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平水韵是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一套韵部系统,由南宋末年江北平水人刘渊编著,因其原籍为平水(今山西临汾)而得名。这套韵部系统依据唐人用韵情况,将汉字划分成107个韵部,后来在清代康熙年间被编纂为106个韵部,成为广为流传的版本。平水韵是诗人们作诗时常用的一道“家常菜”,对旧体格律诗的创作有着重要影响。它规定了律诗的押韵规则,要求一首诗只能押一个韵部的字,不能换韵,且不能用邻韵通押,否则即为出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华新韵是现代韵书,基于现代普通话的发音规则编写,旨在为现代诗歌押韵提供标准。它主要适用于北方人或年轻人,因其适应了语言的变化,取消了入声字,因此广受好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华新韵的韵部分类基于普通话的发音,根据《新华字典》的注音,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其中,一二声为平声韵,三四声为仄声韵。这种分类方式简化了韵部的划分,使得诗词创作更加便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什么会出现古韵和新韵的区别,如何分清入声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中国古诗词的角度来说,古韵和新韵的区别,即平水韵和中华新韵或者中华通韵的区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因为平水韵成于南宋末,继承了唐音宋调,所以唐诗宋词都是以平水韵来进行平仄划分。汉字音韵学在南北朝时期四声成型,中间经历了《切韵》、《唐韵》、《广韵》等韵书对汉字韵部的详分、合并,最终定在《平水韵》的106个韵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为什么到平水韵没有继续发生韵部改变了呢?按照音韵学的进步,不是应该一直随着我们使用的语言口音发生变化而调整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元朝马蹄南下,将中原语系南移,北方语系进入了主流位置。因为战争的突然杀入,语音的变化就不再像唐宋之时缓慢前进,而是突然一下产生了一种新的语音系统(其实是从北方南下,入主中原),成为官方,也就是现代普通话的起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而元明清、民国的格律诗人为什么还是一直在使用《平水韵》呢?实际上语音一直在结合、变化,北方语系的发展同样衍生了自身韵律的总结,比如《词林正韵》、《十三道大辙》等,其实都是在语音互相妥协之后的结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但是诗这个东西,特别是格律诗,唐朝就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在宋朝就已经走向了高冷、孤清的领域,和平民娱乐词牌、散曲、戏曲划清了界限。也就是说诗本身就带有了一定的汉文化正统的旗帜意识,而对这种小众的文化旗帜,文人们使用被蒙古人推平之前的中原语系的韵书《平水韵》,不能不说有一定的宗室情怀在作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而蒙古人对文人和诗词一点都不感兴趣,对文化事业毫不关心,并没有对文化思潮进行管束(从元曲的辛辣讽刺、针砭时弊可以看出),也就让汉人文人保留了诗歌用古韵这个带有怀旧情结的自留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和当时蒙古人本身文化程度也有关,他们自己都没有系统的音韵学,自然无法撼动汉人已经几百年的音韵规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而一旦成为传统,就很难再改变了,加上学习平水韵写诗本身也不算很难的事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文化的普及,让写诗的人越来越多。而古韵对于学习古诗词者来说,多多少少算个门槛,更是让喜欢格律诗创作的人自持自重,敝帚自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一种奇特的心态。格律诗人既想把格律诗传承下去,又觉得使用新韵降低了自身的身份——那就抱着平水韵灭亡吧——这就是格律诗越来越萧条的缘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所以个人的看法是,大家不妨以新韵入门格律诗,以平水韵赏析古人佳作的原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至于今天要用古韵还是新韵创作,随个人愿意,但是并不鼓励用古韵,要用的话,那就要标注清楚。因为不论什么诗词,总归是韵文,其最终的目的是让读者读出来,感受到创作者的情感,才是成功的作品——而不是让读者读不懂,显得你有古韵知识,多么的高大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格律诗有格律诗的固有规则,押什么韵却是可以商榷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但是无论你怎么变,让人读懂,让人感动,才是所有文艺创作的最终目的,同样也是初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不要因为我们钻研的是传统古诗词,就不在乎读者的感觉。哪一首能够抒发心意,得到读者认同的千古名作是读起来不顺口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入派三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古韵中将汉字发音分为四声“平、上、去、入”。到了元代,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对应我们今天普通话中的一声、二声。上声有一部分字归并到去声里,剩下的是现在的三声,去声和由上声归并的一些字是现在的四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而入声字在元代时分化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当中。因为阴平、阳平都是平,实际上就是入声字都分化进入了平、上、去三声里面,这就叫“入派三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新韵中(普通话押韵)中四个音调中都有入声字的存在。</b></p><p class="ql-block"><b> 那么是根据什么进行的分派呢?