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颂名人]苏州唐纳故居追忆

牛司令

<p class="ql-block">值此我的大伯伯马季良(唐纳)诞生一百壹拾周年之际,我以此篇文章来纪念他,怀念他的光辉一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p> <p class="ql-block">雨中的平江路,幽静典雅,一路北行,夹在平江路与仓街之中的胡厢使巷出现在眼前,顺着缓缓东流的小河行进,在门牌号为40的一处墙门间上,"唐纳故居"的标志牌跃入视线。唐纳,原名马季良,1914年出生在胡厢使巷的"马家墙门"大宅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滩,先后以影评家、报人身份闻名的唐纳算得上是一位在新闻、电影、文化方面都颇有建树的人物。曾经三路五进的马家大院如今容貌巨变。墙门间的正北方原是轿厅,现在已住了几户人家。轿厅、大厅的东西两边各有一条不足百米的狭窄小巷,东西墙头上各挂一牌一"东弄"、"西弄"。沿着东弄北行,走过简易楼房,"马家墙门"昔日的面目渐渐显露。高高的山墙笔直厚实,几扇如今已被墙砖封砌的窗户是用青条石做的外窗框。中路建筑的东墙上有两处木门,如今,整座"马家墙门"内大约住着四十余户居民,其中只有一家马氏后人﹣﹣东弄第一进院落中的马泳明先生。马先生的父亲是唐纳的远房堂兄。据马先生介绍,当年中路、西路的大部分建筑都归唐纳兄弟,西路前半部分院落是唐纳的,后半部分则归父亲马继善所有。随着岁月变迁,大部分房屋已经易主,父亲马继善的房屋也被他售出。</p> <p class="ql-block">唐纳故居位于古城平江历史街区,胡厢使巷40号,这座建于清代的建筑,坐北朝南三路五进,占地2121平方米。老宅的祖居,东面至仓街,西面至旗杆弄,中路主轴线前有石库门墙,依次排列门厅、轿厅、大厅、楼厅、后花园,楼厅装饰精美。中路两侧为备弄,分隔出东、西二路。西路第一、二进均面阔三间9米,进深6.2米。左右以厢房连接,形成别具一格的对照花厅。另有面室、书房、曲斋、琴馆及下房等,基本保留了清代老宅的格局。1999年,故居改为民居,原貌保存尚好,宅东面庭院尚存花厅,亭子等。2003年,故居列为市控制保护建筑(标牌101号)。</p><p class="ql-block">胡厢使巷40号,许多人称之为唐纳故居或唐宅,其实苏州人从来不这么称呼,而是叫马家墙门。这位20世纪早期的苏州才子,因三十年代在上海报界撰写影剧评论而蜚声文坛。</p><p class="ql-block">唐纳(1914--1988年),原名马季良,</p><p class="ql-block">他先在私立树德中学读书,后转入著名的省立苏州中学。在校期间,与著名学者叶圣陶、王伯祥、袁水拍、胡绳等先后为同窗校友。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时,英文极佳,还是一位篮球健将。唐纳爱好文艺,喜看电影和话剧。求学期间,他写影评剧评,参加夏衍主持的影评人小组,在《晨报》、《申报》上发表,有相当的知名度。唐纳认识了一个名叫蓝苹的女人。</p><p class="ql-block">蓝苹从小想当一名京剧演员,长大后就进了山东京剧学院。后来加入剧联的无名剧社,以主演易卜生名作话剧《娜拉》获得好评。她加入电通影业公司为演员后,与唐纳一见倾心,旋即热恋。1936年4月26日,在杭州六和塔下,三对电影戏剧界著名人士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婚礼。这三对才子名媛分别是:赵丹与叶露茜,蓝苹与唐纳,顾而已与杜小鹃。六位俊男靓女由德高望重的著名大律师沈钧儒证婚,享誉上海滩的大明星郑君里主持仪式。</p><p class="ql-block">唐纳和蓝苹结婚以后,蓝苹还特地来到苏州。在胡厢使巷的老宅中,蓝苹会见了婆婆和姑母等亲友。</p><p class="ql-block">但是,好景不长,这对夫妻短暂的幸福蜜月很快就有了苦涩。婚后不到3个月,蓝苹匆匆出走,留书说回济南探视母病,说"不出十日即回。"谁知三个星期过去了,音讯全无,影视界就传开了蓝苹失踪的新闻。唐纳得此消息,急忙买了车票去山东找蓝苹,不果。唐纳就在济南一家旅社服毒自尽,幸亏及时发现而获救。后又因蓝苹与名导演,也是唐纳的好友章泯关系暧昧,他又跳黄浦江二度自杀,获救。</p><p class="ql-block">唐纳和蓝苹离婚后,"八.一三"抗战爆发,唐纳担任《大公报》的战地记者。蓝苹和章泯则一起到达延安。1937年上海沦陷,唐纳与众多影剧界演艺界人士来到武汉,旋至重庆。