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朴树20多年的歌曲《new boy》又火了,千禧年犹然许愿“快来吧,奔腾电脑,就让它们代替我来思考”,今年的高考我们就担忧人工智能的答案让问题越来越少。科技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颠覆了传统的思考模式。这是一个快讯息快节奏的时代,互联网与人工智能似乎提供了种种现成的答案供我们选择。孩子学习依靠搜索抄袭答案,大学生论文依靠AI一键生成,自动驾驶让泊车技术无用武之地,男女老幼沉迷于短视频、游戏中无法自拔,如此等等。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焦虑证明了今天我们探讨这个问题的价值。没有答案的问题也许可以是好问题,但没有人关注的问题绝对不算好问题。此时此刻我们2024年“高考人”围绕着这个科技后遗症给出了各自的理解,并在明天的各类媒体上疯狂传播讨论。这,应该算是科技提高问题质量的一个明证了。</p><p class="ql-block"> 对于科技是否会减少问题的疑惑,且让我们首先解开第一个谜团: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辩证关系。“知识就像一个圆圈,你知道的越多,就发现圆外自己不知道的越多”。回顾历史的长河,从屈原《天问》的笼统质疑,到伽利略严谨的斜塔实验,而今的我们极力探索着世界的本质,相对与蒙昧时代,无疑多出了无数细分的问题,也更会系统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乃至解决问题。社会的发展已经证明科技促进人类思考的价值:一个问题的解决势必引发更多的问题的提出。譬如望远镜的发明打破了人们对月宫的美好畅想,为了亲临那片环形的荒漠,多少航天追梦人前赴后继征服苍穹?克服真空的太空服发明出来了,横渡地月距离的“土星五号”发明出来了,“阿波罗号”通讯的计算机发明出来了,“嫦娥号”月背插旗的玄武岩纤维发明出来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唯上下而求索!从太空探索到地心奥秘,从人工智能到双缝干涉,当20万年前智人有目的的敲打工具的那一刻开始,人类探索世界提出的问题早已是一场轰击中子的“核裂变”,永无止息。所谓担忧问题的减少乃至科技的止步,无异于庸人自扰也!</p><p class="ql-block"> 那么,如何诠释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焦虑呢?究其实质,是担忧人们在生活中过度的依赖科技,追求捷径,分享答案,会让部分意志薄弱的人思想趋同,进而丧失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差异并再度提出问题的能力。类似的思想趋同早已经在历史中无数次上演。汉武帝用儒圣的经义截了诸子的道,中世纪教会用大火烧了异端的学说,荒唐的报纸上连篇累牍亩产万斤,美利坚的政治正确让人确信口罩里有5G天线------思想的趋同犹如钟摆实验,凌乱的节奏逐渐走向共振共鸣,能集合人类的伟力创造金字塔般的奇迹,能克隆疯子的思想制造纳粹的毁灭,也能产生譬如苏联般的人类历史荒唐与奇迹共存。但是,人类思想发展的浪潮总是在分享、趋同、革新中反复进阶,人类也就在这忽左忽右的历史抉择中曲折前行。当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实现万物互联的沟通与分享,当全人类的思想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隔阂实现前所未有的共振共鸣,作为时代的见证者,你是否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与战栗?每一次思想浪潮分享趋同的背后,就是无数量变的否定,就会积累成一场更高境界的超越与升华。当思想的洪流席卷而过之后,请相信刷洗过后的思想会分割得更锋利,更尖锐,更多元。所谓担心思维趋同提不出问题,无异于杞人忧天也!</p><p class="ql-block"> 何况科学之路并不孤独呵。从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大定律”,到《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人类的思想永远走在科技的前面,并指引着科技发展的方向。倘若说制造并使用工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那么用思想创造工具的人类又怎么会让工具凌驾于思想之上去彻底否定自己呢?这,是人类自我防护的本能。请相信人类的智慧:科技之问,自当裂变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