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预习原文:</b>《薛侃录》【45.1】-【45.7】<br><b>思考题:</b>如何做出正确决策?<br><b>课程纲要:</b><br>读原文,悟原理,知行合一,以生命唤醒生命。<br>学习《传习录》主要和同学们来完成功夫的练习,如不去切实践行,是体验不到《传习录》当中的精髓。 <b>一、心得分享</b> <b>收获:</b> <ol><li>以更高层面的起心动念引导自己,才称为引导。</li><li>要知道好名和特别希望得到表扬的心,如果明白一旦得到表扬你的行为作用瞬间兑现,太可惜了,一句表扬瞬间我们就把功劳没了,何来真正的加分。</li><li>我们要经常要把自己放在自己的“对立面”,更清楚地看到自己,让自己做的更好,以此练习观照的功夫,把自己的问题看清楚。</li><li>学习时要时时带着观照来学习,良知的雷达开始打开,学习就更会有收获。</li></ol> <b>二、原文学习</b> <b>【45.1】原文:<br>侃问:“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工夫说闲语、管闲事?”<br>先生曰:“初学功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功夫方有着落。若只死死守着,恐于功夫上又发病。”</b> <b>【45.1】解析:</b><br><b>薛侃问:</b>“操守志向犹如心痛一般,一心只在痛上,哪里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br><b>先生说:</b>“开始学时,如此下功夫也行,但须明白<b>‘出入无时,莫知其乡’</b>。心之神明原本如此,工夫方有着落。若只死守志向,在工夫上大概又会发生问题。” 这一段,说了几个层次,在这几个层次上加深一下:第一个<b>如果我们立志了,能够抱住自己的志不放,这很了得呀,已经比那些没有志向的人很好了,</b>但是你学着学着,要将自己的志向融入每天的一言一行中,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死死抱着它,那时你就自如了。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这里头有三种情况: <ul><li><b>一,因病发药:</b>比如说不想看书的时候越要看书,是自己不想看书时克自己这个毛病。</li><li><b>二,因药发病:</b>比如说反省时没力量,不想学了。反省时应该找到问题解决掉,阳明先生告诉我们改之为贵。而不是着在问题上觉得自己不好又引出新的病,这都是一分贪心。</li><li><b>三,在功夫上发病:</b>用功时用偏了,用直了,反而引来问题,在用功时继续发病。比如早晨读书是一件开心的事情,结果我早晨要早起,我这样那样,让自己又不开心,这就是在功夫上继续发病。</li></ul> <b>【45.2】原文:<br>侃问:“专涵养而不务讲求,将认欲作理,则如之何?”<br>先生曰: “人须是知学。 讲求亦只是涵养, 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br>曰:“何谓知学?”<br>曰:“且道为何而学?学个甚?”<br>曰:“尝闻先生教,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体认天理,只要自心地无私意。”<br>曰:“如此则只须克去私意便是,又愁甚理欲不明?”<br>曰:“正恐这些私意认不真。”<br>曰:“总是志未切。志切,目视、耳听皆在此,安有认不真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讲求亦只是体当自心所见,不成去心外别有个见。”</b> <b>【45.2】解析:</b><br><b>薛侃问:</b>“只重视德行的涵养而不关心学问上的讲论,把人欲认作天理,该怎么办?”<br><b>先生说:</b>“人应当知学。求学讲论无非是涵养德行。不求学讲论,只是因为涵养的志向不够真切。”<br><b>又问:</b>“何谓知学?”<br><b>先生说:</b>“姑且先说说为什么而学?学习什么?”<br><b>薛侃说:</b>“曾听您说,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天理,体认天理,只要求己心没有私意。”<br><b>先生说:</b>“如此只要克去私意就够了。