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的那些民俗记忆

山高水长

<p class="ql-block">离开家乡的那个小山村已经40多年,回家过年的次数屈指可数。每年春节前夕,看到家门口的城隍庙集市上,红春联、红灯笼铺天盖地,办年货的人熙熙攘攘,一片喜庆,年味渐浓,就想起了少年时山村忙年的热闹景象。尽管农村生活的巨变,过去那些准备年货的方式和过程逐渐消失了,但我依然保留着遗留在山村的民俗记忆。</p> <p class="ql-block"> “牵挂面”</p><p class="ql-block">在山里,忙年,是一件头等大事,好像一年就为过年这一天。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开始牵挂面,拉开了忙年的序幕。工业化生产面条的时代的到来,由于工艺复杂,耗时费力,农村很多家庭都不愿意牵挂面了。小时候,我亲眼目睹了家人牵挂面的制作过程,跟着忙前忙后,觉得好玩又有趣。牵挂面之前的头天晚上,看星光灿烂,判定明天是一个晴天,家里人早早准备好了面粉,就开始和面,近百斤的面粉倒进了一个巨大的陶瓷盆里,倒多少水,放多少盐,十分讲究。面和稀了,面丝挂不住拉不长,要恰到好处。和面是一个苦力活,反反复复,有时需要两个人同时进行。面和好了,就开始搓成面条,一盆面变成了一根粗粗的长绳,盘旋在陶瓷盆里,缠绕在两根长长的竹筷子上,再放进挂面箱里,上面用被子盖着,放一夜。完成这几道工序,已是深夜。第二天早上起来,挂面开始出箱上架,隔三差五的上去拽一拽,一会儿的功夫,挂面由粗变细,由短变长,粗细均匀,满架银丝,像白色的风帆,在风中飘动。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用两根长长的竹签帮助“打签”,防止未干的挂面粘连。拨弄挂面的时候,感觉就像在为少女梳理长发,小心翼翼,害怕弄断了挂面。牵挂面虽然很辛苦,是大自然的馈赠,勤劳者的奖赏,农家人很享受这个过程。在山里,在主人看来,挂面牵的好不好,也预示着新的一年是否风调雨顺,将挂面看作是长长久久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挂面,是山里人盛情招待客人的一道美食,家里来了拜年客,下一碗热腾腾的挂面,或打上几个鸡蛋,或夹上几块腊肉,又快捷又好吃。久居城市,很难见到家乡的挂面。偶尔有人从家乡捎一点来,吃着感觉特别有味道。</p> <p class="ql-block"> “打猪衁”</p><p class="ql-block">在山里,快要过年了,打猪衁一词经常听到。其实,在今天看来,就是谁家杀年猪的时候,来帮忙的人或者是邻居在一起吃一顿。饭菜也很简单,一个吊锅,七荤八素大杂烩,主要是新鲜的猪肉,其中重要的一道菜就是猪血,山里人把猪血叫做猪衁子。当然,也少不了酒。过去山里人穷,过年时能有猪杀也算不错的人家。记得小时候,奶奶养的猪又肥又大,邻居们夸她的时候,她满脸的笑容,很有成就感。我看到,要杀猪的前几天,奶奶总是闷闷不乐。给猪喂食也比平时多了分量,有时还一遍一遍的在猪身上抚摸着。杀猪的当天,奶奶一大早就起来给猪喂了一顿饱食,并站在猪的身边一遍一遍嘀嘀咕咕着,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像是在告别。杀猪的时候,奶奶从来不看,也不让我们小孩站在旁边。当屠夫干完他自己的事后,奶奶就拿出一叠纸钱,在猪圈旁边烧起来,向那头大肥猪作最后的祈祷,这样的仪式,并不是谁家都有。奶奶说,这是感恩。</p> <p class="ql-block">山里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杀猪时相互帮忙,今天到你家,明天去他家打猪衁,也意味着每家每户一年的主要年货办得差不多了,大家喜气洋洋。打猪衁也就成了约定俗成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供老头”</p><p class="ql-block">在山里,大年三十吃年饭前,有一个特别的仪式,叫“供老头”,其实就是祭祖先。在堂屋的桌上摆上供品,上香烧纸,斟酒敬酒,跪叩行礼。整个环节并不复杂,但很庄重。在山里人看来,数典忘祖是大不孝,家族的兴旺,今天的生活是先辈们一代代的创造出来的,这样的日子不能忘了祖先。他们以这样的方式,供奉祖先,告慰先人,祈祷保佑。这种仪式一直传承着。“供老头”前,家中有上堂屋的,要打扫得干干净净。丰盛的菜肴做好之后就上桌子,八套酒杯碗筷摆放在桌子两边,正上方和正下方不摆餐具。桌子下方摆一个香炉,外加放一盘一大块煮熟的猪肉,在中间插上一只筷子。桌上的供品都摆好后,开始放鞭炮,上了年纪的人说,这是欢迎祖先回家。点燃香,斟上酒,烧纸钱。男同志们由长者到幼者,逐个开始跪在地上,正对上方,叩拜天地和列祖列宗。直到在一旁烧的冥纸钱熄火了,供老头的仪式才结束,也就可以开始吃年饭了。</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仪式,不仅是过年时,有的人家每逢红白喜事,开席之前都要先“供老头”。小的时候,总感觉山里人“供老头”是在信迷信,今天看来,这些民俗文化,反映了山里人对祖先的尊重,体现了不忘本的传统道德。 </p><p class="ql-block"> “送 亮”</p><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山里不通电,到了夜晚一片漆黑。而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山里又是另外一种景象。星星点点的灯光散落在漫山遍野,若明若暗。这就是人们为祖坟送的亮。</p> <p class="ql-block">山里人常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除夕夜,要在每个房间里放一堆炭火,每个房间都暖烘烘。老人们说,快要过年了,老祖先们都要回来,把房子搞得热乎一些,不能让老祖先受冻。看似这种习俗毫无意义,实则是农民们对祖先的一种尊敬,对人间温暖的一种向往。而正月十五的那一天,山里人不仅要供老头,还要到每一个祖先的坟墓前去送亮。每年正月十五,在天黑之前,人们开始送亮。带上预先用宣纸制作的纸筒灯罩、竹签和蜡烛,在天末黑之前来到每座坟墓前,用四根竹签插在地上,将纸筒固定成一个方灯,中间点燃蜡烛。这样的灯,一来可以挡风避免吹灭蜡烛,二则可以防止森林失火。有的人家送亮时还放烟花炮竹,烧一些纸,搞得很隆重。我没有探究山里人这种习俗的由来,但我知道,与其说是为祖先送亮,其实也是为自己点亮一盏心灯。 (图片来自于互联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