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江西定南 缪以茂</p> <p class="ql-block">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p><p class="ql-block"> 金庸先生的任何一位武侠迷,都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列出“金大侠”的十五部武侠小说。</p> <p class="ql-block"> 2024年是武侠文学泰斗金庸先生的百年诞辰。作为金大侠的小迷弟,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关注着香港、大陆以及全球各地有关金庸先生的纪念活动。</p> <p class="ql-block"> 3月10日,“赤子心•家乡情”金庸百年纪念展在金庸故里浙江海宁隆重举办,拉开金庸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的帷幕。</p><p class="ql-block"> 3月15日,时值金庸先生农历生辰(二月初六),中国香港揭幕了以“侠之大者——金庸百年诞辰纪念”为主题的盛大系列活动,向金庸先生致敬。</p> <p class="ql-block"> 3月27日,由中国作协主办,中国作协港澳台办公室、中国现代文学馆承办的“侠之大者:魅力长新的中华情怀”金庸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p><p class="ql-block"> 3月29日,“家国情怀 大侠金庸——金庸诞辰100周年纪念展”在杭州开幕。同日,嘉兴市举行启动“金庸故里•‘醉’美江湖”文化品牌打造活动以纪念金庸百年诞辰。</p> <p class="ql-block">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出席香港纪念活动开幕仪式并致词——“查良镛博士的作品引人入胜,不单是作为经典的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他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兼收并蓄,融入到作品里。”他相信在香港以至全球华人社会将再掀起一股金庸热!</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许许多多与金庸先生有过交集的和他的粉丝们,纷纷发表文章,追忆这位名扬世界的文学泰斗。</p><p class="ql-block"> 互联网、新闻、公众号……凡是这些涉及纪念金庸先生诞辰的活动或文章,我跟任何一位“金迷”一样,都给予了热切的关注,每天有空就去刷刷手机,生怕漏掉一条信息。</p> <p class="ql-block"> 作为资深“金迷”,我也来凑凑热闹,写点儿文字,蹭蹭当下的“金庸热”,纪念我心中的偶像。</p> <p class="ql-block"> 最初接触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还是在读初中一二年级假期那会儿,时间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第一年。在村里的一个伙伴家,见他捧着一本厚厚的大部头图书在津津有味地看,我凑上去瞧,他头也没抬,说书桌上还有几本,你自己去看吧,我心想,有那么好看吗?顺手拿起,书名叫《神雕侠侣》,作者是金庸。封面的绘画是一对年轻情侣,旁边跟着一只大鸟。书已被翻得卷页陈旧了,可见被阅读的次数不少。</p><p class="ql-block"> 无聊之中,我也翻看了起来,没成想立即被这样的“小说”吸引住了,一直看到天色暗下来都不愿意放下。等摸黑才回家,少不了挨大人一顿批评。</p> <p class="ql-block"> 那是我第一次阅读小说,第一次阅读武侠小说,第一次阅读金庸大师的武侠小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启了我“追星”的历程。</p><p class="ql-block"> 整个假期,我都沉浸在《神雕侠侣》小说之中:血雨腥风的江湖,超凡神奇的武功,个性鲜明的人物,精彩传奇的人生,至死不渝的爱情……侠客道义,爱恨情仇……杨过小龙女,一对聚少离多的苦命鸳鸯,至死不渝的爱情,感天动地;郭靖黄蓉老顽童金轮法王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一众绝顶高手;李莫愁陆无双程英公孙绿萼郭襄,一个个痴情怨女;玉女心经降龙十八掌打狗棒法一阳指神指弹功蛤蟆功黯然销魂掌九阴真经,眼花缭乱的绝顶神功;桃花岛终南山活死人墓绝情谷剑冢,一处处神奇之地;襄阳保卫战华山论剑与个人恩怨国家大义的交织……我沉沦在金庸大师描绘的江湖之中,甚至晚上做梦都遇见这些人物或情节,以致化身正义侠客笑傲江湖……那段时间,我白天看晚上也看,因为怕被大人发现,就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照着看……我几乎都快要走火入魔了!