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画魂

随缘赵洁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凤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你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看到这封信,你一定会奇怪,如今微信非常方便,咱们又是交往六十余年的闺蜜,何必郑重其事地写信呢?因为前些天你在微信上告诉我,你去美术舘看画展,看到了潘玉良的画作,你说潘玉良是最有名望的画家,可是不少人並不了解她,这引发了我的很多感想,我想和你好好谈谈潘玉良传奇的一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美篇写了一文《顺遂无虞皆得吾愿》,主要写我们共同的经历,一辈子按部就班上学,终生职业是中学教师,没想到这篇文章读者竟有一万六千人。我没有多少粉丝,我的文章阅读量顶多上万,此文受到关注的原因我想大概是题目有些奇巧。细细反思此文写得过于片面,人在世上没有一个人能顺遂无虞並能皆得吾愿,只不过对于如我一样胸无大志随遇而安的人来说,在大方向上顺着规律走,没经受过太多的磨难罢了。其实人只要活在世上注定是要吃苦受累的,比如种稻子时每天泡在水里腰酸背痛,比如批改学生作文挑灯夜战,比如带着学生去遊园时的提心吊胆,比如我也想当作家却当不上……等等别人的体验我也都有。只不过如今年近八旬已经豁达通透罢了。世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就看你怎么想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凤兰:咱们在师院上学时你妈妈和我姥姥都说过:“人不能跟命争。”当时咱们都说老人是封建迷信,对她们的话嗤之以鼻。如今咱们也老了快走到生命尽头了,却感觉她们说的话还是有些道理,当然也不完全对。大师潘玉良的一生就印证了抓住机遇改变命运的道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潘玉良1895年出生在扬州一个贫民家里。一岁时丧父,8岁时丧母,她被舅舅收养。却没想到潘玉良13岁时,好赌成性的舅舅竟把她骗到芜湖,卖给了县城的妓院怡春院。在怡春院如果她不抗争就只能当雏妓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扬州在上古时代就有了水稻种植,隋阳帝时开凿大运河使扬州成为文化中心,至今扬州的古琴、曲艺、戏曲是多项文化遗产,潘玉良生在这样有文化历史积淀的环境是她的幸运。然而潘玉良又是不幸的,她小小年纪成了孤儿又被卖到妓院。这就是她原生的命运,如果她随波逐流就只能是社会最底层一个弱女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潘玉良却不向命运低头,她的反抗是在妓院拒绝接客,她逃跑,毁容,上吊,被打得皮开肉绽也不屈服,终于成为只卖艺不卖身的歌女,在矮檐下也维护了女性的尊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绝对不做妓女,这使潘玉良17岁第一次遇到了改变命运的机遇,她被芜湖盐督潘赞化相救赎身並成为潘赞化的妾改名潘玉良。潘赞化允许她上学读书,这让她有了一步一步改变命运的资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说潘赞化发现了潘玉良的慧根,那么唤醒潘玉良艺术天赋的就是洪野先生。洪野先生是潘玉良的第二位命中贵人,他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画家,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也是潘赞化家的邻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洪野先生的辅导下,潘玉良的绘画才能突飞猛进。校长刘海栗先生听了洪野先生的陈述和见过潘玉良的画作后,破格录取她成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学生。潘玉良又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踏上了通向国际顶级大师的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潘玉良于1918年考进上海图画美术院;1921年考取官费赴法国留学,入读于中法大学;1923年入读于巴黎国立艺术学院;1925年进入罗马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学习油画和雕塑。抓住机遇的潘玉良人生从此一路顺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法国潘玉良有个“三不女士”的绰号,她坚持不加入外国国籍;不恋爱;不和任何画商合作。她在巴黎住在一个常年漏雨的小阁楼上,生活清苦。她一天到晚在家作画,或是在塞纳河边和一群艺术家聚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潘玉良临终前嘱咐朋友,她在巴黎的作品将来一定要运回中国。她的心始终在中国,可惜命运却没如她所愿。她独自在法国40多年没能回到中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潘玉良是中国近现代画家、雕塑家、美术教育家。她一生绘画作品颇丰。她曾在1928年返回中国,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主任,并在上海举办了“中国第一个女西画家画展”;1932年,在上海举办第二次个人画展;1934年4月,《潘玉良油画集》出版发行,12月当选为中国美术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35年5月在南京举办个人展览会,7月离开国立中央大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7年他又旅居法国巴黎;1939年,参加了法国国家美术大宫举办的第53届画展,另参加独立沙龙画展;1958年,获得比利时银奖,1959年,获得巴黎市“多尔烈奖”,参加秋季沙龙画展;1967年,获得比利时金质奖章、法国一级教育勋章;1977年7月22日,在法国巴黎逝世,享年82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潘玉良先生托友人王守义把自己的四千余件作品全部捐献给自己的祖国。王守义先生不负重托,通过国家外交,千辛万苦地完成了潘玉良大师的遗愿。这也是中国人民称潘玉良大师为“画魂”的重要原因。可以说王守义是潘玉良人生最后一个贵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风兰:我们都活到了八十岁,从潘玉良的一生我相信命运和机遇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潘玉良有幸遇到潘赞化是她的机遇,她17岁才有上学的机会,读书改变了她的命运。潘玉良敏锐地抓住机遇,勇敢地迎接挑战,这才改变了她的命运。如果有了机遇却不努力不奋斗还是不能改变人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凤兰:我们年青时也都有梦想,但没有潘玉良的执着努力,所以我们只是平凡的人。其实每个人都有梦想,都有成功的渴望,今天的年轻人从潘玉良励志成才的事迹中会受到啟发並在生活中实践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凤兰:人生不能重来,人至死对人生的认知也只是微不足道,但认真想想这些道理也是有益的。共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祝你夏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赵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6年6月12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