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沙井古墟,探索千年秘境

冰果

<p class="ql-block">  沙井,一个因掘井沙多而得名的地方。这里是深圳西北的城市窗口,古宝安县最为繁华的地区之一。远古时代,沙井地区还是一片海湾,在大约2500年前逐渐变成海滨平原,古称茅洲。自宋元朝始,这里逐渐成为广东的重要产盐地。清朝后盐田逐渐荒废,盐退蚝进,居民转以种田和插杆养蚝为生,有“北有王府井,南有沙井墟”说法。</p> 沙井古墟 <p class="ql-block">  沙井古墟作为深圳现存最大的混合型历史街区,占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它是深圳西部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大湾区盐场文化、蚝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地。</p><p class="ql-block"> 沙井古墟以一河一街、 七坊联珠、梳式布局打造现今的空间结构,形成“大街-小巷”的交通体系和“鱼骨状”的街巷格局。这里保留着宋代、明代、清代到近代的各式建筑,以及不少牌坊、古井、遗迹与废墟,这些尚存的历史古迹,像一颗熠熠闪光的珍珠,散落在街头巷尾,见证着蚝乡的千年传奇。</p> <p class="ql-block">龙津石塔</p><p class="ql-block"> 龙津石塔它始建于宋嘉定年间,是深圳市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在古代是被先人用于镇水的风水塔,也被称为“花塔公”,每年有不少沙井人在这拜神求福。它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见证着一段又一段波澜曲折的沧桑历史。</p> <p class="ql-block">巨幅壁画</p><p class="ql-block"> 走在古墟里,不时能遇到各处的壁画,通过斑驳的老城墙纹理,与艺术感十足现代元素结合,制造出超现实主义景观。在细微之处,为这里焕发了新生,行走之间,收获满满惊喜。</p> <p class="ql-block">洪圣古庙</p><p class="ql-block"> 洪圣古庙俗称大王庙,是祭南海神的庙宇,古时渔民出海捕鱼都要在此上香敬神,祈保平安,是远近闻名的古庙。庙内供奉着两位洪圣大王,一是宋代封为“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王”的已在民间供奉千年的南海神;二是被追封为“广利洪圣大王”的唐代广利刺史洪熙。古庙里青砖砌墙、雕花起脊、石阶跌送、寥寥炊烟......仿佛在诉说着时代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围头井</p><p class="ql-block"> 沙井的“生命之泉”,围头井建于明代,花岗岩砌成,是沙井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井之一,至今仍四季不涸。村民们在围头井的周围繁衍生息,沉淀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蚝业之乡</p><p class="ql-block"> 沙井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养蚝地区之一。自宋朝开始“插杆养蚝”,到明朝“瓦缸养蚝”,清朝“三区养蚝”,近代“伐式吊养”,一代代蚝民顺应时代创新技术,成就了沙井千年养蚝史。</p> 万景楼 <p class="ql-block">  万景楼位于深圳宝安区新桥街道中心路的万丰文化村。万景楼是一座仿明代苏州园林式建筑,是藏在沙井的“小故宫”,古香古色,城墙大气,很有历史沉淀感。从城墙走进去,可以看到十二生肖石像列成一排,往里走可见回廊、角楼、水池、月佬观音石像几个古代楼亭……映入眼前,仿佛置身于宫廷剧场景中……</p> 清平古墟 <p class="ql-block">  清平古墟位于沙井新桥社区。青砖素瓦墟市,小桥流水人家。绿树掩映下,一幅古朴清幽的水乡画卷徐徐铺开。一走到古墟看到就是永兴桥,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桥为三孔墩式石拱桥。全长近50米,面宽3.4米,桥中间栏板饰有龙凤浮雕,结构严谨,造型美观,是深圳仅存的一座古代三孔石拱桥。历史上该桥曾对这一带的交通和经济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一九九七年春深圳市人民政府、宝安区人民政府、沙井镇人民政府和新桥村委拨款重修。</p><p class="ql-block"> 趁墟当然要有墟场,古墟里面开了许多店,来这逛逛古墟,还能在里面尽情地吃喝玩乐。店面装饰整体氛围是比较复古的,和古墟的环境完美的融为一体,虽然人来人往也感觉有一种莫宁的宁静恬淡感,也许是来自于这种怀旧的古香古色感觉。</p> <p class="ql-block">  沙井,古韵十足的地方,近千年的历史沉淀,让今天的沙井看上去历久弥新。不妨寻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去沙井的街头走一走:穿梭于纵横交错的老街小巷,驻足于古韵悠远的高塔祠堂,寻古思幽;或看古村小桥流水人家,望老屋炊烟袅袅升起——这是历史的回声,也是人间的烟火,生活的小确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