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谈知说道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一个概念的理解往往是从字面开始,汉字是不同于西方的语言符号,每个汉字都有独立的意义。汉字的书写随着历史再演变,不同时代汉字代表的意义不尽相同。知识储备不同,对同一个汉字的理解深度不同。“知行合一”是四百年多年前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阳明提出的观点。王阳明距今有四百多年,“知”和“行”也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四百多年。文意变迁,古代汉字代表的意思和当下并不完全相同,在加上王阳明高深的学术造诣,当下对“知”和“行”只能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和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习录》以问答形式表表述王阳明的学术思想。王阳明他的著作《传习录》中对“知行合一”做了解读。“<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b>”,这是王阳明对知和行辩证关系的说明。“主意”、“功夫”的具体含义用当下通俗的词汇表达可能有很多词汇。不管用哪种词汇表达,知与行相互依附,知和行不可分割。“<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b>”。为说明知和行的关系,王阳明引经据典并列举了几个例子。“<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如好好色,如恶恶臭</b>”。“<span style="color:rgb(1, 1, 1);">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经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问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span>。孝敬父母自然是知孝敬,夸夸其谈讨论什么是孝敬,没有具体行动,怎么能说是知孝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者也”,“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致知二字真是千古圣传之秘,见到这里,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行合一,内涵深邃而丰富,非一言蔽之。有人简单的解读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是生硬的解读知行合一。用当下语境中“知”的含义去理解几百年前思想家“知”的含义,需要慎重。轻信是盲从,网红不是知识的化身。知识是学习得到的,不是听到的。网络传播的是信息,信息和知识不能化等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