1938年3月,经赵丹介绍,唐纳与青年演员陈璐相识并迅速结婚,抗战胜利后,唐纳奉命从上海赶往重庆,自此与陈璐结束八年夫妻生活。在陪都重庆,唐纳一度在英国新闻处工作,还为一家当地报纸主编影剧副刊。1949年4月,唐纳离开当时工作的上海《文汇报》去了香港。1953年,唐纳爱上国民党政府前驻法公使陈第之女陈润琼,遂从香港迁往法国,在巴黎举行了婚礼。</p><p class="ql-block">解放后,很多国内老朋友致信给唐纳,询问他为何不归来时,他说:"江青这个人,我最了解她"。事实证明,唐纳这个决定是十分正确的。文革中,许多演艺界人士都遭江青陷害而下场悲惨。在法国,唐纳恢复了马姓,改名马绍章。与陈小姐婚后生一女儿,取名马忆华,别有深情。唐纳还在巴黎开了一个中餐馆,成了不少华人游客到法国的必到之处。</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胡廂使巷曾经两次迎来了游子的脚步。第一次是1979年9月,有两位"中央来的人陪同,唐纳怀着深情,默默走遍了全宅",还特地访问了住在走马楼下的启蒙老师王芍麟的家,久久不想离去。1985年,唐纳又携夫人和女儿再次回乡,"每到一处,都要向妻女详细介绍许多往事,时而笑语洋溢,时而唏嘘感慨。"这一次是他对苏州故乡的最后一瞥。1988年10月,唐纳在巴黎逝世,终年74岁。</p> <p class="ql-block">唐纳并不姓唐,他原名叫马骥良,又名马季良,1914年5月7日出生在苏州吴县。马家乃是吴县的大户人家,祖上曾做过户部待郎。唐纳的父亲马培甫才识渊博,曾任津浦铁路局洋译员;母亲费文英出身名门,端庄高雅。</p><p class="ql-block">唐纳在2岁的时候,父亲马培甫因为生病,吃错了药,不幸英年早逝。</p><p class="ql-block">父亲马培甫去世后,母亲费文英听从夫家的安排,将2岁的儿子过继给大伯马含荪为嗣。</p><p class="ql-block">大伯马含荪早就过世了,大伯母待唐纳视如己出。</p><p class="ql-block">唐纳天资聪颖,自幼酷爱文学,才思敏捷,出口成章。1930年,唐纳以巨钰、翟觉等笔名在《吴县日报》发表了一些散文及短诗。</p><p class="ql-block">"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唐纳对于日军的侵华行为感到十分愤慨。</p><p class="ql-block">为此,他和学校里的其他同学一块加入了抗日救国的队伍当中,和一群爱国志士共同讨论政事,商讨如何拯救国家和百姓。</p><p class="ql-block">可惜不久后,唐纳所在的抗日队伍遭到了破坏,为了躲避追捕,他不得不来到了上海。</p><p class="ql-block">1932年,唐纳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1934年,唐纳加入到了上海艺华电影公司任编剧。次年,唐纳又加入到了电通影业公司,担任《电影画报》的主编。</p> <p class="ql-block">"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唐纳对于日军的侵华行为感到十分愤慨。</p><p class="ql-block">为此,他和学校里的其他同学一块加入了抗日救国的队伍当中,和一群爱国志士共同讨论政事,商讨如何拯救国家和百姓。</p><p class="ql-block">可惜不久后,唐纳所在的抗日队伍遭到了破坏,为了躲避追捕,他不得不来到了上海。</p><p class="ql-block">1932年,唐纳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1934年,唐纳加入到了上海艺华电影公司任编剧。次年,唐纳又加入到了电通影业公司,担任《电影画报》的主编。</p><p class="ql-block">唐纳一生有三段婚姻,每段婚姻都是不同的经历,或痛苦、或平淡、或幸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9年初,唐纳的心上人陈润琼远赴香港工作,一心追求陈小姐的唐纳也放弃国内前途,追到香港,出任香港《文汇报》总编辑。</p><p class="ql-block">月余后,陈润琼工作再度变动,飞往美国;看似"恋爱脑"的唐纳也紧跟着辞去《文汇报》工作,孤身追往美国,先在某家报社找到工作,接着又到联合国某个中文印刷厂任职。</p><p class="ql-block">2年后,陈润琼转往巴黎,唐纳继续追随佳人而去,每天固定向陈润琼献上鲜花,附上一封精心书写的情书,到底打动陈润琼的芳心,与陈润琼于当年结为夫妻。