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艾灸不是小事,你信吗?</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医三宝之一的艾灸,不但历史悠久,也是中国人十分喜爱的传统养生法门。古今长盛不衰,而且还流传着很多美好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比如,晋朝葛洪的老婆用艾灸治疗赘瘤与赘疣闻名岭南,因为她姓鲍,岭南—带民众尊称她为“鲍仙姑”。还有唐朝柳宗元的堂兄柳公度,没什么事就灸气海,活到八十多岁高龄的时候别人问他有什么秘诀,才说出“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佐喜怒,气海常温耳”。简单来说,他的养生秘诀就是:经常艾灸气海穴。当然,同是唐朝的药王孙思邈也是灸常不离身,据说他喜欢灸足三里。是不是经常艾灸的原因不知道,历史上传说他是一个非常长寿的人。</p><p class="ql-block">最离奇的是南宋那个江洋大盗王超,他本一个当差役的,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他年轻时遇一得道异人,传授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王超按此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盈润,残害了不少妇女,后来犯案被抓,被判死刑。临刑的时候,监官问他:你这么高龄,身体还这么好,有何秘术?王超答:师傅教我每年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灸施灸千柱。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土成砖,木成碳,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讲“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也促进了历史上中医从业者通过此法来寻求另一种解决方案。加上历史流传的故事,无形中加深了人们对艾灸养生的认识。就在前几天,一个搞艾灸养生的朋友还不停地吹嘘他的手法如何好。时常在群聊中发现很多朋友喜欢艾灸,我发觉他们又对艾灸的一些情况知之甚少,于是写下此文,以纠认识之偏。</p><p class="ql-block">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据传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从有文字记载起已传承几千年历史,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养生治病手法。艾灸是通过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对人体穴位或病灶进行热灸,以此促进气血循环来达到治疗作用。</p><p class="ql-block">灸法选用艾条作为燃烧物,这在长期治疗实践中根据疗效和副作用筛选的结果。《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但桑树灸在后世亦有用之人。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所以才逐渐选用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p><p class="ql-block">当然,艾灸选用艾条作为燃烧物,主要还是艾草的独特药性。相传古代军队打仗会带些艾草,到了荒原缺水的地方,就把艾草堆成一堆,点火燃烧,艾草燃烧后,艾草它有一种特性,就是性向下,并有自动找水的功能,艾草烧着后,产生的艾热会顺着地下走串,直到它找到出路,当遇到水源的时候,就会将随水一同蒸发升腾,这时军队就在方圆几里去找看看那里的地面有水雾冒出来,如果有冒出了,就是表示这个地方有地下水。</p><p class="ql-block">正因为艾草有温经、去湿、散寒的功效,而且药力是向下向内的,因此具有快速壮阳发热的效果。如有的人灸关元、神阙等穴位,灸完会感觉到小腹温暖舒畅。</p><p class="ql-block">但是,艾灸并非包治百病,但有些情况是不能灸的,否则就会灸出问题,使病情更加复杂,艾灸不是小事。</p><p class="ql-block">不能灸之一:外感伤寒</p><p class="ql-block">这个问题张仲景在东汉末年就讲了。如下:</p><p class="ql-block">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p><p class="ql-block">意思是得了热感冒(有口渴,不怕冷,会出汗,但会发烧的那种),就不要灸了,灸了这人就会发黄,虽然灸出汗了,但病不会好,因为用火烤出来的汗和用药攻出来的汗是不一样的,用火烤出来的汗。只有津液出来了,但是病邪还在里面,而且因为把表皮的津液灸干了,血的水变干了,皮肤会发黄,这种是失水导致的发黄。津液丧失太多的话脑里面得不到正常的血来滋润就会会发惊痫。筋得不到滋润就会抽,会时瘛瘲,抽搐一下又松开来,抽搐一下又松开来,瘛就是筋松开来,瘲就是收紧。如果还不知错,继续火攻,血里面的就完全没有就完了。这时候病情就严重了。</p><p class="ql-block">这种情况张仲景也解释了,叫火邪。古代人为什么会干这个事?因为过去医药条件差,要想拿到药煮汤来发汗不容易,所以就想到用火来烤到人出汗,结果一烤,引火上身了,不但汗没有出,把而把伤寒往里面赶,这个病邪一往里走呢,结果就是越过肌里跑到肠胃里去了。</p><p class="ql-block">我相信,现在还有很多不懂医理的养生店拿着艾条骗顾客说可以治感冒。所以记住,得了太阳病别灸!这可不是我说的,是张仲景说的。</p><p class="ql-block">像这种外感伤寒,脉浮体热的情况不能灸的论述在伤寒论还有,如下:</p><p class="ql-block">一、脉浮热甚,反以火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p><p class="ql-block">二、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也。</p><p class="ql-block">三、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p><p class="ql-block">四、伤寒,脉促,手足厥逆,不可灸之</p><p class="ql-block">简而言之,就是感冒了,有脉浮表症的,是不适合艾灸的,艾灸会使津液损失得更严重,没有了津液带动和化汗,病邪出不来。反而因为津液丧失而导致烦燥不安或更复杂严重的情况。说白了,感冒需要发动津液带着病邪变汗而出,这时候把津液给灸光了,拿什么来治病?</p><p class="ql-block">不能灸之二:肠胃实热</p><p class="ql-block">伤寒论还记载有: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什么意思呢?阳明病就是指肠胃有热的问题,一般会有烦燥,口渴,这是缺少津液,需要津液的表现。这时候要火灸,又要伤耗肠胃津了,水没了,就会便秘,小便也不利索,而且会发黄。</p><p class="ql-block">又是与火有关,总之,有火邪者,还是别傻傻地看着艾条觉得它能包治百病,要是那样的话,无论是中医生还是西医生都得回家种地了。</p><p class="ql-block">不能灸之三:血虚之人</p><p class="ql-block">伤寒论还记载: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p><p class="ql-block">什么意思呢?微脉之人,要谨慎使用艾灸,因为脉象跟气血有关,脉微的人可能是血虚(如贪血),如果搞不清乱灸,血虚艾灸,就会使血向血脉中循环,本来血就少,都被赶到血脉之中运动去了,那么谁来供血给筋骨这些路途遥远的地方呢,就会出现“焦骨伤筋”的情况,这叫追虚逐实。意思是把虚的地方的血赶到了实的地方去了,结果会怎么样?虚的更虚,实的更实!把气血循环搞乱了。</p><p class="ql-block">综观以上三不灸,处处以伤耗津液有关,需要补充津液的,却没补充,反把它灸跑;需要补气血的,没有补充,却把不够用的血灸跑。这样的做法非但没有治疗效果,反而帮倒忙。艾灸更多的是针对有里寒的人,但它不是仙术,是医术,一样需要对症施灸。</p><p class="ql-block">药王孙思邈虽然也用艾灸养生,可他也在备急千金方里说了”不须灸而强与灸者,令人火邪入腹,干错五脏.....“,看来艾灸还不是一件小事,科学艾灸才有利健康。</p><p class="ql-block">编辑于 2022-05-03 11:4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