何愁天理和人欲不能明辨?”<br><b>薛侃说:</b>“正是担心这些私意不能认清。”<br><b>先生说:</b>“仍是志向不真切的问题。志向真切,耳听目见的全在此处,哪有认不清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需向外界寻求。求学讲论也只是体会自己心中所见,不必再去心外另找他见。” <ul><li><b>要明白“认欲作理”是很危险的,认欲作理就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这是平时做决策失败的原因。</b></li><li><b>知学:</b>知道要学习什么,是知道学去人欲,存天理,<b>实践的功夫就是要看到一个欲就坚定去掉一个,然后会不断加深,功夫也就越来越深了。</b></li></ul> <b>心皎如白日,未有不自知者,就是一个肯和不肯。</b> “志切,目视耳听皆在此,安有认不真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讲求亦只是体当自心所见,不成去心外别有个见?” <b>人生只有一条路,不是向上就是向下,人生没有退路。但凡想找退路,就难免会掉下悬崖,垂直攀登是人生的需要。</b> <b>【45.3】原文:<br>先生问在坐之友:“此来工夫何似?”<br>一友举虚明意思。先生曰:“此是说光景。”<br>一友叙今昔异同。先生曰:“此是说效验。”<br>二友惘【wǎng】然请是。<br>先生曰:“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工夫。如此,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若只管求光景,说效验,却是助长外驰病痛,不是工夫。”</b> <b>【45.3】解析:</b><br><b>先生问在坐的朋友:</b>“近来功夫如何?”<br><b>有位朋友用虚明来形容。先生说:</b>“这是讲表面情况。”<br>一位朋友讲述了今昔的异同。先生说:“这是说效果。”<br><b>两位朋友茫然不解,向先生请教正确答案。</b><br><b>先生说:</b>“我们今天用功,就是要使为善的心真切。<b>此心真切,见善就会向往,有过就会改正,这才是真切的工夫。如此一来,人欲就日益减少,天理就日益光明。</b>如果只在那里寻求表面情况,说效果,这样反倒助长了外求的弊端,再不是真切功夫了。” <ul><li><b>分享功夫:</b>要分享是怎么做的,如怎么做反省,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而不是分享光景和效验。</li></ul> <b>【45.4】原文:朋友观书,多有摘议晦庵者。</b><div><b>先生曰:“是有心求异,即不是。吾说与晦庵时有不同者,为入门下手处有毫厘千里之分,不得不辩。然吾之心与晦庵之心未尝异也。若其余文义解得明当处,如何动得一字?”</b></div> <b>【45.4】解析:</b>朋友们在一起看书,常常批评、议论朱熹。<div><div><b>先生说:</b>“如此吹毛求疵,是不对的。我的主张和朱熹时有不同,主要是学问的入门下手处有毫厘千里之别,不能不辨明。然而,我的心和朱熹的未尝不同。比如,朱熹对文义解释的清晰精确之处,我又怎能改动一个字呢?”</div></div> <ul><li>不要比较圣贤之间的长短,我们没有资格,<b>我们要比较和圣贤的差距。</b></li></ul> <b>【45.5】原文:<br>希渊问:“圣人可学而至,然伯夷、伊尹于孔子才力终不同,其同谓之圣者安在?”<br>先生曰:“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br>时曰仁在旁,曰:“先生此喻,足以破世儒支离之惑,大有功于后学。”<br>先生又曰:“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b> <b>【45.5】解析:</b><br><b>蔡希渊问:</b>“人固然可以通过学习成为圣贤,但是,伯夷、伊尹和孔子相比, 在才力上终究有所不同。 孟子把他们同称为圣人, 原因何在?”<br><b>先生说:</b>“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只因他们的心纯为天理而不夹杂丝毫人欲。犹如精金之所以为精金,只因它的成色充足而没有掺杂铜、铅等。人到纯是天理才为圣人,金到足色才为精金。