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无法寄出的信

王虎成

<p class="ql-block">尊敬的爷爷:</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端午节,是拜神祭祖的节日。在这特殊的时刻,给您写一封家书来寄托我的哀思,平复内心的愧疚。爷爷,我是您未曾谋面的孙女锡铭,生于63年。您辞世于52年,在时间的直尺上,我们爷孙俩有11年的间距。听爸爸说,我出生时奶奶的眼神已经不好,她老人家看不清我的面容,就把我抱在怀里用手抚摸了我的全身。如此说来,我是“锡”字辈中最幸运的一个,因为我感受到了祖上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爷爷,在我刚有懵懂意识的时候,经历了一个颠倒黑白的混乱时期。那时爸爸的尊严受到了侮辱,温馨的吕家大院也经历了乱世的风雨,听大人讲这都与您有关系。打那个时候起,尚不能明辨是非的我对您产生了一点点的怨恨。</p><p class="ql-block"> 可我没有见过您,家中也没有一张您的照片,怨恨的心情无处发泄,于是我就不断地追问爸爸:爷爷到底是干什么的?</p><p class="ql-block"> 爸爸说:爷爷是个县长,是老百姓的父母官,他是一个大好人!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信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感到一家人似乎都在刻意回避谈起您,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有意无意地撇清与您的关系。就连您存放在阁楼上的字画,也被小叔拿到后院悄悄地销毁了。后来我慢慢体会到,是社会给您穿上了一件丑化的外衣,其坚如铁,不管我们如何努力,也无法将它脱下。</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交替,我很快长大成人。1986年3月的一天,我与爱人前往北关街道办事处办理结婚登记。当办事人员得知我来自大莲花池街31号时,一脸严肃地问道:吕美同是你的什么人?我说是我小叔。那人听说我是吕家后人,立刻笑脸相迎,对我问长问短。他说我与你小叔是同学,小时候常到你们家去玩儿。你爷爷是个大好人,每次到你家你爷爷就要求我们先写字,写完字才能去玩儿,你们一家人待人真好等等。这是我第一次从别人的口中听到对您赞誉的评价,我看那人说话时虔诚的样子,不像是在说假话。</p><p class="ql-block"> 爷爷,我爸上年纪以后似乎就喜欢回忆了,他时常有一下没一下的念叨您。那时我们都在忙着上班,没有时间搭理他。直到我们退休了,有时间听爸爸的唠叨时,却发现爸爸已经老了,他的记忆不清楚了。“美”字辈的大伯、大姑、三叔、小叔都先后去世,我们想要了解家史,就变得有点困难了。想想我们连自己的爷爷都不甚了解,心中难免辛酸。当我们老了以后,还能向自己的儿孙唠叨些什么呢?一种负罪的感觉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我们吕家乃名门望族,面对家史我们不能漠然置之,于是吕家的“锡”字辈行动起来了。锡祥大哥负责出谋划策,仲婷表姐负责组织实施,两位退休的厅级干部鸣锣开道,其余兄弟姐妹八仙过海,通过各种渠道搜寻您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大姑在世时曾领我们去过洛南老家,那里有位老者为我们写了吕家族谱。族谱上记载您曾在同官县做过县长。过去的同官县就是现在的铜川市,于是铜川市就成了我们走访调查的第一站。</p><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1日,我们一行11人在小姑的带领下,来到了铜川市第一中学。一中的付校长接待了我们,在他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学校校史馆。走进校史馆大厅,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块大事记的牌子,上面赫然写着:1941年3月,县长吕绍熊募捐三十三万一千元,以文庙为址,建校办学,聘严木三为校长……。看到标牌的瞬间,我们已然泪崩,远在西安的我们,虽是你的后人,却对您的作为知之甚少,多少年来甚至对您还有些怨恨。然而铜川人民没有忘记您,在一中校史的首页上,给您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在文庙前一块巨大的石碑上,篆刻着铜川市第一中学的建校碑文。碑文中写到:“吕公绍熊长县篆,毅然率众兴事”。爷爷,铜川一中的师生在文庙前为您树碑立传了!</p><p class="ql-block"> 爷爷,我们在铜川一中校史馆,还看见了一中开学时的照片。照片幅面很大,里面人物很多,大概有上百人的样子,其中还有军人的身影,由此可见一中的创建是同官县的重大事件。