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带着浩浩看了很多博物馆,很多展品都是漫漫历史长河的文明缩影和国家珍贵的历史记忆,深深的感动了我,却没有吸引他。开始的时候他是走马观花,东瞅瞅、西瞅瞅;后来发现可以请讲解员给讲解,他便开始听故事拍照片;再到后来参加游学团队,带队老师有针对性讲述,他每次回来都叽叽喳喳的讲述看到听到有趣的事儿。我的本意是希望通过参观让他长见识,可他给我的感觉一切仅仅是停留在瞬时的有趣,随着时间过去,慢慢就变成了我曾经来过这里的一个记忆,仅此而已。为此,我一直在思考我带他来博物馆的意义是否不如去游乐场带来的快乐更直观。</p><p class="ql-block"> 这次端午放假,利用返程的时间差,又来了一趟中国典藏博物馆,满足我摄取知识的同时,又开始了我希望他怎样的一个历程。这次主要参观了《茶和天下》和《甲骨文记忆》两个主题展。开始我们还是顺着流程走,浩浩在一个个展柜前看着展品和阅读它的说明标签。后来偶遇了博物馆的讲解员,我们便跟随听讲。讲解员讲解的很精彩,详略得当,把主题内容按照时空的线索展示在了我们面前,当讲解完毕了,浩浩也就觉得没意思去休息了。</p><p class="ql-block"> 突然我有些朦胧的感触。没有人讲解的参观,展品就是物品,标签就是自述,孩子们看到的就是死物和有趣。而一个展馆的布展都是设计者的思想展示,每一个展区都是核心文化浓缩的精华,里面的每件展品都是设计者的精心安排,每个标签汇总到一起就是一本无声的书。如果我们自己去归纳这部分知识,那光收集整理就要费掉很多时间,一个小小的展就包罗万象全部收集进去了。我们观展等于去伪存真,剥丝抽茧直接接触到了事物的核心。这是一个孩子怎么能理解的层面?那我带他看展就只是为了红花热闹?不应该,只是我没有找到没有合适的引导方法。有那怎么能让浩浩去理解,去学习,有兴趣的看展呢?</p><p class="ql-block"> 回去的火车上,我跟浩浩商量以后看完展览都完成一个思维导图。不一定要非常详细,但是一定要体现重点。我们一起把今天的收获做了一张思维导图,当文字落在了纸面上,浩浩也就慢慢了解设计者的思路,感悟他的情怀,同时也能在幼小的脑海中建立一个知识构架的雏形。这就是个启蒙,以后的观展就能让他观有所看,展有所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