然而,圣人的才力,也有大小之分,有如金的分量有轻重……<br><b>其时,徐爱在一旁说道:</b>“先生这个比喻,足以击破世儒支离的困惑,对学生大有裨益。”<br><b>先生接着说:</b>“我们做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 <b>这段最重要的是破解了求心之纯粹的问题。提升我们心的纯粹,我们的心也可以和圣贤一样,也许我们不能也没有机会像阳明先生那样百战百胜,但是我们可以去解决时代当中很重大的问题。今天这个时代的问题是什么?这个时代最重大的问题就是物质与精神的不平衡,有一个不充分,是心灵品质成长的不充分。</b> <ul><li><b>原文:</b>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犹炼金而求其足色。金之成所争不多,则锻炼之工省而功易成,成色愈下则锻炼愈难。</li><li><b>解析:</b>学者学习圣人,不过是清除私欲存养天理,就好比炼金求其成色十足。金的成色离足赤相差不多时,冶炼起来就比较省功夫,很容易成功;成色越低,冶炼就越难。</li><li><b>原文:</b>人之气质,清浊粹驳。有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其于道,有生知安行,学知利行,<b>其下者,必须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及其成功则一。</b>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纯乎天理,却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须是将圣人许多知识才能,逐一理会始得。</li><li><b>解析:</b>人的气质有清纯浊杂之分,有中人以上、中人以下之别。对于道来说,有生知安行、学知利行的不同,<b>资质低下的人,必须是别人用一分力,自己用百分力,别人用十分力,自己用千分力,最后所取得的成就是相同的。</b>后世之人不理解圣人的根本在于纯是天理,只想在知识才能上力求作圣人。认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会,我只需把圣人的许多知识才能一一学会就可以了。</li></ul> <b>老子告诉我们:“博者不知,知者不博”,</b>就是过度的去找寻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却不在心上去解决自己是非的价值观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b>我们即使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不知道好和不好、不知道当做不当做、不知道该不该做。</b> <ul><li><b>原文: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b></li><li><b>解析:</b>我们做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li></ul> 这里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b>想要建设心灵品质就是要用损的功夫,不要去添加什么,我们心中本来明澈,要不断减去自己的错知错见、不明和贪欲,因而越来越明,以至于无为。</b> <b>什么是无为?</b> <ul><li><b>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没有贪欲和不明之为。</b>无为,方能无不为。</li></ul> <b>什么是损?</b> <ul><li><b>损:</b>是学习的真正方法,损己利人是特别大的成功之道。<b>损己不是要损害自己,而是要把自己奉献出去。</b></li></ul> <b>【45.6】原文:<br>士德问曰:“格物之说,如先生所教,明白简易,人人见得。文公聪明绝世,于此反有未审,何也?”<br>先生曰:“文公精神气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继往开来,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功。若先切己自修,自然不暇及此。到得德盛后,果忧道之不明。