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情思

韩佑存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农历的五月,是石榴花染红了的季节,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粽叶和艾蒿的缕缕清香,那缕丝丝不绝的清香,此刻,就像一双灵巧的手,轻轻地触碰着你心底深处的那根弦,引出往年的一段故事、一段情愫,好长好长......</p><p class="ql-block"> 国人过端午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的的传统节日到来之际,不由想起了北宋词人苏轼所作的浣溪沙—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的美好诗句。让人仿佛看到了千年前古人欢度端午佳节的美好意境,过端午节,虽然各地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而且还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我们当地人又习惯的把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p><p class="ql-block"> 儿时记忆的端午,母亲在这一天一早起来就把艾蒿插在门框上,接下来把从集市上采购回来的雄黄装进泥碗里,然后倒入米酒进行泡制,到正午时分把泡好的雄黄酒绕屋内外喷洒一圈,并用手抹上雄黄酒涂在家里小孩耳、鼻、头额和面颊上,以避除毒虫、蚊蝇叮咬,驱散瘟疫毒气,母亲说这可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因为“五月节”过后,天气炎热,迅速滋生的蚊蝇以及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五毒”开始播害人间。于是,人们便将散发辛香之味的艾草悬挂门前,往房间里洒雄黄酒,以驱除蚊蝇和毒虫。</p><p class="ql-block"> 其实,过“五月节”,最难忘的还是吃粽子,当地民间故有“未吃五月粽,寒衣未入笼”“不过五月五,被子不入笼”之谚语,吃过端午节的粽子,也就意味着蝉声阵阵,挥汗如雨的酷署天气到来。孩提时代的端午节,贫乏却快乐。从草丛里捉迷藏,到水沟里舀蝌蚪,课余时间里滚着自制的铁圈圈赛跑,用废纸精心叠着心爱的纸飞机,童年的快乐让我们忽略了物质的贫乏,我们的生命就像路边不经意的野花小草一般生机盎然。而逢年过节,会让我们像小鸟般欢呼雀跃。这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小时候的记忆里往往最看重的是一个“吃”字,那与众不同的粽香,就是我们这些孩子眼中的端午节的味道。虽然是传统的食品,但是,要吃粽子总得盼到“五月节”,才有这般口福,每逢端午到来前夕,大人们精心浸泡粽叶,准备好糯米、赤豆、五花肉等食材,很快就包裹出一只只绿油油的糯米粽。当粽子煮好后,十里飘香,让人垂涎欲滴,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变着花样的做出各种花样的粽子,让孩子们吃的尽兴,享受其中。那种幸福温馨的滋味从舌尖蔓延到心底,从童年时光一直绵延到岁月的永恒,随着年岁的增大,在上学的过程中,也慢慢接触到一些关于端午的传说和文人描述端午的诗词。比如:“唐”代诗人文秀的“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晚清李静山的《节令门 端阳》的“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才逐渐知道端午是纪念一个叫屈原诗人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时光是流动的水。物是人非,在一年一年的端午中,我们告别了青葱岁月,孩提时代盼望端午的心情早已不再。但那淡淡的粽叶和艾蒿的清香,依然使人浮想联翩。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市面上什么都有,自然很容易就能吃上一顿粽子。可是,买回来的粽子,却再也吃不出当年唇齿留香的味道,也感觉少了些许别样的情怀。因为,当年那小小的粽子,裹着浓郁的爱。让人想起以往过节时全家人围坐一桌吃粽子其乐融融的温情,那一粒粒的糯米包裹着那浓浓的亲情,这亲情就像深藏在心底的一段段思念一幕一幕浮现在脑海而忧思不忘......</p><p class="ql-block"> 粽香来自心香,今天我们追忆端午,缅怀先贤;品粽浓香,畅谈习俗;感悟情怀,激励奋发,从粽子里“品”出丰厚的价值内蕴,因为端午文化蕴涵着的文化情怀,彰显着“爱国、孝道、团结、感恩”于一体的良好道德观,汇聚于我们点滴生活里,让那浓郁的端午粽香,久久弥漫在空气中,久驻在心间,留恋在心头,永远温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