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里有我在农村不同时期的三张照片。照片的功能之一,就是真实、客观的反应所拍人,在这个时期的精神面貌及时代烙印!</p> <p class="ql-block"> 当知青时,每次回家都这副德行!这是真实的我!</p><p class="ql-block"> 在农村插队时,一般我们步行十公里后才能乘上班车。有一段时间班车停运,停运的班车恢复后,每次坐车都非常拥挤,这就给我们这些知青有了可乘之机,每个人为了节省几元钱,我和两个同学,居然在这有限的空间,极可查清人数的班车中,居然逃票成功。其实也很简单,我们利用人多作掩护,我们又耍点手段蒙混、逃票到贵阳。行为得逞后,觉得我们精明,还沾沾自喜!</p><p class="ql-block"> 脱离时代背景,用现在的眼光审视自己,无论是那时的还是现在的道德标准我们的确太没素质啦,不过话又说回来,当时我们这样的举动我们只认为是我们的精明,我们的成功。还有更多的行为比我们有过之而不及,我们的认知有局限性,只能说这些行为都是时代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 1973年我要去读书啦,离开农村前,我摆拍了这张的照片。这副架势,没有生活,没有实践是装不出来的。五年,我的确学会了犁牛打耙!</p> <p class="ql-block">我在这里生活了五年</p><p class="ql-block"> 我在这里生活了五年,留下许多挥之不去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青居住的“四合院”,是安顺一带具有典型屯堡风格的建筑。外观像一座碉楼,内是很小的四合院天井。这样一个四合院,只居住一个孤儿,据说其余家人在1960年困难时期,全都遭遇饥饿的不幸,离家人而去。我们知青8人,就安排在这小院儿中,楼上住人,楼下喂牛。虽说气味是大一些,习惯了也就无所谓了。我们不信鬼神,我们为小院儿带来了生气和欢乐。我们对小院主人最大影响是,孤儿学会了刷牙,他也会偷偷模仿我们的一些生活习性。晴朗的星空之夜,我们知青常坐在大门口石头上,凝望星空,憧憬未来,畅谈幻想着遥遥无期的今后。我们在那小院儿,留下许多挥之不去的回忆和故事。从1968年12月28日入住到第2年起,其余7人相继被抽走,我在这小院儿生活了5年,1973年我也离去。据说孤儿也英年早逝,留下他的女人,二娥和两个孩子,照看独院……后来听老乡说,二娥也改嫁,两个孩子到沿海打工去了……如今四合院不知道还在不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