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晋祠胜境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源大街,是我国著名的文物保护地和旅游胜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9号,我和老伴乘车从山西忻州温泉度假村来到了晋祠博物馆的北门-向曦门</p> <p class="ql-block">一进门,迎面而来的是荡漾的湖水,花坛和湖对面上的一个三层颇有特色的建筑,湖面上游人在划船</p> <p class="ql-block">这是晋祠公园的南湖,这座建筑叫大戏台,后面的古建群是晋文公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湖面宽阔,在游船和仿古建筑辉映中如诗如画</p> <p class="ql-block">一眼望去,古建群在蓝天白云下格外耀眼</p> <p class="ql-block">一座小桥把湖水隔开,使游人方便游览</p> <p class="ql-block">远眺似一幅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这是什么湖,不知道,只知道是站在桥上拍的</p> <p class="ql-block">在小桥头留下足迹</p> <p class="ql-block">这是晋祠主轴线上的花坛</p> <p class="ql-block">这个由于拍的不清楚,不知道是啥,有知道的友友可否赐教?</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区西南40里悬瓮山下的晋祠圣母殿前,是一座精致的方形荷叶鱼沼的古桥建筑。与圣母殿同建于北宋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整个梁架都是宋代的遗物。这种十字形桥也是中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四周有勾栏围护可凭依。古人以圆者为池,方者为沼。因沼为晋水第二大源头,流量甚大,游鱼甚多,所以取名鱼沼。</p> <p class="ql-block">沼内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枕梁,承托着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殿前汇泉成方形鱼沼,上架十字形平面的桥梁起殿前平台作用,构思甚是别致。</p> <p class="ql-block">晋祠唐园是一处集古代建筑、园林景观、文化活动和历史文物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是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和历史文化的绝佳去处。游客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古代文明的魅力,领略中国传统建筑</p> <p class="ql-block">唐园正门,门内有一砖雕影壁,正面雕的是福禄寿三星,背面则是群仙图。</p> <p class="ql-block">2003年,为纪念太原建城2500周年,在晋祠公园中心,立起了一座“龙兴晋阳”的青铜雕塑。这组雕像共六人,唐太宗李世民骑马立于中央,长孙无忌和李绩骑马一左一右。尉迟恭手捧铜锏立于李世民与长孙无忌前方中间。魏征立于李绩马左侧,魏征后面是马周。</p> <p class="ql-block">唐寅题枕流亭:亭头看月色如画,枕畔听溪流水声。 </p> <p class="ql-block">唐风晋韵,“唐风”实乃唐尧之凤,“晋韵”则为晋国延绵之韵,加之龙城之气象,成就了“唐风晋韵,锦绣龙城”之神奇。</p> <p class="ql-block">唐风晋韵”合起来就是:唐尧遗风、晋国神韵。太原历史悠久,作为三晋文化的中心,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唐风晋韵”四个字,无疑是对晋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高度概括。</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凌云阁是一座仿古建筑,位于晋祠公园内,是一座二层三檐的楼阁,具有四角攒尖顶的特色。 凌云阁坐落在假山之上,阁身高大巍峨,气宇轩昂,是晋祠公园内登高远望的理想地点</p> <p class="ql-block">阁身下的假山有石洞,被称为“转运洞”,许多游客都会钻洞而过,然后登阁远望,以期时来运转、飞黄腾达、步步高升、一步登天</p> <p class="ql-block">凌云阁的正面(东面)三层檐下悬匾“观汾”二字,二层檐下悬有“凌云阁”匾,一楼檐下的悬匾则写有“飞龙阁”三字</p> <p class="ql-block">飞龙阁后是建于2007年的长守厅,也是一座门阙,面阔3间,进深4间,前面带抱厦,抱厦门上悬有“唐宗遗风”匾,两侧楹联“晋阳自古称佳丽,高殿歌台奏管弦”。此厅实际相当于唐园的后门,门的后面悬有“龙兴晋阳”匾。</p> <p class="ql-block">望月楼重建于2007年,是一座坐南向北的青瓦卷棚顶二层建筑,面阔三间,四周围栏。南侧设有一座望月平台,供游客在此欣赏美丽的夜景。在望月楼上,你可以感受到“庭院花香鸟语,楼台月满云开”的诗意氛围,这种环境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仙境之中。</p> <p class="ql-block">留云楼匾下有一幅对联:帘短能留月,楼高不碍云。仁智阁匾下的对联:门环山水观仁智,地接风云会虎龙。原是清代太原人杨二酉为晋祠文昌宫撰的。