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南门湾,驻足南正街

今商者说

<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5日,芜湖古城文化复活工程专家组分派任务。芜湖古城文化复活项目专家组组长秦建平召集【中江文史】部分专家,在芜湖市鸠江区星悦广场五味坊迎宾楼进行餐叙及任务分派。6月4日,【中江文史】秦建平老师和张孝祥老师依据芜湖镜湖区“古城历史文化复活项目”工作会议精神,介绍芜湖古城历史文化复活项目主要内容为围绕古城街巷建筑,挖掘城、街和古建筑里的文脉、史脉、人脉,特别围绕城街建筑历史上所发生的各类名人轶事,将古城的历史复活,完整重现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p><p class="ql-block"> 参加芜湖古城文化复活工程的【中江文史】文史专家10人,通过认领项目序号,接受芜湖古城文化复活项目专家组组长秦建平安排的分组项目任务。刘传汉老师提议按照餐叙座次依次认领,故而刘传汉老师认领1号任务,但汪应泽老师跳跃选择5号任务,陆成全老师按自己姓氏音选择6号任务,我年龄最小且资历最浅,选择4号任务,其他老师相继认领项目任务,最终任务认领如下:</p><p class="ql-block">刘传汉(1)、胡毓骅(2)、李先明(3)、夏传明(4)、汪应泽(5)、陆成全(6)、范守义、(7)、张宪华(8)、张孝祥(9)</p><p class="ql-block">每个人认领项目任务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号项目承接人<b>刘传汉</b>( 原芜湖长轮公司退休干部,芜湖市史志专家库专家,芜湖市地名委员会专家) ,项目范围与内容为东内街,具体内容包括:</p><p class="ql-block">街名由来概况,宣春门、模范监狱(东内街32号)、模范监狱看管房(将军楼,东寺街6-8号)、秦何机坊(二棉厂车间,东内街53号)、城隍庙、罗家闸、刘贻毂堂(丁字街6号)、黄宅(丁字街13号)、正大巷、井巷14号</p><p class="ql-block"> 二号项目承接人<b>胡毓骅</b> (芜湖市十三中退休教师,芜湖市地名委员会专家,中学高级教师;),项目范围与内容为儒林街(儒林后街,环城南路),具体内容包括:</p><p class="ql-block">街名由来概况,文庙,雅积楼,吉庐,小天朝,黄钺,泰山石敢当,唐仁元寓所(儒林后街17号),烽火台(环城南路56号),青湘小筑(官沟沿28号),胡友成积善堂(儒林街53号),儒林街7号、27号(水产网线厂)、47、49、51、55号,官沟沿1号、19号,打铜巷</p><p class="ql-block"> 三号项目承接人<b>李先明</b>(原芜湖市机械局退休干部,芜湖市史志专家库专家) ,项目范围与内容为北大街,具体内容包括:</p><p class="ql-block">双忠庙牌坊,谯楼,衙署,皖南行署(公署路43号),黄公馆(马号街2号),公署路66号(郑耀祖宅),米市街47号,</p><p class="ql-block"> 四号项目承接人<b>夏传明</b>(芜湖市史志专家库专家,芜湖古城缪家大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高淳地方文化研究会夏暹世系研究会副会长) ,项目范围与内容为南门湾南正街,具体内容包括:</p><p class="ql-block">街名由来概况,江广米行,浆染局,潘玉良艺术馆,南正街22号(弋江经理部),南门药店(南正街23号),南正街6号、20号,南门湾7号、9号、11号、13号、15号、20号、22号、24号、26号、28号、30号、36号、38号商铺</p><p class="ql-block"> 五号项目承接人<b>汪应泽</b> (原芜湖市毛纺织厂工会退休干部,中国散文家协会、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项目范围与内容为花街,具体内容包括:</p><p