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秋演(之二) </p><p class="ql-block"> 待大妹唱毕,会演已过去了二三个钟头,已进入后期了。剩下的是附中与泽中的节目,按理,泽中人众势广,又有音乐大学科班出身的裘宇乐老师导演坐镇,论实力要强过仅两个班级的附中多少倍。但附中有绝招哪。那年因小学六年级五年级合并进初中,人数大增,泽中扩招至五个班还是有很多学生,小学内就增设附中,利用小学的教室与师资教附中,从乡村小学招了几位复员军人身份的老师来教附中,附中连个图书馆和会堂也没有。泽中的老师可都是清一式的正规大学科班生,有操场球场有图书馆有大会堂。若由学生自由选择,恐怕都会选择去泽中而不会选附中。但选择权在镇小,未经与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商量,把镇小毕业生成绩好文艺好体育好的学生,上挑落,一网打尽地优先挑选进了附中。附中就有了底气跟泽中叫板!</p><p class="ql-block"> 下一节目是附中的《沂蒙颂》出场,悠扬的横笛声胡琴声又起,由国英扮演红嫂,章卫民演八路军伤员,两人舞起了周燕飞的舞蹈,场景恍如《白毛女》中喜儿与大春的双舞。这是泽镇舞台上从未出现过的新节目,剧场寂静之声,观众不再交头接耳,不再有人吃水果甘蔗瓜子,伸长了脖子盯着舞台两人的舞蹈。红嫂的舞蹈中表演出的忧伤、无助、犹豫、果敢、喜悦与依依不舍之情景,台下观众有入神的,有频频点头的,有茫然的,有张着大嘴流口水的……。剧终后片刻,掌声响起,伴随几声尖利的口哨声,但掌声似乎没有舞狮子节目那么热烈。《沂蒙颂》是施老师和周燕飞倾注了不少心血的压轴戏,虽然说取得了预期的成功,如果此节目去城里参演,定会有很热烈的掌声,但在镇里,文化低的农民及中年以上观众多数看不懂芭蕾式的舞蹈语言,反响自然受到了影响。</p><p class="ql-block"> 接着是泽中高中部的多人(或双人舞?)舞蹈,由小洋领衔,充满了欢快的跳跃的舞蹈,小洋的轻盈爽利的舞姿与女生的优美舞蹈配合得丝丝入扣,展现出青春勃发的活力。这舞蹈显然出自泽中音乐老师裘宇乐老师的倾心之作。可谓与附中的《沂蒙颂》难分伯仲。</p><p class="ql-block"> 夜色已深,会演到了尾声,附中全体同学出演《黄河大合唱》,由小江同学作指挥。“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整齐的歌声喷涌而出,歌声气势如虹,把整个剧场的气氛又调动起来了。给会演做了一个完美的收场,台上的大幕徐徐合拢。</p><p class="ql-block"> “细头,你把后场东西整一整,然后把扩音设备送回广播站去”,胜芜交待完细头的任务,就叫了施老师五叔矮华一起陪周站长去红旗饭店吃夜点心,大厨小毛头已在饭店等候多时了,无非是老规矩:一盘小炒肉片一盘炒香干一盘油炸花生米一锅鳝丝炒面一壸绍兴老酒。观众很快就散了,露天剧场内到处是甘蔗渣与瓜子壳。剧场两扇北大门都已关闭,细头背起设备从东门出,穿过幽暗小巷,走上了大街,天渐生寒,月光如水,细头打了个寒颤,抖一抖精神,压低着嗓门,唱起了:“穿林海,跨雪源,气冲霄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陆欣 2024.6</p><p class="ql-block"> 文中内容都是凭我少年时的记忆,人物能记住的全用真名,记不住的或用俗名或绰号,都不影响对他(她)们表达敬意。如有记错的,请予谅解,并予以更正。特别对已逝去的前辈施樟荣老师裘宇乐老师致以深切念怀之情,对英年离去的科锋、章卫民、细头致以惋惜与悼念之意,愿他们在天堂的舞台上能够如愿登台一展风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