如孔子退修六籍,删繁就简,开示来学,亦大段不费甚考索。文公早岁便著许多书,晚年方悔,是倒做了。”<br>士德曰:“晚年之悔,如谓‘向来定本之误’,又谓’虽读得书,何益于吾事’,又谓‘此与守旧籍,泥言语,全无交涉’,是他到此方悔从前用功之错,方去切己自修矣。”<br>曰:“然。此是文公不可及处。他力量大,一悔便转。可惜不久即去世,平日许多错处,皆不及改正。”</b><br> <b>【45.6】解析:</b><br><b>杨士德问:</b>“格物之说,诚如先生所教诲的,简单明了,人人皆懂。朱熹聪明盖世,而对格物的阐释反而不准确,这是怎么回事?”<br><b>先生说:</b>“朱熹的精神气魄宏伟,早年他下定决心要继往开来,因而,他一直在考索和著述上苦下功夫。如果先切己自修,自然无瑕顾此。等到德行高时,果然忧虑大道不行于世。拿孔子来说,修著六经,删繁从简,开导启发后生,大概也无需多少考索。朱熹早年之时就写了不少书,到晚年时才后悔,认为功夫给做颠倒了。”<br><b>杨士德说:</b>“朱熹晚年无尽后悔,他说‘向来定本之误’,又说‘虽读得书,何益于吾事’,‘此与守旧籍,泥言语,全无交涉’,这些话,表明他此时才发现从前的功夫不对头,方去切己自修。”<br><b>先生说:</b>“是的。这正是人们不及朱熹之处。他力量大,一后悔就改正,令人惋惜的是,之后不久他就去世了,平时诸多错误都来不及改正。” <b>【45.7】原文1:<br>侃去花间草,因曰:“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br>先生曰:“未培未去耳。”</b> <b>【45.7】解析1:</b><br><b>薛侃在清除花中草时,顺便问道:</b>“为什么天地之间善难培养,恶难铲除?”<br><b>先生说:</b>“既未培养,也未铲除。“ <ul><li><b>一个人如果明白“侃去花间草”这一段,抱怨就不会有了。</b></li></ul> <b>善恶不在花草上,你再也不要找理由,如果你今天还有抱怨心,是你的善恶还在花草上。</b>比如一件事情你吃了亏,你很痛苦很难受,这时你会认为是这件事情让你这样做的,让你痛苦难受产生了抱怨,但实则是什么?是你如何看待这件事你产生的抱怨。因而呢,善恶不在花草本身,也不在事情本身,在哪里啊?<b>你看同样一个龙场,有的人看到了垂直攀登的阶梯,有的人看到的是地狱一般的生活,这个事情来自于是我们对一件事请的认识,善恶在我们这里判断,不在事物本身上。这就叫心外无理。</b> 有的同仁问孩子怎么教育?这是你的问题,为什么是你的问题?因为你的孩子不好教育的问题是因为你而产生,如果换一个明白人,这个问题他就没有。你的孩子为什么产生这个问题,<b>就是因为你当初种下了错误的行为作用,因而今天有这样反作用的结果,这也是自己的问题,我们不能抱怨孩子。</b>孩子生下来那么纯粹和清澈,是谁把他培养成这个样子的? <ul><li><b>侃去花间草,就是心即理的本质,去的不是草和花,去的是心中那份不明和恶,</b>因而你才能看清事物本身与这个世界。因而阳明先生才谈到无善无恶。</li></ul> <b>何为无善无恶?为什么无善无恶才是真正的智慧呢?</b> <ul><li><b>无善无恶,是指心无善无恶。</b>无善无恶是没有事先有个善,事先有个恶,这个时候心才能是一面镜子,但是我心中不事先有个善,不事先有个恶,但是我不是没有善和恶。我正因为没有事先有个善事先有个恶,所以我对待任何事物,我就真的有了善恶,我才知道这个是不对的,那个是对的。为什么?<b>它是这件事情本身的问题,它好和不好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我事先给它个善、恶来定义这个世界。</b>这件事情意味着,对于我们来讲,如果我们真的明白,我们不可以有抱怨了,因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做出选择抉择都是我们自己做的决定,所以千万不要去抱怨这个世界了,不管遇到多大的问题永远要反求诸己。</li></ul> <b>【45.7】原文2:<br>少间,曰:“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br>侃未达。<br>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br>曰:“然则无善无恶乎?”<br>曰:“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至善。”