class="ql-block">街名由来概况,正大旅社(花街32号),老浮桥茶馆(省委交通站),篾匠铺,灯笼铺,花街小学,缪家大屋(花街44号),花街居委会(花街27号)</p><p class="ql-block"> 六号项目承接人<b>陆成全</b>(鸠江区清水镇文化馆退休干部,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省作协会员),项目范围与内容太平大路,具体内容包括:</p><p class="ql-block">街名由来概况,段谦厚堂,钟家庆故居(太平大路12号),华牧师楼(太平大路17号),潘家大六屋(太平大路15号),俞宅(太平大路4号),太平大路13号</p><p class="ql-block"> 七号项目承接人<b>范守义</b>(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退休教师,省作家协会会员,芜湖市史志专家库专家),项目范围与内容为新市街河鲀巷,具体内容包括:</p><p class="ql-block">街名由来概况,占川书局(清末官府,新市街12、14号),伍刘合宅(新市街28号)、花街居委会</p><p class="ql-block"> 八号项目承接人<b>张宪华</b>(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退休干部,历史学硕士,副研究馆员),项目范围与内容为萧家巷,具体内容包括:</p><p class="ql-block">街名由来概况,萧云从简介,项家钱庄(萧家巷28号),张勤慎堂(萧家巷16号),杨家老宅(萧家巷52号),殷实人家王宅(萧家巷58号),吴明熙宅(萧家巷62、39号),季嚼梅宅(萧家巷3号),萧家巷5号,丁字街</p><p class="ql-block"> 九号项目承接人<b>张孝祥</b>( 芜湖运泰集团《运泰报》原主编,《中江文史》主编) ,项目范围与内容为环城南路,具体内容包括:</p><p class="ql-block">路名由来概况,金马门,长虹门,能仁寺,柯宅(环城南路44号),环城南路7号、29号,烽火台(环城南路56号)</p> 餐叙后,我查阅自己的项目任务概况。<br>(民国)<b>《芜湖县志》</b>卷六“地理志/街巷”记载:南门湾、南门大街位于县南。<br><b>《安徽省芜湖市地名录》</b>之“四、市城区路、街、巷、居民区名称”载:<br>南门:位于镜湖区南部,因地处旧县城南门得名。<br>南正街,南起环城南路,北至儒林街。1575年建老城,此街位南故名。全长30米,宽3米,石条路面。<br>南门湾,南起环城南路河豚巷,北至打铜巷。1575年,因位于老城门南,进城门需转湾,故名。全长40米,宽3米,石条路面。<br>我进一步查询芜湖地方志和文史书籍,大致了解南门湾和南正街的有关情况。芜湖古城建设领导小组、芜湖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芜湖地方志办公室编著的<b>《芜湖古城》</b>载“南门湾”:<br> 南门湾是芜湖最古老的商业街之一,形成于宋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明万历三年(1575),芜湖为加强防卫,再次修筑城垣,历时五年,于万历八年(1580)建成。蜿蜒的城墙把南门湾圈进城内,街口正对城南门长虹门。由南门进城,沿街缓行百二十步,就需拐弯而行,故此街被称为“南门湾”。<br>南门湾街道原来呈“T”字形,长约130余米,宽约3米多。民国八年(1919)之前,其正对南门的竖式街道(长约80米)被从南门湾中单独划出,命名为“南门大街”,即今南正街。因此,南门湾只剩一段横式街道,呈“一”字形,长约50米,宽3米多,东西走向,与南正街垂直相交,东与儒林街相衔接,西头转过一处小弯折向北,与花街、薪市街相通。南门湾建成以后,历代都曾进行过整修,始终保持着古色古香的风韵。<br>芜湖市民政局、芜湖皖江地名文化研究中心编著的<b>《芜湖老地名撷萃》</b>记载“南正街”:<br> 南正街是芜湖古城里极富地域特色的一条老街。