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甲子相聚同学情</p><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63--03)讫今恰好一甲孑。原武汉市27中63届高三(2)共10人,应由粤返汉的涂建炳同学的邀约,相聚于汉阳小王府餐厅。共同渡过了一次,特别美好且难忘的相聚午宴。受群主之托,特书此文以为记。</p><p class="ql-block"> 十八岁是人生中,一个最重要的生命与事业的节点。也是每个年青人,青春似火如花的张扬年华。当年我们就是从27中同一间教室出发,向着各自的人生理想与目标,踌躇满志地奔向各自的人生赛道:起步,扬帆……。 </p><p class="ql-block"> 于是,各自经历了60年的风雨兼程:涉过了各自的河,翻过了各自的山。历经了各自一甲子岁月中,生活的艰辛、起落与磨砺,才终于化蝶一-成就了今天的你与我。</p><p class="ql-block"> 有幸的是经过了60年,生活与岁月的洗礼,今天我们又相聚在同一屋檐下。不同的是它巳不再是当年,我们曾每天相聚耳鬓斯磨的那间教室。而是今天这间华丽的餐厅。</p><p class="ql-block"> 看到同学们相见时,那一声“你好吗?”的温情问候;一次四目相对时的寒喧与喜悦。都能让彼此激动得,仿佛又回到了60年前,同学之间那种两小无猜、亲密无间的友爱之中……。</p><p class="ql-block"> 当我看到眼前同学三二之间,亲切地回忆起当年同学中,那些鸡毛蒜皮的趣闻、趣事。同学间在学习过程中,曾经的交流与辩争。都似乎只是发生在咋天,那般地历久与弥新。这让我深深地感到中学同学间的友谊,就像那泰山上岁月不老的青松。</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今我们的年轮都巳近夕阳。但我记起曾经有一位哲人说过,“只要心中有爱,生命之树就不会枯萎。”。我们,今天在此聚会的每一个同学不仅心中有爱,还有同学间这种情谊的支撑。所以,我们永远都不会失去,对诗与远方的畅想。由此我深信:我们的明天和明天的明天,一定会像窗外秋天的大自然:彩色斑斓、亮丽无匹般地无限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入宴点名</p> <p class="ql-block">宴后(全体)留影</p> <p class="ql-block"> 后记:鸣谢 (1)方孝思、张颖慧夫妇,对这次同学聚会的大力支持与卓有成效的组织、策划。(2)涂建炳同学的创意与邀约。</p><p class="ql-block"> 出镜:参加聚会的全体同学与至亲</p><p class="ql-block"> 文字:张志明 </p><p class="ql-block"> 23·9·29 晚10:30‘</p> <p class="ql-block">二,中南大学矿(681)班,2024武汉聚会记实</p><p class="ql-block"> 通知</p><p class="ql-block"> 诚邀</p><p class="ql-block"> 中南大学原矿(681)班学友,于今秋十月蒞临江城武汉,参加聚会。</p><p class="ql-block"> 我们诚挚地邀请各位学友这次来汉:</p><p class="ql-block"> 乘地铁亲身体验:现代大都市交通的前所未有的便捷、舒适。</p><p class="ql-block"> 健步东湖绿道:看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一一东湖。那足以惊艳全世界的湖光山色,水明、天蓝,步步锦绣之无与伦比的极至自然之美。</p><p class="ql-block"> 登黄鹤楼:放眼一桥飞架、两江交汇,白云黄鹤之江山雄奇之美。感受诗与远方的心怡与心动。</p><p class="ql-block"> 学友交流:忆当年共处岳麓山学府中,曾经的壮志、宏图,和那些难舍、难忘的情谊与过往。讲毕业60年各自在流金岁月中,所亲历的那些人生起伏、悲伤离合,与刻骨铭心的难忘经历和感人故事。</p><p class="ql-block"> 我们真诚地希望:今年学友们来武汉聚会。能让大家再次渡过一次,“难忘今宵”的旅行。