</b> <b>【45.7】解析2:</b><br><b>过了片刻,先生说:</b>“如此看待善恶,只是从形体上着眼,自然有错。”<br>薛侃不理解话中之意。<br><b>先生说:</b>“天地化生,如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即以花为善,以草为恶。若要利用草时,又以草为善了。这些善恶都是由人心的好恶而产生的,所以从形体上着眼看善恶是错误的。”<br><b>薛侃问:</b>“岂不是无善无恶了?”<br><b>先生说:</b>“无善无恶是理之静,有善有恶是因气动而产生的。不为气所动,就是无善无恶,可称至善了。”<br> <b>【45.7】原文3:<br>曰:“佛氏亦无善无恶,何以异?”<br>曰:“佛氏着在无善无恶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然‘遵王之道’, ‘会其有极’,便自一循天理,便有个裁成辅相。”<br>曰:“草既非恶,即草不宜去矣。”<br>曰:“如此却是佛、老意见。草若有碍,何妨汝去?”<br>曰:“如此又是作好作恶?”<br>曰:“不作好恶,非是全无好恶,却是无知觉的人。谓之不作者,只是好恶一循于理,不去又着一分意思。如此,即是不曾好恶一般。”</b> <b>【45.7】解析3:</b><br><b>薛侃问:</b>“佛教也主张无善无恶,其间有何区别?”<br><b>先生说:</b>“佛教执著于无善无恶,其余的一概不管,不能够治理天下。圣人的无善无恶,只是不要有意为善,不要有意为恶,不为气所动。如此遵循先王之道,到达极致,便自然能依循天理,便能‘裁成天地之道,辅助天地之宜’。”<br><b>薛侃说:</b>“草既然不为恶,那么,它也就不能拔除了。”<br><b>先生说:</b>“如此又成为佛、老的主张。如果草有所妨碍,干吗不拔除呢?”<br><b>薛侃说:</b>“这样就又在有意为善、有意为恶了。”<br><b>先生说:</b>“不着意为善去恶,并非说全无好恶,如果全无好恶,就会成为一个麻木不仁之人。所谓‘不着意’,只是说好恶全凭天理,再别无他意。如此,就与不曾好恶是一样的了。” <b>【45.7】原文4:<br>曰:“去草如何是一循于理,不着意思?”<br>曰:“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br>曰:“然则善恶全不在物?”<br>曰:“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br>曰:“毕竟物无善恶。”<br>曰:“在心如此,在物亦然。世儒惟不知此,舍心逐物,将格物之学错看了,终日驰求于外,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终身‘行不著,习不察’。”</b> <b>【45.7】解析4:</b><br><b>薛侃问:</b>“除草时,如何全凭天理而别无他意呢?”<br><b>先生说:</b>“草有所妨碍,应该拔除,就要拔除。有时虽没有拔除干净,也不放在心上。如果在意的话,便会成为心体上的累赘,便会为气所动。”<br><b>薛侃说:</b>“如此说来,善恶全然与物无关了。”<br><b>先生说:</b>“善恶自在你心中,遵循天理即为善,为气所动即为恶。”<br><b>薛侃说:</b>“物的本身毕竟没有善恶。”<br><b>先生说:</b>“在心如此,在物亦如此。世上儒者只是不懂这一点,舍心逐物,把格物之学认错了。成天向外寻求,只做得一个‘义袭而取’,终身仅是‘行而不明,习而不察’。” <b>【45.7】原文5:<br>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则如何?”<br>曰:“此正是一循于理。是天理合如此,本无私意作好作恶。”<br>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安得非意?”<br>曰:“却是诚意,不是私意。诚意只是循天理。虽是循天理,亦着不得一分意,故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须是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体。知此即知未发之中。”</b><br> <b>【45.7】解析5:</b><br><b>薛侃问:</b>“对于‘好好色,恶恶臭’,又该作何种理解呢?”<br><b>先生说:</b>“这正是自始至终遵循天理,天理本当如此,天理本无私意为善为恶。”<br><b>薛侃说:</b>“好好色,恶恶臭又怎么不为意呢?”