要如何确认哪一个字是入声字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入派三声”本身也是具有一定规律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则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全浊声母指中古汉语的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声母,响音声母称次浊声母或者清浊声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逼、急、立”均是古入声字,发展至今,这几个字普通话的读音声调已分别演变派入平上去三个声调中去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每一个入声字本身都有音调。那为什么在古韵中要独立出来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因为古韵中对汉字发音除了音调划分之外另有一个区别标准。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平声平道莫低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声高呼猛烈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去声分明哀远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入声短促急收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就很明显可以看出,平、上、去是以音调区分韵部,而入声字却是以发音长短来进行区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种长短是以古语发音来定的,所以我们今天如果不会南方方言,就很难识别出这些字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不过因为汉字的一脉相承,我们在读到急促发音的字的时候,心中就可以存疑,然后再去查韵书进行区别认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比如“入声短促急收藏”这句话,中间的“入”、“促”、“急”虽然发音是去声和阳平(今天的发音),但是明显发音短而促,这几个就是入声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然,因为入声字本身有调值加上今古发音有变化,所以也不能完全凭发音急促就认定为入声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种方法其实是通过大量阅读积累出来的感觉。如果在格律诗创作中的平仄关键位置出现入声字,基本上就可以通过平仄格律倒推认定。当然查入声字表是最稳妥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我们是南方人,会粤语等方言,理解入声字就不是难事。北方人,或者从小到大就只讲普通话(很多这种小孩)的人,在理解入声字这个概念上就要相对难一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要紧事。因为诗歌这件事离生活有距离,更何况古诗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你喜欢中国传统诗词,更加喜欢格律诗,那么这也就不算什么难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甚至都不用专门去学,心中有个概念,学会平仄格律的平仄安排,然后大量阅读古诗,自然而然地就会发现那些和现代发音有出入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比如明明该是仄声的地方,却是个“白”字,那么这个字肯定就是入声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而诗词常用汉字,除了那种故意玩生僻的诗人,总共也就是那么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反复吟诵,这些常用入声字自然就熟记于心,下次一碰到就释然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朋友就说,我就用普通话、新韵写诗,何必还去关注入声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也没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但是写诗,特别是古风、格律诗这些传统意象的作品,并非现代诗,你总得有些古意,散发出格律和意象之中游刃有余的含蓄优美,才算得上入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而这种感觉从何而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还是大量阅读前人作品,从前人作品中吸取营养,形成自己的诗歌观点和风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也就是说,我们不在乎韵部的古今,但是也要去承续传统的精神境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不了解平水韵,对入声字一概不认,在通读、赏析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如何吸取两千年来伟大诗人为我们积累的宝贵文化和精神财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所以,要赏析古诗词,必须学会平水韵,重点也就是入声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至于你用什么韵来创作,那是个人的事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虽然用平水韵会显得古意,也更是某些诗歌协会的门槛,但是个人觉得从感情抒怀和时代进步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找到更多的读者,更多传统诗词的爱好者,让他们跟我们一起入坑,使用新韵创作是更加有利于交流和拉新的手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总之,希望喜欢传统古诗词的朋友越来越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用什么韵来交流,都是可以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诗,关键是读来押韵、通顺、有节奏感,同时附带真情实意,那就是一首好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注:特别鸣谢吳金浩先生提供的部分文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责任编辑 袁成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4.端午节于成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