</p> <p class="ql-block">高大的树木见证时代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牡丹亭位于中轴线上,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每到春季,牡丹亭周围盛开的牡丹花,以其国色天香的姿态,成为晋祠的一大亮点。这些牡丹花不仅色彩艳丽,品种繁多,而且历史悠久,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晋祠中轴线</p> <p class="ql-block">接近晋祠博物院大门处,新修的方形筒子河、石桥和四座大亭子,很有气魄。这座是宝墨亭</p> <p class="ql-block">东南角的清华亭,傅山书额,对联为:活翠写清潭维窗清旭排帘入,浓烟逼华沼临</p> <p class="ql-block">枕流亭: 亭头看月色如画,枕畔听溪流水声。</p> <p class="ql-block">真趣亭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p> <p class="ql-block">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p> <p class="ql-block">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外的晋祠公园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晋祠公园分为晋祠公园和晋祠两个部分,其中晋祠公园是免票的,而晋祠需要门票。从这里通过检票口检票进去,60周岁凭身份证免费进景区</p> <p class="ql-block">太原晋祠风景区,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处国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驰名中外。</p> <p class="ql-block">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这是晋祠里的楼云,未看到简介,不知道详情</p> <p class="ql-block">傅山纪念馆,原为同乐亭,创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位于山西太原晋祠博物馆内胜瀛楼的西南侧,是坐南向北的一座清代建筑的四合院,馆内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构形与装饰,是永久性陈列展览与收藏傅山书画精品、文献资料及对外文化交流,举行各种活动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献殿为金代建筑,是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献殿建筑结构简单,不弱不费,是我国唯一的殿和亭结合的建筑,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晋祠内主要建筑,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p><p class="ql-block">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一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殿高19米。</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前的鱼沼</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前面的飞梁,鱼沼飞梁是晋祠国家级宝物。</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前的周柏,它和唐槐,宋铁人被称为晋祠三绝</p> <p class="ql-block">周初所植,距今逾三千年。树身向南倾斜,龙蟠虬屈,形似卧龙,俗称“卧龙柏”。宋欧阳修有诗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是晋祠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晋祠古槐有三株最为著名。一株是水镜台前的唐槐,一株是东岳祠旁的汉槐,一株是关帝庙里的隋槐。唐槐是三株古槐中最年轻的一株,枝繁叶茂、英姿勃发。矗立于戏台前,织出一片阴凉。汉槐位于东岳祠旁,高一丈多,干粗要两个人拉手才能合抱。也是最老的一株,可惜现在已枯萎。隋槐是关帝庙里的一株,树干得6个人抱,老干新枝、盘根错节、非常茂盛。这就是唐槐</p> <p class="ql-block">晋祠铁人是中国宋代的大型铸铁制品,留存在山西太原晋祠内会仙桥上的金人台上。金人台的四角各立铁人一尊,各高 7尺。</p><p class="ql-block">中文名晋祠铁人,性质。中国宋代的大型铸铁制品。高7尺,铸造时间1097年</p><p class="ql-block">现存西南角的三尊是北宋绍圣四年(1097)铸,其余一尊为后代补铸。铁人造型雄健英武,铠甲鲜明,胸腹膝腿等处铸有清晰的文字,全身不见铸造披缝,估计是用传统失蜡法铸造。铁人露天放置,经历了近900年的风霜雨雪,仍晶莹明亮。祠内尚有同时代的铸铁狮兽多尊,也未生锈,可见当时冶铸技术已具有很高水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朝阳洞又名朝阳岩,位居祠内西北隅半山腰,坐西向东,早晨的太阳最先照进洞内,故称为朝阳洞。