煸锅饭

季澄

<p class="ql-block">  煸锅饭,儿时的记忆,如今,已成了心底永久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有多少人还记得煸锅饭?有多少人曾经吃过煸锅饭,有多少人今天还在吃煸锅饭?又有多少人留念儿时煸锅饭的味道? </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以前,农村,经济实力跟不上,没有更多、更有价值的经济作物变卖,甚至交通也不便利,也就没有更多的闲钱买肥料、生活品。农作物,也就完全靠土壤和水分以及自家产的农家肥补给营养、茁壮成长。 </p><p class="ql-block"> 年关,能宰杀一头两百多斤的猪的人家,已经是很不错甚至可以说是很了不起的家庭。普遍,都是一百来斤,更有甚者,只能喂大长到几十斤的。这个时候,猪肉、猪油,也就成为了家家户户每年奋斗的目标之一,争取来年把猪喂大、喂肥,让猪的油量增多、油质增强。</p><p class="ql-block"> 清晰记得,那时候的猪大肠、小肠等大部分内脏,是小猫年关的美食。每当家家户户宰杀猪之后,就会将内脏部分,悬挂于屋檐下或是家中的某棵柱子上,小猫时不时就去伸长脖子,饱餐一顿。当然,无论春夏秋冬,无论何家何户,每天晚上,小猫,都会守好自己的岗位,静待老鼠的出现,以此来填饱自己的肚皮,从而补充身体需要和对自身能量的补给。甚而至于,白天,小猫也会静待任何一个角落,等待那只笨鸟,美餐一顿。 </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家家户户的一头过年猪,三四百斤,甚至更重,乃是常识,猪肉、猪油,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大街小巷都是叫卖声。</p><p class="ql-block"> 猪肉多了,猪油丰富了,人们在买之时,更多的是倾向于时下用杂草煮熟喂养的猪肉、猪油,也许,那个味道,才是真正的清香,也才是七八十年代以前,人们餐桌菜肴的口感、口味。 </p><p class="ql-block"> 八九十年代,菜油,在中国的南方地段,也是生活中稀缺的生活品,通常是用人们说的金黄菜籽榨油。至于油菜,就是人们变卖、变现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那时候,菜籽,好多人家户,直接就是打白栽。有点柴灰、煤灰、鸡屎灰积蓄的家庭,就和菜籽混合一起,成窝成窝的丢在一堆。每当油菜发芽、冒土、出土,看见绿油油的一片的时候,家家户户就会你帮我、我帮你,来到田间地头,留下粗壮、长势好的好几株,把多余的油菜秧拔掉,拔掉的那一部分,成为了猪、鸡的可口佳肴,在那时节,再有多余,又用其喂养牛、马等牲畜。</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菜油,都是被人工、人力,强行榨出来的,而且还是使用特殊的方法压制出来的,那时候的菜油压榨方法和劳动工具,已经变成了今天的历史的遗物,甚而至于,很多压榨工具,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它还是曾经风靡一时,体现了老一辈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p><p class="ql-block"> 七八十年代,压榨菜籽油,人们首先得准备、编制结实的草饼子(草饼子通常用稻草编制而成),一个草饼子,直径大小不一,但一般也不会太大,否则不利于后面的用力撞击。草饼子中间用来装油菜籽。</p><p class="ql-block"> 有句话说得好,听见撞杆响,菜油慢慢淌。前期工作做好、做完之后,就用木楔,一头细、尖,一头相对大,塞进草饼子,再用木槌之类的工具,不停的将木楔往草饼子里面撞击,活生生的挤压出菜油。也或是用撞杆,撞杆被两棵结实的绳子悬吊于半空。一棵木制的撞杆,在青壮年的反复、不停撞击草饼子之下,也会慢慢萎缩、出油。剩余的油渣,则变成了农作物的良好营养剂。 </p><p class="ql-block"> 老式榨油的过程,完全属于物理榨油范畴,其本身需要付出巨大的劳动力,工具看似简单,但是操作过程复杂、耗时、费力。</p><p class="ql-block"> 社会进步、发展到今天,新式榨油机层出不穷,与老式榨油方法相比,产量更是惊人。老式榨油机已经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甚至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也就让其成为现代发达社会角落里不为人知的老物件、老古董,但它毕竟是老一辈的经验总结、是老一辈的智慧和结晶,是老一辈遗留给我们的传家宝,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才延续和衍生出了今天的更多、更先进的、科技含量更多、更高的文明,为我们今天的各式、新式劳动工具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猪油还是菜油,都是人们炒菜、烹饪所需的油质品,特别是炒完菜后,为了不浪费锅底的油质,也为了让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能补充更充裕的能量和身体成长所需的营养,煸锅饭,应运而生,也正因为曾经煸锅饭的存在,让我忆起了儿时煸锅饭的味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