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18号上午10时许,我们在晋祠游览到这里。在晋祠风景区中轴线上,一片古树盘立的空阔地上,坐东朝西有一座戏台,这便是晋祠有名的水镜台。这张照片是戏台的背面。我们首先看到它,远看以为是一个庙。</p> <p class="ql-block">这是水境台的另一面。开始看到它只知道是戏台,不知道它是水境台。这是是一座集殿、台、楼、阁为一体的戏台。</p> <p class="ql-block">我觉得这个水境台这一面与动画片西游记里孙悟空把自己变成一个土地庙的样子很像。</p> <p class="ql-block">只有走近才可以看到三晋名泉匾的下一层挂着的匾额写的是水镜台。据资料介绍,水镜台得名于《汉书》 “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一句。</p> <p class="ql-block"> 水镜台建于明代,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水镜台长17.9米,宽17.4米,面积310.6平方米,是当年酬谢主神圣母邑姜演戏的舞台,后来逐渐演变为祭谢晋祠诸神的戏台。</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周边的古树很多</p> <p class="ql-block">我们身后远处的大殿就是太原晋祠的核心景点,圣母殿。我们来的时候,很多旅游团都是直奔这里,因此人特别多。用水泄不通形容也不过份,故我们先去其他景点。直到这里游客少一点,我们才进这里。</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为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自水镜台起,依次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p><p class="ql-block">晋祠古建精华.有三大国宝建筑: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p><p class="ql-block">金人台, 也称“莲花台”。台为方形,台中央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阁。台四角各有一铁人。</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之金人。</p><p class="ql-block">据《晋祠志》记载:"铁本是金,熔铁铸人,名曰金神,金能生水,有金则水旺。"古代先民们便集资铸造金神,祈求"风调雨顺",于是便有了现在的"金人"。四个金人身着甲胄,手执兵器,似是保卫圣母的安全。</p> <p class="ql-block">四尊金人像,东北角一尊为民国二年(1913年)补铸,其余几尊均为北宋时期所铸。</p><p class="ql-block">这个是民国时候补铸的</p> <p class="ql-block">我觉得这个铁人铸得最好。</p> <p class="ql-block">过了金人台,会看到一座木质牌坊——对越坊。对越坊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对越”二字取自《诗经·周颂》:“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对越”在此意为报答宣扬圣母的功德。</p> <p class="ql-block">“对越”匾相传由明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整饬遒劲。宛如山岳嵯峨,棱角俏丽,不可揣摩,被誉为“雄奇之气”。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仿佛一扇通往祭祀的殿阁的大门,古代官员骑马前来祭祀,穿过了对越坊,便可下马进入祭祀的殿阁——献殿。</p><p class="ql-block">我拍的这张照片可以看到三个景点,最前面是金人,稍后是对越坊右侧,再后面是献殿。三者距离很近。</p> <p class="ql-block">献殿外观酷似凉亭,整体均为木头构建,据介绍献殿没用一根铁钉,全是榫卯结构。</p> <p class="ql-block">献殿外观</p> <p class="ql-block">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距今己近千年。我国现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对此殿赞誉极高。</p><p class="ql-block">我拍的这张照片上部横樑可以看到房樑上写的字,“金大定捌年…”字样。</p><p class="ql-block">献殿是我国现存有明确纪年最早的木质建筑。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过了献殿就到了圣母殿前的渔沼飞梁,即一个十字型的石桥。</p> <p class="ql-block">这一对铁狮子也是宋代的古董,全国极稀少之物。而且这对狮子不是按常规左雄右雌摆放,而是反之,左雌右雄。据说是因为敬重圣母的原因。</p><p class="ql-block">铁狮己经被游客摸得油光水亮。</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桥</p><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这是一座精致的方形荷叶鱼沼的古桥建筑,与圣母殿同建于北宋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整个梁架都是宋代的遗物。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立交桥”,是国宝级建筑。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这种十字形桥也是中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古人以圆者为池,方者为沼。