</p> <p class="ql-block">1978年12月,叶剑英元帅亲自在北京接见了唐纳,且唐纳的妻子陈润琼在此次并未受到叶剑英元帅的接见。</p><p class="ql-block">要知道,叶剑英元帅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并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中共中央调查部直属他领导,与此同时,跟随叶剑英元帅一同接见唐纳的还有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叶剑英元帅之子叶选宁、叶剑英元帅侄子叶选基(在中共中央调查组工作)。</p><p class="ql-block">无论是从如此高规格的礼遇,还是从如此超乎寻常的安排,都不难看出,唐纳的真实身份必然另有玄机。2013年11月29日《作家文摘》报转载作家叶永烈《叶剑英为何接见唐纳》,我们这才知道,1955年6月20日,中共中央调查部正式成立,首任部长是李克农。而一度脱党的"旅法华侨"唐纳斯时不仅"又入党了!"而且还是中共特别党员,是"中调部在法国的重要干部。文中提到,"叶帅当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并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中共中央调查部直属他领导"。</p><p class="ql-block">当年的出国发展其实是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深谋远虑的潘汉年为了国家情报工作,想在境外布一个更大的局,派遣唐纳前往国外,让唐纳成为国外战略布局的一步棋。</p><p class="ql-block">不管是从英语水平还是交际能力来说,唐纳都是最恰当的人选,这正好也和当初潘汉年所说的"不必强留"互为印证。</p> <p class="ql-block">这是85年伯父来杭州三兄弟会面留的影。</p> <p class="ql-block">85年来杭在父亲家里合影留念。我记得伯父当天要赶回上海,临别我父亲在望湖宾馆设宴饯行,当时我儿子才3岁,有点发烧,宾馆空调又冷。伯父就特意关照我要照顾好儿子的身体,多加衣服,至今我都记忆犹新。一件往事,说明我伯父的平易近人。临别时他一再说还要多回来看看亲人和家园的。谁知这次成了永别。</p> <p class="ql-block">1988年8月23日,传来噩耗,伯父因肺癌在巴黎不幸病逝。他弥留之际留给爱女忆华遗嘱中的一句话,很可以概括他的一生,那句话是:要热爱祖国!</p><p class="ql-block">一年后,上海延安路市府小礼堂,有很多人如夏其言秦怡等为伯父举办了"唐纳追思会",陈润琼带着女儿马忆华从巴黎飞到上海参加。</p> <p class="ql-block">后来伯母和堂妹一家多次来华办理伯父的文集出版发行,这张是其中一次来杭聚会留影。后排右三是作者。</p> <p class="ql-block">伯母给父亲签字留存</p> <p class="ql-block">夏衍题词</p> <p class="ql-block">我看到季良在书的扉页上给他女儿忆华,写下了下面一段话:</p><p class="ql-block">我没有什么产业留给你,即使有一点,也希望你献给祖国。唯一在目前留给你的,是最近由好友所找到的我所创作的三个剧本,虽然都是过时了的,而且很不成熟,但你可以从中认识和了解我对祖国人民一贯的忠贞和热爱。</p><p class="ql-block">给爱女忆华留念。</p><p class="ql-block">这简短的几句话,包孕了一位海外孤臣对祖国的忠诚和无限的热爱。他怀着殷切的希望,要他的女儿继承他一贯热爱祖国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伯父亲笔题诗</p> <p class="ql-block">杜宣作序</p> <p class="ql-block">文集目录</p> <p class="ql-block">伯父部份作品目录。</p> <p class="ql-block">伯母作跋</p> <p class="ql-block">伯父作词的音乐</p> <p class="ql-block">文章摘录</p> <p class="ql-block">马季良生平事略</p> <p class="ql-block">故居出来逛了拙政院。春光明媚,风和日丽。这美好的景色,不就是革命先烈们流血牺牲最后的终极目标吗?祝祖国幸福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