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遐想

白头翁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小时候过端午节,当然,注意力都在粽子上。在50年代,给小孩子吃的除了粽子以外,还有油糕,绿豆糕。长辈还会给孩子们耳朵里地上一滴雄黄酒给女孩子额头上还会点一下哄哄的,好像没人痣一样。但是一般不喝雄黄酒,据说是因为有毒,后来才知道雄黄的化学成分是四氧化四砷。,容易分解成砒霜,那当然是不能喝的,但是却可以避免蚊虫叮。门前常常还挂上一束艾草,据说也可以防止蚊虫进屋。</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60年代的时候粽子不容易吃到了。但是随着年龄</span><b style="font-size:22px;">渐渐长大也懂得了端午节是要纪念以为伟大的爱国者屈原,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后来在农村插队,借到一本屈原的”离藏金怡那时候才算是领略了一下屈原的文学风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小时候没有多少粽子可吃却十分热心做香包。想包的形状和粽子一样都是正四面体,当然也有做成其他样子的,但和粽子一样,这是标准形式箱包里边放着一些中药店买来的香蕉,据说也可以驱赶蚊虫粽子和这种香包形状上有一个特征,就是你随便一放,肯定有一个尖角是冲上的。“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这倒真像屈原的性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端午节明天是一直记着这个节日的,我估计不是因为屈原会忠君报国,或者他才华出众。也不像是有些待遇优厚的单位,这时候会给大家发好些个粽子。我看大家把这一天叫做五月端午这一天出生的人往往还有在名字或小名里增加一个“端”字,其实大家想的呢,也就是端正这个品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