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水麦积山石窟

一叶知秋

<br> 6月7日甘南行的最后一站是天水市的麦积山石窟。头天从宕昌县鹅嫚沟驱车三百多公里到达天水市火车站,在站前广场对面街道的东安饭店入住。一早出发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就到了到麦积山石窟游客中心,换乘观光车进入。下车后通过入口处再次人脸识别进入景区,步行约一公里到石窟广场,就能看到独特形状红褐色岩石的麦积山。石窟就开凿在垂直的崖壁上,悬挂在山上的层层楼梯栈道,游人如织的往上爬,远处看时人如蚂蚁在挪动。恐高的可能心里有点打鼓,年轻的腿脚好的要及时到各地走走。麦积山石窟的佛像保存得比较好,空的洞窟不多,最早的石刻是公元300多年北魏时期的雕刻,距今1700多年一些颜色还保存下来了。<br>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35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但山高离地面只有142米,山的形状奇特,孤峰突起,犹如麦垛,因此人们称之为麦积山。<br>  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不禁惊心动魄。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众中还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谚语。可见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宏大。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麦积山石窟简介</b></p><p class="ql-block"> 麦积山,又名麦积崖,因其形“如农家积麦之状”而得名。位于秦岭西段北麓,山峦迭翠,自古有“秦地林泉之冠”之称。周围群峰环抱,麦积一峰崛起,山高142米。据史料记载,麦积山石窟始创于十六国后秦(公元384-417年)。著名禅僧玄高、昙弘聚积僧人300禅修。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兴崖阁,造像万千,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断开凿或重修。洞窟开凿在悬崖绝壁上,“密如蜂房”,栈道“凌空穿云”。现存窟龛221个,泥塑、石刻造像7000余件,壁画千余平方米,北朝崖阁八座,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由于麦积山石窟泥塑造像以突出的人格化、世俗化和形神兼备、动静相生的独特风格,以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使之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圣地之一,对研究中国佛教艺术史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p> <p class="ql-block">004窟</p><p class="ql-block">俗称散花楼、上七佛阁。北周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而建。是中国现存仿宫殿式佛窟中最宏大的一个洞窟七大佛龛中七佛、菩萨、弟子及廊两侧金刚经宋、明历代重塑或妆銮。七大龛顶部壁间各有一幅飞天壁画,其中五幅便是著名的“薄肉塑壁画”,其技法高超完美属国内罕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05窟俗称牛儿堂。因其廊上塑一立于卧牛背上之天王而得名。此窟有三个佛龛,中龛一佛二弟子四菩萨为隋代作品,左右龛各一佛二菩萨均为初唐作品。廊前正壁右上方有西方净土变壁画及供养人数十身,造型优美是麦积山仙初唐壁画的代表作。</b></p> <p class="ql-block"><b>043窟(特级保护洞窟)</b></p><p class="ql-block"><b>俗称魏后墓,为西魏文帝皇后乙弗</b></p><p class="ql-block"><b>氏之“寂陵”。现存造像为宋代作品</b></p><p class="ql-block"><b>窟内一佛二菩萨并二侍女。廊外两侧各力士,威猛雄健,是麦积山宋塑中之精品。</b></p> <p class="ql-block"><b>044窟(特级保护洞窟)</b></p><p class="ql-block"><b>现存一佛一菩萨并一弟子,均为西魏造像,风格继承秦汉传统,技法精湛,是麦积山北朝泥塑艺术的代表作品。主尊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作施无畏印,面容饱满莹润,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情典雅圣洁,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b></p> <p class="ql-block"><b>062窟</b></p><p class="ql-block"><b>共塑有三佛六菩萨二弟子一力士,技法精湛,风格突出,是麦积山北周雕塑的代表性作品。菩萨造形有的委婉多姿,有的端庄典雅,或微笑,或沉思,神情各异,可以看到古代艺术家在同一题材的造像中,是在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刻划不同的性格特征,追求不同的审美情趣。</b></p> <p class="ql-block">078窟(特级保护洞窟)】</p><p class="ql-block">北魏早期。位于西崖下层中部,平面略呈方形穹窿顶敞口大龛,三壁高坛基。为麦积山最早开凿的洞窟之一。</p><p class="ql-block">三面高坛基上各塑一佛,为三世佛。正壁主佛水波纹高肉髻,面形方圆,阔目,鼻梁高挺,短颈宽肩,身躯健壮,穿袒右袈裟衣纹多勾连状。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残,全咖趺坐,衣摆分两瓣向左右分开。造像具有明显的犍陀罗特点。正壁主佛左右两侧上方各开一小龛,右龛内塑一交脚菩萨及二胁侍菩萨,左龛内塑一思惟菩萨及二胁侍菩萨正壁主佛左右两侧原有二胁侍菩萨,现存左侧为原作,仅存上半身,右侧菩萨为隋代作右壁坛基正面绘仇池镇供养人行列,皆戴鲜卑帽,穿胡服,为仇池氐杨姓和王姓供养人。</p> <p class="ql-block">121窟(特级保护洞窟)</p><p class="ql-block"><b>在佛教造像中,无论是佛还是弟子菩萨,多数为肃穆冷峻的形象,给人以不食人间烟火之感。而该窟两组北魏造像中的菩萨和弟子,则在佛的西侧相互依偎,窃窃私语古代艺术家将世俗中少男少女的传情瞬间永久的凝固于庄严的佛的两侧,不能不说是对佛教造像仪规的大胆冲撞及艺术家的独具匠心。</b></p> <p class="ql-block"><b>133窟(特级保护洞窟)</b></p><p class="ql-block"><b>俗称万佛洞,麦积山大型洞窟之一</b></p><p class="ql-block"><b>结构特殊,窟形以方楣平顶与覆斗藻井型混合,窟内复室重叠,大小高深各异在中国佛窟中罕见。此窟当初四壁满贴难以计数的影塑千佛,现大多剥落。第九龛(小沙弥)及窟内前部宋塑释迦牟尼佛俱为上乘之作。更因为该窟完整地保存着北朝十八通精美的石刻造像碑而闻名。1、10、11、16号碑都是雕刻中的精品,10号碑将释迦牟尼生平传记以连环画的形式雕刻出来而成为稀世珍品</b></p> <b>石窟大小不一,大部分只有约一米见方的石洞,用护窗保护起来。透过小窗观看光线不太好,难一见真容,但用手机拍下来泥塑真美。</b><b></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天水普铁站</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