它南起今环城南路,北至南门湾,全长200多米,宽3米。因街道正对古城南门长虹门而得名,宋代就已成街。南正街两侧均为砖木结构楼房,一般底层是店铺,二层住家或为货物堆放的仓库。街上遍布茶楼、米店、酒店、布店、旅店。<br><br> 为增强感官认识,我决定到芜湖古城实地探访南门湾和南正街。2024年6月9日,我乘轻轨2号线到芜湖保险公司转乘19路公交车到北门站下,沿河豚巷走进芜湖古城。因对南门湾和南正街的具体位置和走向不甚清楚,看到南门湾、南正街指示路牌,遂循指示方向行走。河豚巷的尽头向东转弯便是南门湾。自环城南路,沿着凹凸不平却光洁如镜的石板路向东踏入南门湾左手第一间是傻子瓜子店铺,接着便是一家怀旧的店铺,还有非遗木棰花生酥、陈豆腐手工坊,并且见到顾家酱坊雕塑。在南门湾与打铜巷的交叉路口是一篇空地。这让我想起一段发生在南门湾“<b>村姑三难张恨水”</b>的轶事。民国初期,张恨水在芜湖《皖江日报》任副刊编辑。一天,他与好友张友鸾在南门湾游览时,遇到三位卖菜、卖花、卖桃子的村姑。他们见三位村姑长得可人,有意想逗一逗她们,便要和村姑对对子。谁知三村姑先后出了“空心菜菜空心心空菜不死”和“菊傲霜梅傲雪谁言菊后无花赏”两副上联,难倒了张恨水和张友鸾。最后,三村姑又以芜湖地名为题出一副上联:“集益里集思广益,冰冻街火药房移冰就火,芜湖虽小有十九道门”,请他们对出下联。张恨水和张友鸾面面相觑,苦思良久,却对不出下联来,趁街上人多,悄悄地走开了。<br><br> 据史料记载:南门湾街道两旁多为两层小楼,砖木结构,一般都是前店后宅,鱼鳞瓦顶,屋檐相依,且出檐较深,既可遮阳,又能挡雨。自古以来,街道两侧商铺林立,顾客盈门,人流如潮,商贸繁荣。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南门湾街道两边商店依然是一家挨着一家,一家连着一家,有永森酱作、王义记肉业、张祥兴烟、成兴发油点店、同泰豆腐店、仁泰烟庄、万记裕大祥调味品、民生机面店、夏鸿兴水作、人人理发店、王德和百货、鸿发棉纱、义兴和布店、新光照相馆、泰昌五洋、瑞昌杂货、明记百货、南桥酒庄、裕兴面坊……商铺达六十余家,把狭长的南门湾挤得满满的,不留一点空隙。<br>南门湾以其独特的风韵和繁荣的商贸历来备受人们青睐和关注,因而也是近代芜湖最早的外国游客踏访之地。1854年5月30日,美国公使<b>麦莲</b>一行乘坐“色奎哈那号”军舰抵达芜湖后,曾寻访到南门湾。这时的芜湖为太平军所占领,公使随行的记者后来在文章中写道:“我们于星期四(5月30日)晨抵达芜湖,此地政府当局及人民都向我们表示了最热诚的欢迎。”“商人在店铺中做买卖,赶集的人携带粮食在人群中熙攘往来。”<br> 如今南门湾不再有这些店铺,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店铺,有些店铺正在装修中。但在南门湾游人还是不少,有驻足观看,有拿起手机拍照、摄像。我在南门湾东端折回,在中间位置向南走进南正街。南正街呈“一”字形,南北走向,南起环城南路,紧邻弋江桥,北至南门湾,和儒林街相连,长80米,宽3米多,路面用花岗岩条石铺设,条石下面是排水沟,路肩原用鹅卵石垒成。清乾隆年间,官府将城区的街道重新整修,主要街道铺设赭红色花岗岩条石,小巷则用碎石铺成弹石路。南正街是古城内保存最好的一条商业大街,至今仍保持着浓郁的古风古韵。<br> 昔日,走过南正街,穿过长虹门,便是青弋江(昔称长河)上的老浮桥,过了老浮桥便到河南南市。因此,那时的南正街商贸十分繁荣。南正街街道两旁多为两层砖木结构楼房,门楣上方的徽派木雕栩栩如生,马头墙壁,曲线三转,既有稳定之感,又有飞耸之姿。一般都是前店后宅,中开天井,鱼鳞瓦顶,叠壁飞檐。路边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有茶楼、酒店、米店、布店、旅店,有瓷器店、徽墨店、古玩店、中医店,有铁匠铺、剪刀铺、浆染铺、山货铺,有酱坊、豆腐坊、糕店坊、书坊,有轿行、斛行、靛行、箩头行,还有众多的地摊小贩,商品琳琅满目,货物齐全,应有尽有,使得南正街上行人摩肩接瞳,熙来攘往。