这是一个天然的石窟,深20丈,高1丈,位于七十二台上——道家称“七十二福地”,这里是道家的道观。朝阳洞左通财神洞、待凤轩,拾级而上,可到吕祖阁、读书台、三台阁;台阶下有千年古柏——周柏,斜倚在圣母殿上。</p> <p class="ql-block">洞门里还有杨二酉书写的“眼底壶天”横匾一块,不仅书艺超群,而且寓意饶有景趣。邑人高一麟游朝阳洞诗中有“我欲寄书邀海客,玉壶瑶馆醉飞仙”之名句,诗情画意,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我穿过一个圆弧形门楣的小门,在上上下下高低错落的小路上走过,看见门楼上青砖的牌匾上漂亮的“白云深处”的字样,</p> <p class="ql-block">云陶洞初名“朝阳别一洞”,位于朝阳洞北侧,祖传是古代百姓躲避兵乱的地方,为天然石洞,清乾隆时期名“茶烟洞”,洞内筑有卧榻,背面有一浅洞。洞门处有傅山所书楹联:“日上山红,赤县灵金三剑动;月来水白,真人心印一珠明。”</p> <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傅山曾在此隐居,作《宿云陶洞诗》:“雾柳霾花老眼憎,云陶隐睡拔鸡鸣。晋祠三日无吟兴,只忆观澜智勇生。”并书“云陶”二字,悬于洞门额上。后常有道士在此煮茶待客,茶烟云霞徐徐生起,成为晋祠内八景之一“石洞茶烟”。刘大鹏先生《石洞茶烟》诗中有“岩腰古洞吐红霞,有客登临快品茶”之句,即是描写此处盛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匾额位置:云陶洞北月门门楣镶嵌(北向) 名称:筛月吟风匾额 年代:清代 类别:楹联匾额</p> <p class="ql-block">小门口只能通过两个人</p> <p class="ql-block">尺寸:长0.55米 宽0.27米</p><p class="ql-block">时代:清代</p><p class="ql-block">匾额内容:匾文:含晖</p><p class="ql-block">匾额位置:读书台前廊北便门门楣镶嵌(南向)</p><p class="ql-block">匾额背景资料:读书台为清乾隆五十年(1785)建造,匾额年代故为清代。</p> <p class="ql-block">尺寸:长1米 宽0.44米</p><p class="ql-block">时代:清乾隆五十年(1785)</p><p class="ql-block">匾额内容:匾文:青云直上</p><p class="ql-block">上款:乾隆岁在乙巳(名章一枚)</p><p class="ql-block">下款:杨一阳题(名章二枚)</p><p class="ql-block">匾额位置:读书台北便门上方镶嵌(北向)</p> <p class="ql-block">尺寸:长1.25米 宽0.62米</p><p class="ql-block">时代: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 </p><p class="ql-block">匾额内容:匾文:仙阁</p><p class="ql-block">上款:道光甲辰季春</p><p class="ql-block">下款:黔阳王继贤书</p><p class="ql-block"> 匾额位置:吕仙阁南耳房外南壁上镶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看到的绿色琉璃瓦的就是圣母殿</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开始拾阶而上通往朝阳洞</p> <p class="ql-block">尺寸:长1.45米 宽0.7米</p><p class="ql-block">时代:清雍正五年(1727)</p><p class="ql-block">匾额内容:匾文:难老</p><p class="ql-block">上款:丁未菊月东垣王原朗重立</p><p class="ql-block">下款:真山书</p><p class="ql-block">匾额位置:难老泉亭内 (西向)</p><p class="ql-block">匾额背景资料:难老,句出《诗·鲁颂·泮水》:“在泮饮酒,……永锡难老”。 此匾为晋祠第一名匾,被誉为三名匾中的“神奇之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匾之对越</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匾:难老、对越、水镜台,一个也不能少。</p> <p class="ql-block">游人排队用难老泉水洗手,祈求心中所愿</p> <p class="ql-block">晋溪书院的主体建筑是子乔祠。晋溪书院,人称“王家祠堂”,位于太原市晋祠内。晋溪书院原名晋溪园,是明朝大臣王琼的别墅</p> <p class="ql-block">天下王姓出太原,这里就是王家宗祠</p> <p class="ql-block">坐落于山西太原晋祠博物馆内。晋溪书院人称“王家祠堂”,主体建筑为“子乔祠”。初名晋溪园,始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为明代重臣王琼的私人别墅。王琼去世后,他的长子改“晋溪园”为“晋溪书院”,成为王氏子弟学习的场所。后因年代久远而渐至圮倾。</p><p class="ql-block">1992年6月至1993年6月,仿明清建筑风格修复晋溪书院,两进院落,建筑古朴典雅,景致清幽,三面环水,与晋祠古建筑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奉圣寺,又名十方奉圣禅寺,位于太原市晋祠景区南部。奉圣寺原为开国功臣尉迟恭别墅。始建于唐武德年间,两进院落,由弥勒殿、观音殿、地藏王殿、大雄宝殿组成。