“金庸”这个名字,被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p> <p class="ql-block"> 上初中三年级的的候,班上有位同学带了两本小说——《侠客行》,作者又是金庸!我迫不及待地借来看。当然不敢在上课和自习课上看,只有在课外,一般是中午、下午放学后,以及晚自习结束后,周末时间更不会放过。玄铁令腊八粥凌霄城侠客岛太玄神功“狗杂种”石破天……以及“我自己是谁”之迷,令人为之神往。好在自控能力尚可,我并没有因为看金庸小说而荒废学业,当年中考还以本乡中学第一名的成绩升入高中。</p> <p class="ql-block"> 高中学习紧张多了,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假期也没有过多时间读小说,只是断断续续看了一遍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北乔峰南慕容”,段誉乔峰虚竹兄弟仨侠肝义胆,他们的人生际遇,尤其是顶天立地大英雄乔(萧)峰的悲壮人生,令人嘘唏叹息。“带头大哥”的神秘面纱,“扫地僧”惊世骇俗的神功,“四大恶人”之行径,段王爷之多情,吐蕃国师鸠摩智,“神仙姐姐”王语嫣,善阿朱刁阿紫……各色人等,令人印象深刻。至于各种武功绝学,降龙十八掌凌波微步北冥神功六脉神剑生死符易筋经“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更是令人眼花缭乱。从大理到姑苏,从大宋到大辽,从少林寺到西夏,杏子林中,雁门关外,灵鹫宫里……演绎着一场场悲喜剧情。我的心,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跌宕起伏,迷醉不已。</p> <p class="ql-block"> 高中同学中,喜爱看武侠小说的不在少数,尤其是男生。有看梁羽生的,有看古龙的,有看温瑞安的,有看黄易的,还有卧龙生、柳残阳、诸葛青云、还珠楼主的。但最多的还是看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鹿鼎记》等等,数不胜数,但我只是快速浏览,没敢太花时间在这些小说上。一本小说,在班上大多数武侠迷同学手上转完一圈,才会被还回租书店或图书馆去。聊天之时,若有谁不知道华山论剑、九阴真经、杨过小龙女、郭靖黄蓉、令狐冲任盈盈、北乔峰南慕容啥的,简直插不上话,甚至还有几位同学“走火入魔”了,练起了“气功”,大概率是降龙十八掌、六脉神剑影响太深刻了吧……</p><p class="ql-block"> 高中三年,我还是比较好地安排刻苦学习与休闲娱乐,劳逸结合。也许可能是我的自律性相对较强,苍天不负有心人,我顺利升上了赣南师范学院就读大学。</p> <p class="ql-block"> 相对而言,大学学习生活中,能自主支配的时间就充足裕多了。除了大量阅读与本专业历史、教育类的著作之外,我还广泛涉猎文学、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专著,也喜读历史小说,更不用说早在中学时代就爱读的金庸武侠小说。</p><p class="ql-block"> 我从学院图书馆中借出《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它们分别是《神雕侠侣》的“前传”和“后传”,这个系列“三部曲”构建了一个广阔复杂、气势宏伟的武侠世界,具有鲜明的“英雄史诗”特征。其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所饱含的侠义精神及家国情怀,深入人心。作家不断变换写作主题,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英雄大侠”精神,到“儿女性情”,再到“江湖大义”,从豪侠过渡到平凡,从神化到真实;刻画了无数武林高手、痴男怨女、善恶情仇、九阴九阳,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张无忌赵敏,悲欢离合、精彩纷呈。金庸先生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写作,令人叹服膜拜。