至今仍在芜湖老百姓中流传着谚语,如“南正街上的锅碗瓢盆一货真价实”、“南正街上的山货 –地地道道”等等。<br> 南正街上曾经发生过许多传奇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清代著名小说家<b>吴敬梓</b>客居芜湖期间,曾踏访南正街。一次雨夜路经当年老友<b>朱卉</b>(朱草衣)故居后,填词《燕山亭·芜湖雨夜过朱草衣旧宅》:<br>吴敬梓〔清代〕<br>川后停波,屏翳送寒,摇荡澄江青雾。<br>桥外数椽,藓蚀苔殷,映带柳塘花捂。<br>燕子归来,知认否、当年谁主。<br>无语。衔落蕊迎风,缭垣低度。<br>怊怅孤客凄清,听瑟瑟萧萧,夜窗声苦。<br>梁市阮厨,烛掩香销,知他故人何处。<br>他日相逢,难说尽、别离情绪。<br>思汝。同听者、半宵春雨。<br><b>吴敬梓</b>以<b>朱卉</b>为原型,塑造“牛布衣”这个人物,写进《儒林外史》第二十回“牛布衣客死芜湖关”。故事写的是寄寓在芜湖老浮桥口甘露庵的一个常与达官显要以诗酒唱和的文人牛布衣。他一生浪游江湖,晚年落脚这里,一病不起,临死托庵里老和尚保管他的二本诗稿。后来被一个小子牛浦郎偷去,冒名顶替,做起假名士,到处撞骗。等到牛布衣老伴找来,揭穿了他的鬼把戏,才真相大白。这个牛布衣就是寓住芜湖的朱卉。<br>《芜湖县志·人物志·流寓》:“朱卉,自号草衣山人,休宁人。其先侨居芜,继因卉入赘江宁,爱六朝山水,遂家焉。甘贫好学。有一女,无子。敝庐门一间,晦阴风雨,吟弄不辍。每睥睨时贵,然门外尝多长者车。少时有《过孝陵》诗云:‘秋草人锄空苑地,夕阳僧打破楼钟。’以此得名。生平足迹尝半天下,著有《草衣山人集》”。由此看来,朱弃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一介书生。<br><br> <p class="ql-block">  原先南正街6号还有<b>张台望</b>故居。但我寻遍南正街没有看到南正街6号房屋。<b>张台望</b>(1900-1970),字公侠,生于芜测,祖籍安徽和县,芜湖聚丰粮行老板,解放后任芜湖第一届商会副主任委员。</p><p class="ql-block"><b>张台望</b>出生在芜湖市小营盘一户屠宰工人之家,由于家境贫寒,9岁读私塾,1914年失学,1915年经人介绍到<b>汤善福</b>家做书僮,1920年由<b>汤善福</b>安排到大昌火柴厂做练习生,后升任职工,1925年到安徽省第二商品陈列所做工,1928 年又经汤介绍到商会任商会职员。</p><p class="ql-block"> 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时期,进步思想在芜湖广泛传播。经芜湖地下党员<b>王朝盈</b>介绍,<b>张台望</b>参加了青年读书会,与<b>李克农</b>、<b>阿英</b>(钱杏邨)、<b>甘野陶</b>(甘天沐)、<b>宋季仁</b>等芜湖早期中共党员结识交往,接受进步思想,并提供自家住宅作为他们抗住宅作为他们开办民众夜校、宣传革命思想的活动场所。他家亦是当时芜湖地下党的联络点。抗战时期,<b>张台望</b>流亡贵州普定,1945年返回芜湖。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华东局芜湖工作组组长<b>方向明</b>来芜湖开展敌后工作,<b>张台望</b>在陡岗街12号开设聚丰粮行,以粮行做掩护参与地下斗争。芜湖军警宪联合稽查处多次在全市进行大搜查,一些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躲藏在这里,得到了保护。1949年1月,渡江战役开始之前,<b>张台望</b>奉方向明指示,帮助皖浙地下党与国民党110师师长<b>廖运升</b>取得联系,进行策反工作,不久,110师在义乌起义,加入人民解放军阵营。1953年,芜湖成立新的工商联合会,<b>张台望</b>任副主任委员,并参与光华玻璃厂筹建工作和芜湖火柴厂的重建工作。</p><p class="ql-block"><b>张台望</b>对他儿子<b>张力化</b>影响很大。