两侧碑廊中,陈列着唐译八十华严的石刻祖本,武则天亲自为之作序,是融佛学、史学、文学、书法于一炉的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原奉圣寺规模宏大,寺内中轴线上建有山门、前殿、中殿、后殿,还有钟、鼓楼和藏经楼,组成一座三进院落,后因历史原因损毁。现奉圣寺重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坐西向东,东西长126米,南北宽33米,占地面积4158平方米,主要由山门、过殿和大雄宝殿组成。这是寺院里面的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舍利生生塔位于祠区南瑞,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塔高三十八公尺,七屋八角,琉璃瓦顶,远远望去,高耸的古塔,映村著蓝天白云,甚是壮观。舍利生生塔位于奉圣寺北的浮屠院中。据传释家牟尼圆寂后,其骨灰形成各色晶莹的珠子,佛家称“舍利子”,其中一粒埋于塔下,乾隆帝年重建此塔时,发现有许多舍利子,如今一粒变成千百粒,莫非是“佛门有灵,生生不竭”?,于是叫做“舍利生生塔”。该塔创建于隋代开皇年间(公元589-604年),宋代重修,但到清初已毁塌严重。奉圣寺和尚善修决心重修此塔,他四处化缘,终于得到足够的资金,于乾隆帝十六年(公元1751年)重建。塔身高38米,8角7层,玻璃剪边,轮廓秀美,挺拔壮观。塔内调设有螺旋蹬道,可登塔顶,每层开4门8窗,凭窗远眺,晋祠内外美景可一览无余。如果在夕阳西下时欣赏宝塔,还会出现一天云锦、满塔光辉的壮丽景观,被誉为“宝塔披霞”。</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舍利生生塔</p><p class="ql-block">位置</p><p class="ql-block">山西太原晋祠</p><p class="ql-block">类别</p><p class="ql-block">佛教建筑、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历史传说历史沿革旅游景点旅游注意TA说</p><p class="ql-block">历史传说</p><p class="ql-block">据传,2500年前释迦牟尼涅盘,其骨灰形成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其中一粒埋于塔下,乾隆年间重修此塔,发现一颗变百,百粒成千,莫非是佛门有灵,生生不竭?于是取名“舍利生生塔”。</p><p class="ql-block">奉圣寺,最初是唐高祖李渊为功勋显赫的大将尉迟敬德所修别墅。唐高祖武德五年,即公元622年,敬德将军为立佛堂,超度众生,便将自己的别墅捐献出来,改为寺庙,全名十方奉圣禅寺,又名释迦厂。</p><p class="ql-block">舍利生生塔位于奉圣寺北的浮屠院中。该塔创建于隋代开皇年间(公元589-604年),宋代重修,但至清初已毁塌严重。奉圣寺和尚善修决心重修此塔,他四处化缘,终于得到足够的资金,于乾隆帝十六年(公元1751年)重建。</p><p class="ql-block">此塔是中国清代砖塔中的佳作,塔身高38米,8角7层,玻璃剪边,轮廓秀美,挺拔壮观。塔内设有螺旋蹬道,可登塔顶,一级塔门匾题“形明动化”四字,二级以上每级均有砖匾四块,共二十块嵌与塔壁上,这些匾额均系杨二酉*之作。</p><p class="ql-block">原塔内每层均有佛像。层开4门8窗,凭窗远眺,晋祠内外美景一览无余。在夕阳西下时欣赏宝塔,还会出现一天云锦、满塔光辉的壮丽景观,绚景被誉为“宝塔披霞”。</p><p class="ql-block">杨二酉(1705年~1780年) 字学山,号柳南,清太原晋祠人。1733年(雍正十一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任乾隆书法老师。1739年(乾隆四年)以御史身分巡视台湾并兼理学政。晚年回到故里晋祠,对晋祠名胜曾有不少建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舍利生生塔位于奉圣寺北的浮屠院中,该塔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塔身高38米,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砖塔,琉璃瓦顶,每级四门,轮廓秀美,挺拔壮观。每当夕阳西下时,晚霞映照古塔,会出现一天云锦、满塔光辉的壮丽景观,被誉为“宝塔披霞”,为晋祠外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坐落于晋祠公园里的老爷阁</p> <p class="ql-block">晋祠公园里面的鼓楼</p> <p class="ql-block">晋文公祠是晋祠公园内的一处重要建筑群,位于晋祠公园东南角的南湖湖心,是一座仿汉代高台式祠庙建筑。这座建筑群是为了纪念晋国第二十二任国君晋文公而建,晋文公名重耳,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以其文治武功卓越而著称。晋文公祠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体现了汉代建筑的特色,门前有高高的亮穴,象征着地位等级,宫殿大多以高台建筑形式出现,以显示统治阶级的权利和财富。</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山水景观如诗如画,绿树环绕,清泉流淌,营造出一片恬静的世外桃源。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走到这里,我们沿着晋祠公园和晋祠博物馆又回到一开始的地方,愉快地完成了这次的晋祠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