因沼中原为晋水第二大源头,水流量甚大,游鱼甚多,所以取名鱼沼。沼内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枕梁,承托着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p> <p class="ql-block">左桥栏杆上的写着“飞鿄”。右边写的“鱼沼“。我国以前书写习惯是从右到左。所以正确读法是鱼沼飞梁。</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全景</p><p class="ql-block">圣母殿也叫“女郎祠”,殿内有宋代彩绘泥塑43尊,这些彩塑与殿外的“周柏”和“难老泉”被誉为“晋祠三绝”。</p> <p class="ql-block">圣母是谁?圣母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太公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名邑姜。</p> <p class="ql-block">姜太公,即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被誉为“百家宗师”。他是周朝的开国元勋,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了西周王朝。姜子牙的别号包括姜太公、师尚父、太公望、吕望、吕尚等。他的全名是姜尚,字子牙,姓姜,氏吕。姜子牙的生平和事迹在《史记》等历史文献中有详细记载。</p><p class="ql-block">圣母殿右侧是周柏。</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气势恢宏,大殿兴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为晋祠的核心建筑,位于晋祠中轴线的最后方,前临鱼沼,后拥危峰。高19米,殿顶为筒板瓦覆盖,黄绿琉璃剪边,整个殿宇富丽庄重、雄伟壮观。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也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在这里仔细看看这栋千年木制大殿全貌吧。这种千年之久的雄伟木质大殿在全国也很难找到第二个。在全世界也是屈指可数。</p> <p class="ql-block">大殿左侧风景</p> <p class="ql-block">殿前参天大树。</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前廊柱上的8条木雕蟠龙可谓是精雕细琢的极品,蟠龙迂回盘绕于大柱上,虬髯环眼,金鳞利爪势如乘风驾云而下。蟠龙大柱是宋代元祐年间原物,在国内古代建筑已知的同类木构实物中,称得上是最古老的了。</p> <p class="ql-block">现在新建的寺庙宗祠等建筑常见蟠龙柱,无论是石雕,还是木刻,龙身都更粗壮,但是它们都是这里蟠龙的子孙后代。蟠龙柱这种造型,这里是开山鼻祖。</p> <p class="ql-block">这些千年木柱至今金身不腐,算是奇迹一个。可能与山西气候比较干燥有关。</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内的宋代彩绘泥塑43尊,这些彩塑与殿外的“周柏”和“难老泉”被誉为“晋祠三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母邑姜凝神端坐于殿中凤椅之上,头戴凤冠,霞帔珠璎,神态庄严,雍容华贵,表现出尊贵与奢华的统治者风度。</p> <p class="ql-block">圣母像两侧是女官和侍女,这组雕塑逼真地反映出北宋宫廷生活的真实场景,塑像栩栩如生,神态各异。这一尊尊泥塑都是独具匠心而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显示出宋代雕塑的艺术水准。</p> <p class="ql-block">位于圣母殿内周边的侍女色彩稳重柔和,表情迥异,服饰及形态都各不相同,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之一,可谓巧夺天工。</p> <p class="ql-block">在圣母殿前廊的两侧站立着两员威风凛凛的大将军,约有3米多高,怒目圆睁、气概不凡。</p> <p class="ql-block">右侧大将军像</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也是晋祠中楹联匾额最集中的地方,共有楹联10副,匾额16块,其书写和雕刻手法极为精练的上乘佳作。</p> <p class="ql-block">前廊正中的“三晋遗封”匾额是清代慈禧太后的御笔。</p> <p class="ql-block">大殿走廊樑上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侧面放了好些石碑</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最值得细赏的是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的“周柏”,周柏也称为“长寿柏”,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图片为右边的一棵,己经倾倒了。</p> <p class="ql-block">另一棵约有千年历史的擎天柏以其粗壮的树身托住了周柏的身躯,古老而依然苍翠的周柏和擎天柏以大地为基准,搭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体现出难以形容的阳刚之美,显现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宋代欧阳修曾赞叹此柏树:“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p> <p class="ql-block">相传,周柏栽植于西周初年,虽树身呈枯秃朽裂状,但依然卧立不倒,枝叶纷披,树干苍劲如虬龙般向南倾斜。