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那天到仑头,回程中看到了赤沙村的牌坊,坐车也方便,于是上网看了一下,原来也是一座岭南古村,于是今天前来探访。</p><p class="ql-block">岭南水网密布,赤沙村旁的河涌名为大滘涌。</p><p class="ql-block">赤沙村地处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官洲街东部(原属新滘镇管辖),南以赤沙滘冲为界与仑头村毗邻,东接北山村,西靠石榴岗,北到黄埔冲与甘蔗科学研究所隔河相望。赤沙村四周河涌环绕、村中一带为赤红色的沙滩,故名赤沙。关于赤沙村的建村时间,《新滘》一书说“于明朝建村。”而《赤沙村史》则从村中各姓氏的族谱中推断出“赤沙建村的时间可以认定是在南宋末年至元初。”根据这两处描述可以认为,赤沙村至少有6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古色古香的赤沙村牌坊。上书:赤水流长物华天宝伟业传万代 沙洲聚翠仁杰地灵宏图耀千秋</p> <p class="ql-block">赤沙村牌坊的背面写着福泽祥和四个字</p> <p class="ql-block">走进这座漂亮的牌坊,发现这里还是挺大的,一路前行,村道也挺宽,还有几条公交车经过。街道两旁高楼林立,临街商铺一家接一家,就是城中村的样子。据介绍赤沙,这个村名的由来,是因为村内的沙洲、山岗,甚至连七星岗古海岸遗址都是赤色沙层,故名赤沙。村内四周环水,碧水长,又曾名赤水。赤沙村自古以来,村内分为东约、南约、西约、北约四个居民聚居地,也是村内的行政区域的划分。每一个“约”都有一座门楼。如东约的茂兴里,西约的石麟里,北约的中和里等。</p> <p class="ql-block">在海珠区,赤沙村是姓氏较多的村庄之一。根据赤沙村玉虚宫(北帝庙)于乾隆丙午年(1726年)重修时刻有本村十五姓的居民。除了周、李二姓已经消失之外,现存有莫、简、陈、黄、徐、冯、潘、苏、郭、曾、张、何、吴,共十三姓氏。</p> <p class="ql-block">这座祠堂名为观奇莫公祠。</p> <p class="ql-block">离观奇莫公祠不远,还有一座迥常莫公祠。</p> <p class="ql-block">村子里都是这种卧手楼穿梭其中。</p> <p class="ql-block">官洲派出所辅警中队。</p> <p class="ql-block">浩右冯公祠。</p> <p class="ql-block">赤沙幼儿园。</p> <p class="ql-block">小巷子里的高楼。</p> <p class="ql-block">郭氏书室,也是郭氏祠堂,如今是群众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网上看到村中还有苏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新中国成立后曾作过社址、托儿所、仓库等,后因年久失修坍塌,2005年集资重建,重建时因为有建筑在祠堂旧址上,经协商有部分土地无法取回,只好按取回的L形地块进行修建,祠堂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结构没有按原来的一间三进布局,也没有采用清代古建筑风格。祠堂贴绿色外墙砖,门框和门匾都用石材,门匾书写四个大字:“苏氏宗祠”,门框两边有对联:“领表开宗枝繁叶茂,英贤散聚共建和谐”。沙的苏氏,村民都说赤沙苏姓是“东坡苏”,亦即东坡原籍四川眉山,是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的后羿。</p> <p class="ql-block">一大早就看到从这里走出去的人们,上学的孩子,还有上班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看到了海珠区赤沙小学。</p> <p class="ql-block">在赤沙小学旁边有一座小小的村级小公园赤沙公园。</p> <p class="ql-block">走进赤沙公园,发现这里不大,有一些体育运动设置,最特别的是公园一角还有一座玉需宫。</p> <p class="ql-block">走出赤沙公园,它的对面就是公交车站场,有多条公交从这里出发。而车站旁就是广东财经大学的校园。</p> <p class="ql-block">赤沙位于海珠区官洲街东部,东至科韵路,南至新滘东路,西至华南快速路,北至黄埔涌,和琶洲广交会展馆仅一条河涌之隔。</p><p class="ql-block">从地理位置上看,赤沙村是琶洲的“后花园”。在赤沙村兜兜转转,也才走了一个角落而已,这里比我想象中要大很多,不过这里地理位置优越,生活设施齐全,随着旧城改造的落地,这里一定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