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之五——编炕席

sunhaiyi

<p class="ql-block">  记忆之五——编炕席</p><p class="ql-block"> 樵夫 2024.5.27 </p><p class="ql-block"> 席子并不陌生,有草席、藤席、苇席、竹席、凉席等等。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炕上铺的炕席。偏远山区自古以来已经习惯了用芦苇编织的炕席。因为烧秸秆柴火,炕洞积满土灰,一两年就要扒炕清理,用炕席很方便。锅灶的烟火通过土炕的烟道进入烟囱排出去,炕上席子下面垫一层谷草,能起到防尘、隔热和坐上松软的作用。另外,铺炕席凉爽舒适,也利于东北人经常在炕上。农村的供销社有卖苇席的,但是家里小孩子多,总在炕上玩,吃饭也在炕上放一个饭桌子,盘腿坐在炕上。有时候不注意灶坑烧火太多,炕头的席子被烫的焦糊了,再结实的炕席也就能用一两年,补炕席也是常见的事。当地大草甸子有野生芦苇,自己学会了编炕席,就可以避免炕席破了带来的烦恼。</p> <p class="ql-block">  人类利用席子具有悠久历史,古时候的筵席,是指铺垫的座位。从奴隶社会后期起,人们的坐具分为“筵”和“席"两种,“筵”以蒲草或苇子编织,面积较大;“席”的材料要精细些,面积也较小。唐宋以前,并无桌椅之类的高架器具,只有矮小的几案一类的东西,古人谈话、写作、进食等,都是就地而坐,唯一可以讲究的就是在地上铺设席子,如同我们在日本、韩国家庭见到的那样。因为要就地坐在席子上,所以我们又说“席地而坐"。由于古人十分注重礼仪,所以铺席也有讲究,从天子、诸侯、士大夫及老百姓都有严格规定。在请客吃饭时下面垫一层大的席谓“筵”,上面最小的垫物称“席”,逐渐演化为“酒筵”或“酒席”。席又逐渐成了座位的代名词,如“出席”、“席位”、“列席”、“一席之地”等。古往今来,无论酒筵还是会议,排列的席位是很讲究礼仪的,最重要的位置被称为主席。</p> <p class="ql-block">  芦苇,古时候有好多称呼,如《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未出穗的芦苇称“蒹”,初生的芦苇称“葭”。东北农村的炕席基本上都是苇席,也就是用芦苇编织的。山区的河岸边或者草塘子有水的地方,常见生长着一片一片的芦苇,虽然不比沙家浜和扎龙保护区平原湿地大面积芦苇那么壮观,晨曦掩映下芦花飘摇着那么绚丽迷人,但是总能够找到适合编织的芦苇。割芦苇季节是在秋后芦苇已经生长成熟,太早青苇子保存不好容易发霉变质,编出的席子也不耐用。要选择壮实的苇杆,色泽好的,粗细基本一致的苇子。去掉稍头不坚实的部分,摘掉叶子。截取苇杆的长度由于生长环境略有差异,一般有两米长左右,当然能保证质量越长越好。</p> <p class="ql-block">  割回来的苇子晾干保存好,编席子前,首先要把芦苇杆加工成苇篾。“篾”即是可用于编织炕席的苇条。先把一根根芦苇用穿刀沿着根部向上把芦苇分成两片,分割要均匀。苇片经石滚子碾压或者用圆木棒用力压刮,反复压刮,使得苇篾节点平整,变得特别柔软,平滑顺溜,以利于编织使用。在编织苇席之前,将做好的篾子放在水里充分浸泡,让苇篾完全变软柔韧,然后进行挑选分类,按苇篾的宽窄,强度和色泽分别放到一起,可方便用于编织苇席的不同部位。</p> <p class="ql-block">  编织苇席的关键是起头(踩角)、压花、折边(也叫窝边或翘边)、织席心和收边几道工序。起头用五根苇篾平放,苇根和苇稍颠倒交互使用。压花有许多种类,有挑一压一法,挑二压二法,隔二挑一压一法等。根据需要和爱好可以编织出多种多样的席花。最常见的是炕席花(双纹)、三纹席花、人字席花、十字席花等。编织的手法是左手抬苇篾,右手来压紧,当一根苇篾即将用完,及时接续另一根。手法熟练的人,苇篾经纬密密麻麻,编织起来不断的抬起压下 看的眼花缭乱,但是总能够做到有条不紊,花纹绝不会错乱。编织席心虽然面积大,但是并不复杂,只要按照一定的纹路走就行。窝边和转角要做的精细些,边角篾子的使用要合理,边缘要压实,保持平整。编织过程中为了保证炕席密实,用特制的工具“靠子”向里收紧,使编织的花纹紧密结实。编织过程中苇篾干燥要及时喷水,保持湿润。起头编织逐渐从第一个角向两边延伸,到边后转折方向,接着向前走。炕席大小根据火炕确定长和宽,一般出售的苇席都有一定的规格。自己家用就可以按着需要的大小来确定。</p> <p class="ql-block">  在书籍和文字记载中,确实有一种古老的手艺人叫“篾匠”,是指用竹子做成片条编织各种生活用具或工艺品,后来篾匠也泛指采用所有植物、秸秆和皮进行编织的手艺人。相传篾匠的祖师爷是张班,他和木匠的祖师爷鲁班是师兄弟,因为张班这个人没有学到木工手艺,后来只好改行做竹篾编织,后来成为篾编的开山鼻祖。在农村,过去有很多人都具有不同的编织技艺,有的是跟师父学来的,有些人却没有师傅,全靠自己去实际操作,熟能生巧。土法编制的物品大多都是自家用,不一定需要特别精致、美观。比如编炕席、编筐、编笼子、编帘子、编凉席、编筛子、编土篮子等等。</p> <p class="ql-block">  尽管老祖宗传下来的篾匠手艺,用的都是纯天然无污染的植物原料,做出来的用品无毒无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塑料、金属制品取代了传统的草木制作的生活用品。现在的农村虽然睡的还是火炕,恐怕再也见不到用芦苇编织的炕席,全都是由较厚的地板革取代了。</p> <p class="ql-block">  编炕席是我早期农村生活的记忆 ,可以预见,篾匠这门古老的传统手艺,不久的将来必然会消失,恐怕连“篾”这个字也不认识,更不解其意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