能给大家留下一个“风云际会,不虚此行”的美好念想!</p><p class="ql-block"> 此致 </p><p class="ql-block"> 此次会议承办者 英放 志明</p><p class="ql-block"> 23·8·31</p> <p class="ql-block"> 第一天 绿道健步</p><p class="ql-block"> 早上8:30‘我们一行从宾馆出发步行约十分钟,到中华路5号地铁站。到徐家棚站换乘8号地铁,在东湖梨园站下车,出站。</p><p class="ql-block"> 原计划由梨园上绿道,步行至东湖磨山景点。沿途一路赏湖光山色,看绿树繁花,赏景怡兴。岂不快哉!但从公园门口导游图上得知,从梨园到磨山绿道里程为6公里。距离虽不算远,但对我们这群年逾70的老头、老太而言,难度确实有点大。退一步讲,即使我们顺利地完成了6公里的徒步,到达磨山也会是精疲力竭了。那今天的旅游的精力与兴致,也必定会大打折扣。由此结论是从磨山乘景观车,不仅可沿途轻松地走马观花。到磨山后,还能精力充沛、心情愉悦地完成东湖旅游5A级核心一一磨山景区的游玩。这对目前的我们,无疑是最佳抉择。</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们乘景观车顺利地到达磨山。在磨山景区內,参观了楚城、楚市、楚城门等名胜。并在其中摄下了,一组到此一游的景点留影。也亲身地在东湖,感受了一把有800年历史的楚文化遺址,留绐现代人的感受与魅力。原本还想带大家徒步登顶磨山(磨山高约70米)。去俯瞰和体会将磨山全景尽收眼底的美丽与心动。还可沿途参观,复原原楚王章华台的楚天台。及山顶上三国刘备祭天的郊天台遗迹。但考虑到同学们目前的体能与精力状态。对磨山景点的旅游,看来也只能到此点到为止了。虽略有遗憾,但见大家心情愉快、兴致不減。那今天的磨山之游也算不虚此行了吧。</p><p class="ql-block"> 接着乘兴我们带大家开始了,一小段沿湖漫步。近赏东湖这独具一格的秋天之 美。慢步湖畔。我们的目光常常会,不约而同地被东湖的秋色所沉醉。水碧、天藍,鸟语花香,鱼跃、蝶舞。引得我们在湖畔,不时地漫步与驻足……。</p><p class="ql-block"> 今天,三小时的东湖绿道旅游。同学们在磨山、楚城、湖边的留影,轻松、愉快的交谈。应该是为我们第一天的聚会,画出了一个堪称完美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东湖绿道近景。</p> <p class="ql-block"> 磨山景区影集:</p><p class="ql-block">(1)楚城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3)</p> <p class="ql-block">(2)</p> <p class="ql-block">(4),薛安邦夫婦在武汉东湖楚城</p> <p class="ql-block">(5)我们在楚市。</p> <p class="ql-block">(6)东湖的秋天,水澄、天蓝,视野雄阔。</p> <p class="ql-block">(7)芳坤之湖畔剪影。</p> <p class="ql-block"> (8)</p> <p class="ql-block">(9)夫妻情深,令人羡慕。</p> <p class="ql-block"> 笫二天 登黄鹤楼 游睛川阁</p><p class="ql-block"> 登黄鹤楼</p><p class="ql-block"> 由于宾馆与黄鹤楼相距不过数百米。有了昨天东湖之行,对同学们体力与健康状态的了解。考虑乘公交去黄鹤楼绕道过远,且路上耗时过长。我们决定步行登楼。但要步行登台阶拾级而上,摆在我们面前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小妹”(王健在历次同学聚会中,因她年令比班上绝大多数同学小,而自谦为我们的“小妹”。而出于对她的友好与尊重,我们在她靣前也多以“哥”自居了。)曾因工伤腰部,如今爬楼困难。仅管,位于蛇山头部的黄鹤楼公园,距街面高不足90米。但对她能否顺利登山?我们依然不得不心存疑虑。因此,如何幫助她顺利登山。也就成为了作为此次聚会组织者的陈与我,不得不慎重抉择的问题。陈比我小。但他是我们这次聚会的总摄影师,每次出门他都要背负摄影器材和担负途中摄影的重任。