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任晓刚 <p class="ql-block">年年粽香,今又端午。</p><p class="ql-block">2300年前的五月初五,一位满腹学知、才华盖世的楚国士大夫,面对惊涛骇浪的汨罗江畔,纵身一跃,却成了永恒。是因为“天问”没有答案,还是因为“九歌”没有回响?</p> <p class="ql-block">“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如不是对大楚王朝的满心失望,如不是对脚下这片土地爱之深沉,他怎么能写出如此慷慨决绝的悲歌,留下如此传世的千古绝唱《离骚》?</p> <p class="ql-block">满腔热忱,换来一次一次的流放;泣血上书,换来一次一次的贬谪。从小立志、誓死效忠王朝;夙兴夜寐、殚精竭虑想重回荣光无限的楚国,使之不要走到穷途末路。千般努力,万念俱灰,唯有一死,方可明志。</p> <p class="ql-block">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守忠心、以死明的力挽狂澜,未能实现振民兴邦之理想,遥望苍穹的目光仍是那么孤独,荣回故国的梦想终成泡影,他选择了用生命拥抱死亡,用死亡礼赞生命的生与死的交响。</p> <p class="ql-block">千古艰难唯一死。面对生死,他不想选择,却别无选择;他认真思考,却无从思考;他想回避,却无法回避,于是他选择了超越。屈原的一生是悲怆的一生,他高贵的精神和纯静的思想却得到了永生。</p> <p class="ql-block">他的死,滚滚江水没有忘记,江畔的百姓没有忘记,两千年的岁月没有忘记。他的浪漫之诗,赤子之心,求索之精神,早已铸于中国人之脊梁,融合于中华民族之精神,铭刻于中华文明之灵魂。</p> <p class="ql-block">端午纪念屈原,又何止是屈原,是纪念民族之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之灵魂。不灭的信仰,不朽的灵魂。</p><p class="ql-block">精神长存,信仰永恒。</p> 《屈原颂》朗诵: 任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