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当时技术水平有限,照片已经十分模糊了。小姑凭借当年的记忆,在比肩迭迹的人群中找到了手拿礼帽的您,您在C位!</p><p class="ql-block"> 爷爷,现在的铜川一中是陕西省重点中学,占地173亩,拥有三个学区,学生6800余名,教职工500余名,其中高级教师187名。爷爷,您的功德正在荫及后人,造福于民。</p><p class="ql-block"> 严木三,中共早期党员,陕西富平县党团组织奠基人,习仲勋的启蒙老师和入党介绍人,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爷爷,您在四十年代聘严木三为同官中学第一任校长,可谓是慧眼识才。您应该是为新中国培养人才做出过积极贡献的人,至少也应该是一个具有伯乐眼光的进步人仕。</p><p class="ql-block"> 铜川一中归来,我的心情不能平静,内心的愧疚迫使我继续寻找您的足迹。终于我在同官县志里又发现了您光辉的一页。同官县志卷十五吏治志里写到,您在任期间“艰苦创业,创办中学,修筑街道”。您还将富绅对您的接济用于为中学购书。由此可见“治学修路”是历史对您的背书。</p><p class="ql-block"> 县志中还记载了富绅杨松年对您的评价,从您的书信中可以看出您与这位富绅没有深交,甚至未曾谋面,我想他对您的评价应该能代表人民的心声。他说您“廉洁自持,精勤自矢,努力苦干,事必躬亲”。爷爷,这些都是好词儿呀,特别是“事必躬亲”一词,是国家评价周总理时用过的一词,我记忆深刻。</p><p class="ql-block"> 这位富绅杨松年,在您卸任一年后,闻知您生活困难,特汇款接济。这进一步说明他对您的敬仰是发自内心的意愿。</p><p class="ql-block"> 一位富绅接济一位已经卸任的、且未曾谋面的县长,而这位县长又将接济款项用于为学校购书。这是一个多么悲壮感人的画面!这是一位多么廉洁自律的县长!这幅感人至深的场景被同官县志载入了史册,爷爷您名留青史了!</p><p class="ql-block"> 爷爷,我们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映入我们眼帘最多的两句话是:“吕绍熊县长十分重视教育”;“吕绍熊县长非常重视教育”。由此可见,重视教育是您人生的亮点。看过族谱我们才知道,重视教育也是我们吕家的传统。您的父亲,也就是我的曾祖父,曾是陕西省教育厅督学,安康师范校长。他老人家为陕西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最后竟累死在工作岗位上。是您和我的父亲搬丧回家,将曾祖父的遗体安葬于三条岭。爷爷,在教育兴国的道路上,您和曾祖父真可谓: 鞠躬尽瘁办教育,前赴后继父子兵!</p><p class="ql-block"> 爷爷,重视教育是祖上刻在您骨头上的印记,也是您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您一生育有四子两女,除小叔由于照顾奶奶放弃学业以外,其余子女不是大学毕业便是中专毕业。说我们吕家是书香门第,一点不过。这在战火连绵,积贫积弱的四五十年代实属不易。作为吕家后人,我很感恩。</p><p class="ql-block"> 爷爷,在您的子女“美”字辈当中,大伯、大姑、三叔都是处干部。您的嫡孙锡祥是正厅级干部,他是我们“锡”字辈的旗手,也是咱们吕家的骄傲!您的曾孙夏宇已被西军电保研,前途可期。相信我们吕家一定会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p><p class="ql-block"> 小明还找到了您的一张照片。您的面容很像周总理,端正英俊,器宇不凡。完全没有清末遗老的迂腐,活脱脱一个辛亥革命后,民国时期新思想新文化培养出来的新人。您的形象放在当今社会,也是偶像级的男神!</p><p class="ql-block"> 爷爷,我深知这是一封永远无法发出的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完全是为了检讨自己的愧疚,求得内心的安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您的孙女儿 锡铭</p><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10日(端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锡铭口述,虎成执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松年,同官县绅士富商,煤矿经理,同官县义勇壮丁常备队队长,倾向革命。经常利用特殊身份,掩护接待过往同官的八路军指战员和共产党员。并将儿子杨超、侄子杨杰秘密送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