这就使得在登山过程中,照顾好小妹就成了我责无旁贷的使命。好在登山过程中,小妹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弱不禁风。毕竟她也是曾在湖南矿山,叱咤风云十多年的铿锵玫瑰。在整个登山过程中,我不过仅有为数不多的时候,牵手幫过她一把。于是很快我们一行,就顺利地登上了蛇山头,到达了黄鹤楼公园大门处。</p><p class="ql-block"> 位于蛇山头的黄鹤楼共五层,高54·1米。进黄鹤楼公园。凡65岁以上的老人,外地人凭身份证,本市人还可凭老年证,免费入园。</p><p class="ql-block"> 说起入园。不由又忆起十多年前,与妻带小孙子游黄鹤楼的一件趣事。当年小孙子6岁未滿,个子与同年比也不算高。公园工作人员表示,同意他免费入园。可孙子以当年已6岁,而执意要购票入园。妻只得花80元,给他买了一张成人票。他执意购票的执作,惹得售票员与周围人,都乐得合不上口。至今忆起当时那一幕,依然亲情难忘,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走进黄鹤楼一楼大厅。虽然,今天非节、非假,但以它是大武汉为数不多的5A级旅游景点和天下第一名楼的两大名头。厅內人群熙熙攘攘,人滿为患。见此情景。我们也只得以走马观花的速度。在草草观赏了墙璧上,那些表现历代有关黃鹤楼的神话传说的巨幅浮雕后。立刻排隊乘电梯,登上黃鹤楼五楼的观景台(楼)。今天黄鹤楼顶层的观景楼給外给力:秋高气爽,视野开阔。极目天际,那“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戴空悠悠。”唐代大诗人崔鹄神来之笔,千古风流的唐诗意境扑面而至,令人心旷而神驰……。俯瞰长江两岸。“龟蛇锁大江”天下绝境之神奇,和“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泽东)。将眼前长江一桥作为九省通衢的点睛之作,作出了最为精辟的注释。令后人叹为观止。如今万里长江笫一桥,从1955年通车到今天。虽已经历了70年的风雨岁月,却依然雄姿英发、风姿绰约。所以,仅管现在武汉的长江大桥,已有11座之多。但武汉一桥,依然是我们这代武汉人心中的最爱。</p><p class="ql-block"> 五楼观景后,原本计划步行下楼,逐层观赏。特别是要到三楼去参观与阅读,那里所陈列的历代有关黄鹤楼的诗词与书画。据传其中仅诗仙李白留下的有关黃鹤楼的诗篇,就不下10首。不过,我认为其中最为烩炙人口的二首当属:1,“故人西辞黃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仅寥寥四句,不仅把当时黄鹤楼前的江景如画,刻画得細致入微、浑然大气。更把李白对孟浩然间,那种亦师亦友,惺惺相惜的依依惜别之情,至今读来依旧有让人耳颊生香之感。2,“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玉笛》。寥寥数笔不仅把江城五月的气候特点,当时听笛的风景人物,描述得细致、生动。诗人的浪漫、儒雅,文采风流,也一併跃然纸上。令今人为之仰幕难已……。</p><p class="ql-block"> 但因当时褛內各层,游人实在太多。不到该层虽颇有不舍,但却又不得不忍痛而割爱。既然决定了,放弃黄鹤楼以下各层的参观。我们就立刻改乘电梯下楼,出黄鹤楼东侧门。沿山脊漫步东行。沿途经过了敲钟亭景点。忆起当年带孙子游到此,为滿足孙子敲钟之好奇。足足排隊近20多分钟,才轮到他敲,一次起步价10元。想那时,此地是何等地风光。如今却已冷落到人迹罕至,亭可落雀的荒凉了。此令我颇有蒼诲桑田的感慨。继续东行就到了蛇山上,又一享誉中外的著名景点一一白云阁。此阁虽为1991年所重建。但若追溯历史,它可是初建于晉。可能正源于在武汉,它的历史可谓是久远得十分鲜见。才使得如今这里每天,游人络绎不绝盛况如斯。再沿山脊东行10余分钟,就到了蛇山又一重要景点,岳飞广场。因此景点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以建设得颇具规模。至于,当年岳飞是曾在此屯军?驻防?还操武?我还未曾来得及考证,不敢妄言。接着我们一行,由此下山。从黄鹤楼公园中门出园。</p><p class="ql-block"> 出门后见时间尚早、气候宜人,且同学个个依然精神矍铄,游兴正浓。