</p> <p class="ql-block"> 《笑傲江湖》描画的是一个争权夺利、血雨腥风、正邪难辨的江湖,主人公令狐冲豪放洒脱追求自由,任盈盈高傲任性敢爱敢恨,东方不败任我行一争枭雄,岳不群林平之虚伪无耻,仪琳岳灵珊多情善感……</p> <p class="ql-block"> 《鹿鼎记》给我的感觉是——这不像是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吧?主人公韦小宝根本就一个泼皮无赖,哪有一点儿英雄侠士的风格品性?然而他却靠着偷奸耍滑,混迹在赌坊妓院、险恶江湖、皇宫内院,随机应变,不择手段,游刃有余。靠着圆滑狡狭,加上运气机缘,上与皇帝官僚、下与武林人士称兄道弟,左右逢源,逢凶化吉,从一个地痞流氓,做到了令人羡慕的鹿鼎公。然而细想,韦小宝又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既无赖又讲些义气,既滥情又重情,既弄虚作假又难掩真实善良……作家为我们创作了一个更为贴近社会现实的有血有肉的反武侠人物。</p> <p class="ql-block"> 我把金庸大师的其余主要作品也一一进行阅读:《书剑恩仇录》《雪山飞狐》《飞狐外传》《连城诀》《碧血剑》……犹柔寡断的陈家洛、热血侠义的胡斐、单纯真实的狄云、报负难酬的袁承志,他们的成长之路、传奇人生都给我以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读大一时,在学校附近的的一家录像厅,我偶然看到有古天乐李若彤主演的《神雕侠侣》连续剧集录像播出,兴奋异常,相约几位金迷好友,连续一个多星期,每天必去报到追剧,一集不落地看完。那段时间的录像厅非常热闹,场场爆满,看起来金庸的粉丝可远远不止我们几位啊。之后的几年,但凡见到由金庸武侠小说拍成的录像电影,都会毫不犹豫地去看,不管怎样被魔改,也不管怎样无厘头。</p><p class="ql-block"> 图书馆管理人员说,金庸武侠小说是青年大学生最爱看的图书。的确如此,我常常看到不少同学连走路都在看,食堂吃饭也在看,痴迷程度不弱于我。甚至跟大学老师交流,他们也会聊起金庸。可见在九十年代的大陆,金庸武侠小说有着怎样的无穷魅力。</p> <p class="ql-block"> 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我购得了一套合订版的《金庸全集》,如获至宝,放在案头,再一次沉陷于金庸大侠构建的武林世界中。除已读的十二部,还把他的三部短篇——《白马啸西风》《鸳鸯剑》《越女剑》也一并读完。</p><p class="ql-block"> 金庸先生将他的武侠大作首字撰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至此,我已全部拜读完毕,大部分还阅读了两次。我将金庸先生当作偶像来崇拜,常常以“金迷”自居,深以为荣。</p> <p class="ql-block"> 我从旧书店淘来了几本研究金庸武侠小说的专著,均为陈墨老师所著。《金庸小说之武学》从武功与艺术、武功与学术、学艺与成才三个层次进行论述,建议读者将金庸小说当成文学、哲学和人才学来读。《金庸小说之谜》分三卷,“绪论卷”讲雅俗、武侠、情孽、史诗、寓言,“人论卷”论正邪、性情、人生、祸福,“文论卷”谈神思、言语、境界、创新。《孤独之侠——金庸小说论》谈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学、中国文化、文化批判、小说模式、典型人物、文学比较、文化艺术等等。</p><p class="ql-block"> 陈墨老师的深入梳理式研究,全方位呈现了金庸作品的艺术魅力。这几部专著读下来,让我对金庸武侠小说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理论高度。</p><p class="ql-block"> 我在闲暇时间又把金庸武侠小说选读了几部,结合陈墨老师的研究成果,细细体会,每次都有新的收获,例如历史背景、人物塑造、叙事技巧、语言特色、小说风格、思想艺术……</p> <p class="ql-block"> 作为自称的“金庸迷”,若对金庸本人不了解,恐怕无法令人信服,于是我广搜素材,细读了有关金庸先生的几部传记,如傅国涌的《金庸传》、钟晓毅费勇的《金庸传奇》、孔庆东的《金庸评传》《醉眼看金庸》,等等。这些传记,让我认识到,金庸先生不仅是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武侠小说家,也是一位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真实的凡人,又是一位名动香港的新闻学家、报业巨子,还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p><p class="ql-block">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袁花镇。