<br><b>先生说:</b>“这是诚意,而非私意。诚意只是遵循天理。虽然遵循天理,也不能再添加一分故意。因此,有一丝忿恨与欢乐,心就不能中正。大公无私,方是心之本体。明白这些,就能明白未发之中。” <b>【45.7】原文6:<br>伯生曰:“先生云‘草有妨碍,理亦宜去’,缘何又是躯壳起念?”<br>曰:“此须汝心自体当。汝要去草,是甚么心?周茂叔窗前草不除,是甚么心?”</b> <b>【45.7】解析6:</b><br><b>伯生(人名)说:</b>“先生讲‘草有所妨碍,理应拔除’,但为什么又说是从形体上着眼呢?”<br><b>先生说:</b>“这需要你在自己心中加以体会。你若要除草,是安的什么样的心?周茂叔不除窗前之草,他安的又是什么样的心?” <b>接下来的功夫,如何去学习一定要用心去体会,重要的论述需要重复它:</b> <b>第一句话,心即理。</b> <ul><li><b>侃去花间草,讲的是心即理。</b>你有一个对于花草的这样一个认识之后,这是你的理,你认为草不好,是你的心做出了这样的判断,因此你的心就是你的理。<b>所以,心即理讲的是你有浅浅的心灵品质,就有浅浅的理,去掉自己心上的不明和贪欲,达到最高层面的圣贤的心,就是良知的心就是天理,天理即良知,就是心即理。</b></li></ul> <b>第二句,知行合一</b> <ul><li><b>重在知字,也就是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心即理的层面,不断提升知的层面。</b>如何突破一个人的知?明心、净心,在心灵深处,突破“知”的层面,达至更高层面的知行合一。</li></ul> <b>认识起心动念:</b> <ul><li>1)不好的;</li><li>2)好的;</li><li>3)更好的。</li></ul> <b>我们人生当中的私欲有两种:一个是不明,一个是贪欲。</b> <b>什么是净心:</b>是指在起心动念处净化心灵的贪欲,就是去除名、利、色等贪欲。食色性也,过者欲也。 <b>什么是明心:</b> <ul><li>1.明白心中拥有无尽宝藏;</li><li>2.明白行为作用与反作用不变的规律;</li><li>3.明白行为作用与开发心中宝藏的关系。</li></ul> <b>制定十年战略遵循的原则是什么?依据是什么?</b> <ul><li><b>制定十年战略,务必给自己种下更好、更高、更优、更多、更大的行为作用。</b>这时,十年战略就像一个翘板一样,撬动未来的重大结果。</li></ul> <b>要明白如何种下更好的行为作用的这几个原理:</b> <ul><li>1.行为作用主体要大,要让自己发生改变不断实现心的攀登,拥有更高层面的心。</li><li>2.行为作用的对象要大(务必要去解决社会重大问题,找到这样的问题)。</li><li>3.行为作用作用处,要在心上。(人生重大价值是帮助他人建设心灵品质。谁拥有了更多的心与心的链接,完成对一群人的利益,谁就拥有了一个更大的舞台。)</li></ul> <b>明心功夫,需要不断地、深入地、持久地明白和体证。</b> <b>三、功夫学习</b> <b>依行为作用与反作用规律做出决策,明白和妙用行为作用和反作用,行为作用是不是更高的、更优的、更好的、更大的。</b> <b>诗一首:</b>《致良知是一条回家的路》 <ul><li>这一生</li><li>我们都走在回家的路上</li><li>世间的家终有散场</li><li>而良知的家</li><li>永远在那儿等我们回家</li><li>良知在呼唤</li><li>回来吧,孩子</li><li>你已在外漂泊地太久太久</li><li>你所受的苦也太多太多</li><li>回到家里</li><li>这儿光明温暖,安详平和</li><li>妈妈,我要回家</li><li>世事沧桑,荣辱得失,</li><li>无非是过眼云烟</li><li>曾让我几度迷茫,心乱如麻</li><li>而今我已觉醒</li><li>听到您穿越时空的呼唤</li><li>妈妈,我要回家</li><li>纵有千山万水阻隔</li><li>纵有名利声色诱惑</li><li>纵有重重迷雾障拦</li><li>纵有刚强习性胁迫</li><li>只要我心坚定</li><li>这一切都不能阻挡</li><li>我回家的步伐</li><li>妈妈等着我</li><li>我已走在回家的路上</li></ul> <b>没有能不能,只有肯不肯。<br>持久的深入的破除不明和贪欲。<br>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