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燎原”第六十四期校园读书分享会,《三国志》

研途有你

<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11日,海南屯昌思源实验中学第64期读书分享会在求真书吧开展。本次读书分享会由孙文浩老师主讲,分享内容是《三国志》。</p> <p class="ql-block">  孙老师从书目简介、作者简介、作品鉴赏三方面展开分享。</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书目简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内容简介</b></p><p class="ql-block"> 《三国志》由《魏书》、《蜀书》、《吴书》三部分组成,共六十五卷。曹丕废汉建魏,蜀汉与吴亦相继称帝。陈寿从历史实际出发,用“三国”命名,并分国编纂,记述这一时期的历史,在纪传体断代史中别创一格。《三国志》中,《魏书》居前,魏帝称“帝”,其传为“纪”;《蜀书》《吴书》居后,蜀、吴之帝称“主”,其传为“传”。但陈寿又正视三国时期魏、蜀、吴地位等同的历史事实,蜀、吴之主的传与魏之帝纪采取相同的记事方法,都采用纪传体“本纪”编年记事体例。</p><p class="ql-block"> 《三国志》实际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184年)到三国结束(280年)将近一百年的历史。《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当时人就称陈寿有良史之才。因此,陈寿撰《三国志》问世后,其他各家记载三国史事的著书相继销声匿迹,独有它流传后世。《三国志》所记载之史料较为翔实可靠,是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文献。</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三国志》和《三国演义》</b></p> <p class="ql-block">《三国志》:</p><p class="ql-block"> 1. 正史性质:是一部严肃的纪传体国别史,较为真实地记载三国时期的历史史实。</p><p class="ql-block">2. 内容风格:行文简洁、客观,着重史实的叙述。</p><p class="ql-block">3. 人物塑造:人物形象相对较为平实,主要基于历史事实来呈现。</p><p class="ql-block"> 《三国演义》:</p><p class="ql-block"> 1. 文学作品:是一部长篇小说,有大量虚构和艺术加工成分。</p><p class="ql-block">2. 内容风格:情节丰富、生动,充满故事性和戏剧性,更注重可读性和趣味性。</p><p class="ql-block">3. 人物塑造:对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或丑化等处理,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具有典型性,如诸葛亮的神化、曹操的奸雄形象等。</p><p class="ql-block">4. 影响力:在民间的影响力极大,广泛传播了三国故事和人物,对大众的三国认知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  品读师生认真领会《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区别</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三国部分大事年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他与李密皆师事谯周,初仕蜀汉,历任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等职,入晋之后任著作郎。西晋灭吴后,陈寿开始攥写《三国志》,历时十年方完成该书。《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四部史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作品鉴赏</b></p> <p class="ql-block">  孙老师从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后世影响三方面对《三国志》进行鉴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主题思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封建思想</b></p><p class="ql-block"> 陈寿在书中宣扬了君权神授的封建思想。在《武帝纪》中记载曹操破袁绍后,交待五十年前就有黄星出现,预示代表土德的曹魏政权的兴起。记曹丕称帝时,又讲有黄龙出现的曹操的故乡,对于蜀吴的称帝,陈寿也点明是天意所在。</p><p class="ql-block"> 从这种天命论出发,他赞成前朝旧臣变为当今新贵,却指责失败的政治家不识时务,按陈寿的看法,朝代的兴替由天意决定,谁建立了政权,谁就是天命攸归,服从新朝也就是顺从天意,这是符合当时世族的政治利益的。当朝代变化频频的时候,只有这样,世族才可进退自如,尽量免遭损失。世族中的头面人物要随波逐流,以保其荣禄富贵;忠贞节义,死而无悔,世族的部属们却要全忠仗义,为主子而慷慨赴死,他们维护了封建伦理,也维护了世族的根本利益。</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经学思想</b></p><p class="ql-block"> 《三国志》蕴涵了丰富的经学思想。魏文帝“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榖梁》博士”。在曹魏时期,经学仍然被列于学官。曹魏政权的一些著名官员如荀彧、王朗、王肃、陈群等都是儒生。从《三国志》中可以看到,儒家与法家在面对当时的同样的社会问题时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不同的。