1948年移居香港,1955年以“金庸”为笔名,创作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轰动香港;1957年创作《射雕英雄传》,奠定新派武学宗师地位;1972年完成《鹿鼎记》后封笔,总共写了15部武侠小说。读者遍及全球,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武侠小说作家。</p><p class="ql-block"> 金庸也写过不少剧本,创办了《明报》;80年代访问大陆并在北京先后与邓小平和胡耀邦会谈;担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受聘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金庸先生的人生就是一部传奇。</p> <p class="ql-block"> 出于对文学的爱好,我在工作之余,报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在职学习,专修汉语言文学。我运用文学分析理论,如文学活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等,从社会学、哲学、心理学、价值学、文化学、文学批判等视角对金庸武侠小说进行再认识,并对“射神倚鹿笑”等几部自己最喜爱的小说,进行了再阅读、再分析。学习期满,我撰写的毕业论文,是围绕金庸武侠小说而进行研究的成果,标题为《金庸武侠小说人性善恶论》,对小说典型人物的善恶人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答辩时我与老师们畅谈交流,得到他们的高度赞赏,原来他们跟我一样,也是资深的“金庸迷”。</p> <p class="ql-block"> 前几年,我的视力下降很快,看纸质图书眼睛颇感受累,于是常常就用读书软件,在手机上“听”自己喜爱的文学,其中不少又是金庸武侠小说。</p><p class="ql-block"> 笼统算来,金庸大师的十五部武侠小说,少的读了二三次,多的已达六七次了!现在我都不怎么敢去看,因为一旦捧起,就再也放不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 对于金庸武侠剧,从来我是喜欢追着看的,00年前基本是香港版的,表演真实自然,主要缺憾是背景服装化装道具特效配音有些粗糙,不免难上档次。自01年央视版《笑傲江湖》之后,内地陆陆续续拍了许多金庸剧,掀起了一波波金庸武侠剧热潮。这些剧作,总体来看“服化道景特”等上了不小的台阶,但选角儿总有一些争议;刚开始基本忠于原著,后来的一些魔改翻拍,让我这样的老“金庸迷”很有些接受不了。从纯个人喜好而言,李亚鹏许晴版《笑》剧,胡军版《天》剧,杨旭文李一桐版《射》剧,苏有鹏贾雯雯版《倚》剧,刘亦菲饰演的小龙女王语嫣,是我最为认可的。近些年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也越来越多,依然集中在“射神倚天”几部。</p> <p class="ql-block"> “凡有华人处,皆读金庸。”此言不虚。金庸武侠小说风靡了70年,成为史上最畅销的通俗小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且不论普通民众,就是不少政坛人物、商界大佬和文化名人,对金庸也是推崇备至。</p><p class="ql-block"> 小平同志与金庸先生神交已久,互相仰慕,惺惺相惜。小平同志常在睡前看金庸武侠小说,以获得片刻放松。在那次会面寒暄中小平同志谈到:“你的小说我读过,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金庸返港后专程托人将一套全新《金庸小说全集》赠送小平同志。邓公高兴地回复道:“书已收到,感谢査先生!”</p> <p class="ql-block"> 马云也痴迷金庸武侠。他将“独孤九剑”和“六脉神剑”的精粹引入阿里价值体系,深深影响了阿里的企业文化,还通过淘宝微博发文:“若无先生,不知是否还会有阿里。只因先生这样写这样说,我们便这样信了,便这样做了。惟愿家国情、侠客梦、浩然气,融入阿里血液,化为百年精神……”</p><p class="ql-block"> 金庸武侠小说在东南亚广受欢迎,上至政府官员,下至贩夫走卒,只缘两地文化相近。除英日韩法文等,金庸武侠小说还译成泰越马缅印等文字,在海外流传,其小说与影视已经对东南亚地区实现了无死角全覆盖角。