于是,我们决定乘兴在这里等公交展开,去今天的第二个景点-一汉阳晴川阁的旅游。</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了黄鶴楼公园。</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公园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我们哥三</p> <p class="ql-block">此次聚会哥与妹</p><p class="ql-block"> 摄影 陈英放</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第一层的浮雕壁画。(1)</p> <p class="ql-block">(2)</p> <p class="ql-block">黃鹤楼上景观层极目(1)</p> <p class="ql-block">景观层俯瞰(2)</p> <p class="ql-block">(3)</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公园景区之白雲阁景点</p> <p class="ql-block"> 得力于武汉公交的便捷。我们从黄鹤楼公园中门处的公交车站上公交,到汉阳钟家村换乘,抵达睛川公园大门,前后用时仅约40分钟。</p><p class="ql-block"> 晴川图位于汉阳禹功矶上,背龟山,面长江。于明嘉靖26年(公元1547年),由时任汉阳知府的范之箴,为纪念大禹治水功德而建。阁名取自“睛川历历汉阳树”之句。因晴川阁与黃鹤楼,隔江对峙、交相辉映。而获“三楚旅游胜景”之美誉。它还与黄鹤楼、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汉阳晴川阁又与武昌黃鹤楼、湖南岳阳楼、 当阳仲宣楼,并称楚中四大名楼。晴川阁在历史上,也是屡毁屡建。现在所见的晴川阁。为1985年,仿清光褚年所建晴川阁重建。阁高17·5米,为上下两层。而今天的汉阳睛川阁景区,则是由睛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禹碑亭、江汉朝宗碑、楚波亭等附属建筑组成。</p><p class="ql-block"> 进晴川阁这才发现今天晴川阁景区內。也是游人如过江之鲫摩肩接踵,处处因人滿而行滞。我们六人进景区后,也很快就被人流分割得各奔东西了。好在这样也能各得其所、各投其好。我在一楼瞻仰了禹稷行宫內的雕塑与壁画后。到二楼阁上观景时,方才遇到芳坤。一直到我们各自在景区参观完毕后,才又陆续在景区大门处聚齐。</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起出景区,到街对面等公交时。抬头方见号称晴川阁三大主体建筑之一的铁门关。重建的铁门关高大、气派,颇有一关能拒百万兵的气势。但毕竟现在早已不是冷兵器时代了,再高的城门也只剩下,作为历史遗存的价值了。</p><p class="ql-block"> 当天下午回到宾馆,芳坤突接夫人患病的短信。因夫妻情深。他在匆匆与聚会同学依依惜別后,搭乘当晚的高铁返粤。</p> <p class="ql-block">睛川阁公园</p> <p class="ql-block">晴川阁二楼侧瞰(1)</p> <p class="ql-block">(2)</p> <p class="ql-block">(3)</p> <p class="ql-block">(4)</p> <p class="ql-block">晴川阁(1)</p> <p class="ql-block">(2)</p> <p class="ql-block">矗立于睛川阁公园左側的睛川阁景区三大主体建筑之一,高大、雄伟的铁门关。(重建)(1)</p> <p class="ql-block">铁门关(2)</p> <p class="ql-block"> 第三天原计划 :(1),行:到大成路感受武汉百姓的人间烟火。(2),逛:步行沿江大道至武昌长江一桥桥头,沿途参观了武汉横渡长江的下水点。(3),乘轮渡去体验一次长江大桥建成前,武汉人过江的感受与趣味。(4),过江到汉口。去名闻遐迩的江汉路步行街走走,体会江汉路上的百年沦桑。欣赏步行街上,那些各具特色的异国风情建筑。