而《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以及注释者裴松之也都在行文中从经学的角度对曹魏政权的某些制度进行了批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艺术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叙事结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一方面,陈寿将魏、蜀、吴三国历史分为三条主线来叙述,每条主线又以“纪”为叙事主线,辅以其他传记补叙,逐条细化,从而更好地俯瞰由汉末群雄纷争到三国分立再到西晋统一的历史发展大势;另一方面,同一个战争事件采取多条叙事线索相互补充,呈现立体、多层次的战争,概括起来就是三方战事的多条叙事方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据事直书</b></p><p class="ql-block"> 《三国志》的据事直书表现在正视三国分立的事实上。西晋政权是继承曹魏而来的,因此,西晋时期的中原人士在谈论三国时期的历史时,往往都以曹魏为正统,而视蜀、吴为伪国。也就是说,他们只承认有魏,而不承认三国分立这样一个客观事实。陈寿虽然是西晋的大臣,却与人们的普遍看法不同,他视魏与蜀、吴为对等的国家,肯定三国分立的客观事实,所以他要把自己撰述的反映三国时期历史的著作取名为《三国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物刻画</b></p><p class="ql-block"> 《三国志》行文中绝少用到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多用他人的语言或对话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袁绍传》中袁绍与刘延一役,从袁绍一方来说,宜先采用持久战,然后出奇制胜,不可冒进,“可遣将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断曹公之钞”。两段谏言足见沮授作为一名谋士的能谋善断。至于袁绍的外表宽容、内多猜忌、表里不一,陈寿除了从侧面描写他三番四次拒绝沮授的言行之外,还用田丰临终之言表现出来,“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官渡之战前后,对于袁绍的行为,陈寿评曰:“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皆此类也。”可谓切中要害。</p> <p class="ql-block">袁绍外表宽容、内多猜忌</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在讨论到三国时期的人物关系时,有同学感慨到:“看了《三国志》才知道,原来那些英雄人物之间有着如此复杂的关联和纠葛。像孙权和刘备之间既合作又有矛盾,这种复杂的关系推动着历史的发展,真的太有意思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后世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史学影响</b></p><p class="ql-block"> 《三国志》为魏、蜀、吴三国各写一书,这在纪传体史书中可说是一种创新。陈寿以“三国”为书名,即表现了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同时,全书采用三国并叙的方法。各书虽“纪”“传”名目有异,但蜀、吴诸主“传”皆与“纪”基本相同,而这种编纂体例颇能反映三国历史的实况。陈寿三国并书的先例一开,对后世影响甚大,唐初李延寿撰《北史》《南史》就是仿照其体例而稍加变革,元修辽、宋、金三史,亦是仿陈、李之意而定其体例。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学影响</b></p><p class="ql-block"> 《三国志》书成之后,对后世影响深远。南朝宋刘义庆的 《世说新语》中曾辑录一些三国人物的奇闻。从李商隐的诗句“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骄儿诗》)看,晚唐时期三国故事已深入民间。宋朝的平话、皮影戏、傀儡戏等也有三国故事的说唱表演。相传元朝杂剧中的三国故事戏,竟多达五十种。以后元、明之际的罗贯中,在群众创作的基础上,参照历史资料,根据他自己的生活体验,写成《三国演义》。由此可见《三国志》长期来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创作的巨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b>名言赏析</b></p><p class="ql-block">1、不以人所短弃其所长。</p><p class="ql-block">[释义]:</p><p class="ql-block">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千万不要因为一个人有缺点,就否定这个人的优点。</p><p class="ql-block">2、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p><p class="ql-block">[释义]:</p><p class="ql-block">立志要走万里路的人,不会中途停下脚步。任何的志向,要完成必须懂得坚持。</p><p class="ql-block">3、成功於千载者,必以近察远,</p><p class="ql-block"> 智周於独断者,不耻於下问。</p><p class="ql-block">[释义]:</p><p class="ql-block">能成就千功伟业的人,必定用近处的事物观察感知远处的事物。智谋比独断专行之人高明的人,必定有不耻下问的谦虚心态。</p><p class="ql-block">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p><p class="ql-block">[释义]:</p><p class="ql-block"> 千万不要因为坏事较小而放任去做,这样积累多了,小的坏事也可以酿成大过错。也千万不要因为善行较小而不愿意去执行,小的善行积累多了,也会变成大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