</p> <p class="ql-block"> 最具代表的评论写道:金庸武侠小说“文字浅白凝炼,情节精彩纷呈,幻想力雄伟无比,更处处流露出作者在学术、艺术、地理、历史等范畴的渊博知识。金庸的小说在娱乐性和艺术性两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表面看,似乎都是刀光剑影,曲折离奇;细加比较,便不难发现,金庸的作品比旧武侠小说多了一种人情味、一种历史沧桑感、一种诗意、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金庸小说对中国文化领悟之深刻,对人性揭示之透彻,是当代作家中所罕见的。”</p><p class="ql-block"> 金庸武侠小说所蕴涵的侠义精神及家国情怀,不仅陪伴了几代华人的成长,更对世界文学和文化领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具有深刻的人文、社会及艺术价值。“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成为金庸武侠体系的核心,这一理念的传承与体现,使得金庸的武侠世界在文学层面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p> <p class="ql-block"> 金庸武侠小说具有无法抗拒的神奇魔力,越来越多的文人对其进行评说和研究,名家学者各抒己见,评武侠、武术、医学、地理、民俗、饮食、历史、文学、哲学、社会学,五花八门,博大精深,绚丽多彩,从而形成了一门“金学”。但金庸本人恐有高攀“红学”之嫌,故多称为“金庸小说研究”。代表人物是倪匡和陈墨。倪匡是最早研究金庸武侠小说的作家,一口气写了七本“我看金庸小说”系列。台湾著名作家三毛等人分别评论,出版了“金学研究丛书”。温瑞安、吴霭仪、杨兴安等人均纷纷出版金庸小说研究专著。北京大学严家炎教授的“金庸小说研究”课堂,饮誉北大讲坛;孔庆东教授撰写了《醉眼看金庸》等专著。陈墨撰写超过20部金庸的小说研究与评论系列著作。潘国森在金庸小说的研究和解析上也很有建树,著述颇丰。近年来还有许多专家学者继续着研析,有刘国重《金庸评传》,彭洁明《江湖的倒影》,陈岸峰《解构金庸》,王晓磊《六神磊磊读金庸》,等等。还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p> <p class="ql-block"> 至今仍绵延不绝的“金庸热”使得民间“金庸迷”建立了以金庸为主题的相关网站,其评论被称为“网络金学研究”,尤以台湾“金庸茶馆”和大陆“金庸江湖”水平为高。</p><p class="ql-block"> 自媒体兴起以来,不少文人在博客与公众号上读金庸论金庸,其中“六神磊磊读金庸”公众号影响力最大。只要见到有关金庸的话题、文章、研究、网站、博客、公众号,不管是金庸小说、金庸影视、金庸版本、金庸本人,还是金庸网游、金庸文化、插图插画、武侠考题、深度解析……我都会沉迷进去,难以自拔。</p> <p class="ql-block"> 再谜一样的传奇,也难免人去曲散。时间定格于2018年10月30日,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在香港仙逝,享年94岁。</p><p class="ql-block"> 惊闻噩耗,亿万粉丝为之心痛。</p><p class="ql-block"> 我在当天的朋友圈满怀伤情地发文悼念: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感谢查大侠为我们这一代人圆了一个江湖梦。金前辈,一路走好……”</p> <p class="ql-block"> 《人民日报》发文悼念:“送走凡胎肉身,送不走侠肝义胆。任凭万事悠悠,总有一种情怀温润人心,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 金庸剧的编导和角色饰演明星们纷纷发文悼念,透露出满满的悲伤之情。导演张纪中发微博悼念:“先生不会走远,武侠永存世间!痛不能当!”大陆媒体、港澳台媒体、海外媒体、“金迷”网友报道、悼念、追思之文之声铺天席地。</p> <p class="ql-block"> 马云发布悼念金庸的微博中说道:“只因一个‘侠’字,结缘半生……若无先生,不知是否还会有阿里。要有,也一定不会是今天这样,几万人一起痴痴颠颠——创业,便要做别人做不得之事,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做人,便要至情至性笑傲江湖;朋友,便要肝胆相照至死不渝……只因先生这样写这样说,我们便这样信了,便这样做了。”