</p> <p class="ql-block">我站这个点位,将二株古树和我的同伴都拍进照片了。</p> <p class="ql-block">周拍呈V字型。</p> <p class="ql-block">苗裔堂</p><p class="ql-block">该殿始建年代不详,元致和元年(1328)重建,明正德六年 (1511)重修。1960年、2010年两次重修。大殿神龛内彩塑“送子娘娘” 七尊,皆妇人装束,左右列十尊送子神像,为明代所塑。</p> <p class="ql-block">如果这些塑像是明代保存到现在,那也非常珍贵了。</p> <p class="ql-block">这几尊塑像具有显著的明朝衣饰特点,颜色也很鲜艳,但不像是古董。</p> <p class="ql-block">读书台,位于半山腰,南连吕祖阁,北接三台阁,为明嘉靖二十七年 (1548)邑人高汝行所建,清乾隆五十年(1785)重修。</p> <p class="ql-block">读书台檐下悬画卷式“读书台”匾额,为太原知县吴重光题写。据称读书台是傅山曾经读书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从读书台看圣母殿屋顶,所谓的重檐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台骀庙</p><p class="ql-block">从资料知台骀庙就是一个宗祠祖庙。约4千年前,太原已居住着炎帝神农氏的族支——有邰氏。他们在首领台骀的带领下,疏导汾水,让太原盆地变成宜居地之一,这就是民间所传的“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颛顼帝将汾河流域赐给台骀,封其为汾河神,他以此建立台骀国,成为三晋人文初祖。</p> <p class="ql-block">待凤轩,资料上介绍,该屋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创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修。邑人杨二酉题“待凤轩”横匾一面。</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相传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往西安时路过太原,山西巡抚毓贤在晋祠内修缮待凤轩,备做“驻跸行宫”。因为和皇帝沾点边,所以这个待凤轩也就一直保存下来了。据称80年代还维修了,所以油漆还是新的。</p> <p class="ql-block">水母楼</p><p class="ql-block">圣母殿左侧是“水母楼”,全楼分上下两层,又称为“水晶宫”。</p> <p class="ql-block">铭牌上标明了水母楼是始建于明代(1563年)</p> <p class="ql-block">到房子里一看,水母塑像很小。</p> <p class="ql-block">用放大镜头拍水母像,只见塑像铜质金装,端坐于瓮形座位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p> <p class="ql-block">晋阳第一泉</p><p class="ql-block">圣母殿的南侧有一泉水从一丈深的石崖里涌出,终年不息,水温常年保持在17摄氏度,泉水甜润爽口,这就是“晋祠三绝”中的““难老泉”。难老泉是晋水之源,被誉为“晋阳第一泉”,古书《山海经》就有“悬瓮之山,晋水出焉”的叙述。</p> <p class="ql-block">北齐时期,人们根据《诗经》中“永锡难老”之句,取名“难老泉”,意为晋祠之泉长清不竭,这也意味喝了此水能健康长寿,青春不老。</p> <p class="ql-block">在难老泉的亭子内有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所书的“难老”匾额,用笔苍劲洗炼,挥洒俊逸,颇具神韵,被誉为“神来之笔”。傅山所写的“难老”立匾,与“对越”、“水镜台”二匾合称晋祠三大名匾。</p> <p class="ql-block">山高水长</p> <p class="ql-block">门额上“山高水长”四字为山西省现代书法家赵望进书写,亦行亦草,端庄清新。门前横跨晋水,有一座石桥,曰“仰止”。</p> <p class="ql-block">屋里的塑像非神非佛,挂的灯笼写着王氏。这里也是个氏族宗祠吧。</p> <p class="ql-block">门口一铭牌,看一下,原来是王琼祠。</p><p class="ql-block">王琼(1459-1532),字德华,号晋溪,山西太原县刘家堡村人。王琼幼时便有“神童”之称,22岁乡试中举,26岁明代进士,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朝。历任工部、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与于谦、张居正被后世誉为“明代三重臣”。</p> <p class="ql-block">在王琼祠前有两棵参天古树,是左雄右雌两棵银杏树,因生长特慢、寿命特长,被称作“公孙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两株银杏树的确非常大,非常珍贵,树龄该有五百年了吧。</p> <p class="ql-block">大银杏树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家宅后面也有棵大银杏树,当时也要两人才能合抱之。这也是我从小认识银杏树的缘故,我们也称之为白果树。但是那棵银杏树在六十年代末让人砍了,那个时候赣州城绝大多数人对古树价值都没什么认识。60多年过去了,我在赣州城再也没见过百年以上的银杏树。</p> <p class="ql-block">余下游览照片就放入《太原晋祠3》相册。欢迎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