<b>张力化</b>(1919-1972),生于芜湖,原名德钦,渡江战役时经国民党国防部驻芜湖最高军事长官,城防五人小组组长;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插在国民党高层内的特工人员。早年<b>张力化</b>从安徽公职学校考入清华大学,但未入学。1939年毕业于国民党中央军校第十四期,历任国民党部队连长营长、副团长、中校参谋、国防部预备干部受训处中校人事科长;抗战初期参加过长沙会战,并随<b>戴安澜</b>将军远征缅甸。1946 年国共两党和谈破裂后,<b>张力化</b>对国民党发动内战不满,借口祖母病通治丧,辞去所任职务回芜湖闲居。<b>方向明</b>来芜湖后,<b>张力化</b>由其推荐,接受中共地下党领导,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47年,他受共产党指派返回国民党内部工作。1948年2月,任第16绥靖区可令部上校作战科科长兼江北指挥所参谋主任,他利用职务之便将致军作战情报复制后秘密寄给地下党组织,使敌人的“华中剿匪绥靖计划”迅速被解放军粉碎,指挥官康泽也被活捉。为迎接解放大军南下,<b>张力化</b>利用城防指挥部视察主任身份,控制了芜潮地方特务机关,帮助我党成功策反了国民党一大批军政要员,动员他们手中在渡江战役期间举行起义,此举使芜湖城秋毫无损地回到了人民1957年张力化被错定为右派,1962年得到平反,“文革”中被逮捕,1972年病殁于合肥劳改农场。</p><p class="ql-block">我所经南正街店铺已没有往日的繁华,挂有芜湖历史建筑的铜牌有:南正街8号、南正街10号、南正街12号、南正街13号、南正街14号、南正街17号、南正街21号、南正街25号,还有镜湖区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牌:南正街6号民居、弋江经理部、南门药店、南正街20号商铺。给我影响较深的是芜湖米市展馆、芜湖浆染局、益然香木榨油坊。</p> 走到南正街南端,即环城南路,一眼看到长虹门。我拾阶而上,并登上城楼。我回望南正街人流如织。转向城楼南,俯视青弋江,远眺远方。这让我记起一段历史。1856年,在太平天国内讧中,被诛杀的<b>韦昌辉</b>父子头颅是从南正街送达石硊关<b>石达开</b>大营的。1856年9月,北王<b>韦昌辉</b>奉<b>洪秀全</b>密诏,率领三千士兵从江西入京,杀害东王<b>杨秀清</b>及其部众家属共两万余人,并欲加害翼王<b>石达开</b>。<b>石达开</b>逃至芜湖南乡石硊,起兵讨韦。<b>洪秀全</b>为平息众怒,只得诛杀<b>韦昌辉</b>父子,并将其首级“用盐箱装载”,送到芜湖,然后经南正街,出长虹门,快马送至石硊<b>石达开</b>大营“验看”。<b>韦昌辉</b>父子首级在石硊关门前被“悬诸竹竿之上”,许多天后才被埋在石硊明珠庵前。<br><br> 经过今天的探访,我对南门湾、南正街有了实地的了解,通过梳理文史资料,我发现围绕南门湾、南正街建筑历史上所发现了张恨水、美国公使麦莲、吴敬梓和朱卉(朱草衣)、张台望和张力化、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父子和翼王石达开等人轶事。以此围绕古城街巷建筑,挖掘城、街和古建筑里的文脉、史脉、人脉,将古城的历史复活,完整重现芜湖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br>  当然芜湖古城历史文化复活项目包括但不限于资料收集、文化创作、文化史脉人脉挖掘、名人轶事收集等,对古城所涉及的历史文化图片、影像资料等进行统一汇总,编制呈现芜湖古城历史文化发展的全套解说资料及画册,编制传统街区、重点历史文物建筑的历史说明,收集相应佐证资料。这才是芜湖镜湖区开展芜湖古城历史文化复活项目的初衷。

芜湖

正街

南门湾

古城

芜湖市

项目

环城

张台望

南路

萧家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