</p><p class="ql-block"> 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晒出了金庸的书法作品“笑傲江湖”,并写下“从此再无江湖。大侠走好!”</p> <p class="ql-block"> 金庸去世后,武侠剧的制作和翻拍仍然在进行,“射雕”三部曲总计被翻拍过十多次。虽然多数新版本难以超越观众对于原版作品的记忆和喜爱,但足以说明,金庸的武侠世界成为了许多人心中不可替代的文化记忆。金庸剧为什么一再被翻拍?答案是——小说情节和人物魅力,及其包含的家国情怀。金庸武侠小说,其历史地理之波澜壮阔、风貌独特,故事情节之跌宕起伏、经典丰富,人物形象之饱满有力、深入人心,文化意蕴之广博深厚、包罗万象,共同构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江湖世界,雅俗共赏,深受几代读者喜爱,被称为“成人童话”。这些元素使得改编成的影视剧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吸引力。</p> <p class="ql-block"> 在此,再次引用几位著名文化文艺界人士对金庸小说的评论评价,去理解金庸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金庸的艺术实践使近代武侠小说第一次进入文学的宫殿。这是另一场文学革命,是一场静悄悄地进行着的革命,金庸小说作为20世纪中华文化的一个奇迹,自当成为文学史上光彩的篇章。”“涉及儒、道、墨、释、诸子百家,涉及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众多的文史科技典籍,涉及传统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比如诗、词、曲、赋、绘画、音乐、书法、棋艺等等。作者调动自己在这些方面的已有学养,使武侠小说上升到一个很高的文化层次。”“金庸创造性地吸收了各类通俗小说的长处,这使他成为通俗小说的集大成者。”“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p> <p class="ql-block"> 红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名誉院长冯其庸:“金庸小说所涉及的思想,可以说是诸子百家、九流三教,几乎包罗一切,而在文学方面,则诗、词、歌、赋、对联、谜语、小曲应有尽有,而且都十分妥帖得体,毫无勉强做作或捉襟见肘之感,相反却使人感到游刃有余,长才未尽。”</p><p class="ql-block"> 导演徐克:“先生著作游刃于我中国文化、历史虚实之间,成就文学武侠,挟无疆创意驰骋天地,携壮志宏观导人仁于侠,妙笔描绘奇人高手云集,巾帼出众令人刮目相看,骇世神功引喻讽刺空前,侠义传奇豪情波澜壮阔,传世巨著遍游四海,陪伴不同年代成长超过半个世纪,经典神作已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张宏森:金庸作品的魅力首先在于其思想的饱满与艺术的精湛。金庸小说以武侠为表,以世情为里,庙堂之高、江湖之远、爱恨情仇、刀光剑影的背后,是作家对历史文化的艺术把握、对世态人心的生动呈现。更重要的是,金庸为传统注入现代精神,以武侠文学的艺术革新,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支撑其小说文学性与思想性的,正是可歌可泣的“侠之大者”,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有人曾经问金庸先生“人生应如何度过?” 老先生这样作答——</p><p class="ql-block"> “大闹一场,悄然离去。”</p> <p class="ql-block"> “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中这样写道。</p> <p class="ql-block"> 金庸说,“我希望我死后一百年、二百年后,仍然有人看我的小说,我就很满意。”</p><p class="ql-block"> 金庸先生的凡胎肉身虽然离去了,但老先生何尝真正地离开过我们?他那煌煌十五部武侠巨作,“侠之大者”的家国情怀及蕴涵的文化精神,将永存于世,怎么可能会没有人看先生的小说呢?</p><p class="ql-block"> 金庸的江湖青春永驻,作为资深“金迷”,我仍将义无反顾,再次闯入金庸先生的江湖世界……</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注:本文插图、音乐、视频多来自互联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