写“山河閒气”和“英灵万古”匾(1966年失落)。</p> <p class="ql-block">第二进院内正殿释迦殿,面宽三楹,单檐歇山顶。斗拱七踩,平身科七朵,单翘三下昂,主要构件系唐辽原物。内有明代壁画。东西有配殿为观音殿、地藏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进院正殿为毗卢殿,为寺院的主殿,面阔23.5米,进深11.5米,高15米,单檐悬山顶,斗拱九踩,单翘四下昂,正脊中央置一对吉祥童子和候风仪“候风鸟”。</p><p class="ql-block">殿内塑法身毗卢遮那佛、授身户舍那佛、化身释迦牟尼佛。东西两侧各置楼阁式木雕藏经柜,原藏有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钦命刻本全套大藏经8800余册,文革时期移放于大同华严寺内。1937年9月12日,日军攻打天镇城,一枚航弹从大殿西侧落入、从北墙穿出,未炸响,大殿有惊无险。</p><p class="ql-block">围绕大殿的十八根柱子为唐代原构。毗庐殿东西备有厢房3间。</p> <p class="ql-block">方丈室</p><p class="ql-block">为总管寺院一切事务的方丈师父所居之室。</p><p class="ql-block">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慈禧携光绪帝西逃,天镇县令鄂腾鄂接驿报准备肴宴,因西逃队伍在宣化滞留4天,直至27日才到达天镇,原备好的肴宴已馊腐,鄂腾鄂无奈悬粱自尽。慈禧在此食宿一晚,回京后,敕赐“英灵万古”匾额。留有民谣“来了老佛爷,吓死鄂知县”。</p> <p class="ql-block">此处为光绪帝当时的住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