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年一度高考虽已结束,但留下的思考依然继续,分析、评价和讨论高考试题的文章层出不穷,这其中高考作文最为热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高考作文每年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上到专家教授,下到普通百姓,谁都能说上几句,品头论足一番。这也能理解,作文考查母语运用能力,每天说着母语的普通百姓当然能“插得上话”。这与数学、外语、理化生、政史地完全不同,毕竟这些学科离普通百姓远一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不是专家学者,也不是一线老师,对高考作文不作评价。对高考作文题目的理解,我愿意听专家的。教育部专家说,今年作文题目突出时代性、开放度,考查学生思辨力、怀天下、真表达;题目融合科学与人文、个人与社会,意在强化对创新人才潜质的考查。我认为,非常正确。</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只是有些疑问,高考作文有这些考查要求,高中语文教学是不是也是这样实践的?是不是在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关注现实生活?是不是在培养学生思辨力、家国情怀,让学生说真话、真表达?是不是在教育学生要关注科学与人文、个人与社会?是不是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个性化表达?如果是,说明教与考、学与考是一致的;如果不是,那就令人担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新技术、新能源、新概念不断涌现,目不暇接,语文教学固然不应“跟风”,但也要与时俱进,毕竟培养的是面向未来、在未来社会立足的人。语文教学承担的使命任务是什么?立德树人。什么是立德树人?在新时代,就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通晓了这层深意,语文老师应当明白,诗词歌赋固然重要,名家经典固然重要,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与社会、学会思考与应用,更为重要。对“语文”一词的理解不能太狭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百年前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现实,不能囿于赏析名家经典、知识点传授、做题目讲试卷、作文范式训练。“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居于首位。什么是“传道”?对语文教学而言,新时代的“传道”,就是带领学生品读经典、拥抱现实、认识世界、主动思考、学会对话。</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江苏省高中语文学科基地之一的扬州中学,一直坚持语文教学“与经典对话、与社会对话、与技术对话”。“对话”意味着学生将自己融入其中,是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对话”的内容和形式不限于赏析文学经典,还有组织观看与交流经典电影,正常开展文学社团活动。尤其值得一提的,将自然科学融入语文教学,带领学生阅读科幻小说,开展交流讨论;组织学生观看科幻电影,撰写观后感;甚至鼓励学生创作科幻文学。仅举一例,该校王舒成老师将观看电影《死亡诗社》作为每届高一新生“语文第一课”,引导学生思考“生的意义”,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理想,引导学生用不同视角看待世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与求索。我想,这无疑拓宽了语文教学的边界,也契合“立德树人”的要求,这大概就是一直倡导的“大语文观”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对高考作文的探讨不能“一阵风”,高考一结束,这阵“风”也就过去了;不能“两张皮”,说起来“谁都知道”,做起来“还是那套”。我们应当将其中的正确理念、“谁都知道”的道理应用于平时语文教育教学,贯穿于基础教育全过程,知行合一,坚定执着,日拱一卒,终有所成。</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谢志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