体验步行街上,那些应有尽有商舖的繁华与繁荣。(5),到汉口江畔参观,武汉最具影响力的旅游名片一一江滩公园。去观赏长江沿岸那些美不胜收的江景。零距离接触汉口江滩公园的自然美与地方风情。对武汉的江滩公园,如果说它具有天下无双的感染力和观赏价值。我也会深以为“此言並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第三天早上,我们一行准时从宾館出发。出门不远就到了,目前,武汉最具百姓烟火气的地方之一,武昌大成路。路名虽以“大”冠之,但实际上它并不大。宽不过四车道,长不过数百米。但街面上,各种武汉地方特色食品、风味小吃,可以说是应有尽有。武汉热干面、面窩、油条、豆浆,汤包、 鲜鱼糊汤粉、小元糊米酒等。这里的各种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品种之多真是难以胜数。加上云南米线、兰州拉面、东北水餃等,诸多各地地方特色食品在此加持。使得整条街面上,是一步一餐館,一步一摊点。各种食品吆喝声,不绝于耳。从早到晚,食客、游人摩肩擦背。可以说这条街上的人间烟火气,大约也真可谓是直冲九宵了。 </p><p class="ql-block"> 沿大成路步行到尽头,就到了武昌沿江大道。</p><p class="ql-block"> 在沿江大道上。遇见的第一个值得一说的景点,就是毛主席横渡长江的下水点。因属军管重地,又历经数十年之久,如今也早巳是少有人知了。因附近路人很少,我们也落得在此留影作记。</p> <p class="ql-block">武昌沿江大道(1)</p> <p class="ql-block">(2)</p> <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们又沿江步行。参观了位于长江大桥下的,武汉横渡长江的下水点。再沿江东行就到了中华路,武汉长江轮渡口。原本计划在此处,乘轮渡过江。但十分遗憾的是因当天江面风大,导致轮渡停航。这使我们今天的过江旅游的计划,全部落空。于是,我们只得在长江一桥下的江畔,换角度近距离再一睹长江,“一桥飞架南北”的雄姿与风采。</p><p class="ql-block"> 因考虑到下午,同学们将陆续离汉。我们只得匆忙在大成路一餐馆用餐后,回到宾館准备行囊。</p><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与英放分工。他将安邦夫婦送武昌火车站赶火车;我送王健到武汉火车站乘车。到此终於结束了,我班同学今年的武汉聚会。虽很欠园滿,但也算和谐与顺利。</p><p class="ql-block"> 鸣谢 薛安邦夫婦、李芳坤、王健同学不远千里蒞临武汉赴会。 </p><p class="ql-block"> 出镜 参加此次聚会的全体同学和深受我们尊敬的夫人。</p><p class="ql-block"> 摄影 陈英放 </p><p class="ql-block"> 文字 张志明</p><p class="ql-block"> 后记 此篇之所以滞后聚会,逾半年方成文。因为,原未计划作此篇。只是不久前,当我偶然忆起去年两次同学聚会时的情景。想到如今与我同班的同学,都已是年近耄耋。再从这次大学同学聚会参加的人数与身体状态,加上大学同学彼此,多相距在千里之外。所以,以后这种聚会的难度之大,的确难以言预。我又记起去年聚会过程中,英放也曾对我说过这次聚会,很可能是我们同学聚会的收官之作。</p><p class="ql-block"> 而武汉高中同学的聚会,虽相对大学同学聚会有着地理上的优势。但隨着年令的增大,看情况,也实在不容乐观。正鉴于此,我才下决心完成此篇的写作。以为我班同学的聚会,留下一点小小的念想或说文字印记。留待同学们在家作为飯后谈资与评说。</p><p class="ql-block"> 另因写作此文过程中,未与与会同学商量与探讨,如文中若有不当、不周与冒犯之处。还望同学们见谅与指正。拜托了。</p><p class="ql-block"> 另我但愿此文是不是收官的收官之作,企望我们的前面还应有更加美丽的诗与远方的相会与相聚!</p><p class="ql-block"> 志明 </p><p class="ql-block"> 2024·5于武汉</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