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的母亲河

徐汉民

<p class="ql-block">有人将上海称为魔都,上海的母亲河也就成了魔都的母亲河。</p> 上海的二条母亲河 <p class="ql-block">上海有一条黄浦江、一条苏州河。这二条河流且慢细细道来。</p> 黄浦江 <p class="ql-block">黄浦江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黄浦江,长江汇入东海之前的最后一条支流。也是上海市最大的河流。主要发源于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淀峰的淀山湖(也有说淀山湖上游太湖上游苕溪源头为黄浦江源头,流经青浦、松江、奉贤、闵行、徐汇、黄浦、虹口、杨浦、浦东新区、宝山等区,至吴淞口注入长江。全长约113公里,流域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河宽300至770米。支流众多,较大的有吴淞江、太浦河、大蒸塘等。</p><p class="ql-block">黄浦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19立方米/秒,相应水量为100.6亿立方米。年际变化较大,径流量的年内分配非汛期略大于汛期。黄浦江位处长江三角洲前缘,水势平缓,深受潮汐影响,进潮最大流速可达每秒2米,退潮最大流速为每秒1.8米。</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黄浦”名称的是在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时称“黄浦塘”,是吴淞江的一条支流。至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在西林积善寺碑记中,才正式有“黄浦”之名。到了元代因河道渐宽,因而有“大黄浦”之称。明初,吴淞江下游淤塞严重。户部尚书夏原吉奏请疏浚改造大黄浦,凿宽近旁范家浜,形成黄浦水系。河身数次疏浚,大黄浦河面不断开阔,后名黄浦江,代替吴淞江成为太湖水系入海干流。</p><p class="ql-block">黄浦江,是上海的地标河流,流经上海市区,将上海分成浦西和浦东。两岸荟萃了上海城市景观的精华。黄浦江是上海市居民主要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的水源,且具航运、排洪、灌溉、渔业、旅游、调节气候等综合功能,亦是太湖流域主要排水河道,是一条多功能河道。</p> 苏州河 <p class="ql-block">苏州河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  苏州河是吴淞江进入上海市区段的俗称。在任何正规文件中,苏州河的大名还是叫做吴淞江。 据上海市档案馆研究员马长林介绍,苏州河属于太湖水系,上海开埠前,苏州河一直叫吴淞江,只是上海开埠后,由于外国人发现可以乘船从这条河到苏州,所以叫它为苏州河。但是中国官方资料一直叫这条河为吴淞江,所以吴淞江这个大名一直没有改变。不过根据习惯,以北新泾为界,吴淞江上游称为吴淞江,当地百姓也是这么称呼的,而北新泾以东为吴淞江下游,进入上海市区,上海人称之苏州河。</p><p class="ql-block"><br></p> 史料 <p class="ql-block">  但凡世界性大城市都有一条母亲河,而上海却有两条,且相互间渊源颇深。先从上海的市名及其两个简称说起吧。这三个名称来自三条河流。市名来自古上海县城东侧的一条“上海浦”“沪”这个简称来自吴淞江最初入海口一段的“沪渎”,因河畔居民多以一种形似竹栅、被称为“滬”的器具(今称作“簖”)捕鱼而得名.另一个简称“申”则来自黄浦江 --最初仅是自淀山湖流经闸港后东折人海一段,战国时代的楚国公子春申君黄歇受封此地后曾率邑下子民疏浚此河,因此最初称作“黄浦”及黄歇浦、春申江等</p> <p class="ql-block">附近松陵地区(今吴江县)的太湖瓜泾口,因而初名松江(后常写作吴淞江),其名初见于《史记·吴太伯世家》。古籍中常以“吴淞江”称之,强调其为吴地之淞江,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朝廷文书中将其正式命名为“吴淞江”。吴淞江在进入上海青浦段吸纳了五条大浦水流后,成为一条巨河,江面宽达5公里,上海一带的大小河流几乎全是它的支流。入海口曾三移其地,前两次都是直接入海。第一次是东晋时从今青浦县东北的沪渎入海,三国时孙权在此建造青龙巨舰,故之后又称沪渎为青龙江。第二次是唐代中期,人海口移至今江湾以东,河口宽达10公里,船帆林立客商云集,青龙镇应运而兴,成为上海第一古镇和对外贸易的发端,史称"小杭州”,镇内青龙寺塔即建于唐天宝二年(743年)。最后一次则是通过长江间接出海的。</p> <p class="ql-block">从南宋开始,由于北方人口大规模迁移至江南,河畔滩地被过度开垦为田,吴淞江下游段的河床也因此淤塞,化成无数条细流,时称“旧江”,其中较大的有两条。又因其弯曲盘绕且与上海方言同音,就将其写作“虬江”。同时随着长江口的泥沙淤积,海岸线不断向东扩展。因此,两条虬江形成了两处出海口,其中一条东流注人大海,后又随着泥沙淤积最终湮灭了;而另一条则从今天复兴岛北端的“虬江码头”处向北流入长江间接出海,即吴淞口。明代永乐年间,户部尚书夏原吉受命治理吴淞江,成为上海母亲河的第一大功臣。他采纳上海土著召稼楼镇的叶宗行的建议,决定借用虬江这条吴淞江的下游河道接通黄浦江,由此,吴淞江也就成了黄浦江的支流。下面说下黄浦江。黄浦江原名黄浦,全长113公里,源出上海朱家角镇淀峰淀山湖。上游分作两段:东西向的第一段称作“横潦泾”,然后在与“大泖港”汇合处北折流至“米市渡”以西处,随后又以东西向流至现今的“闸港",这第二段称作“竖潦泾”;下游从“闸港”向东注入大海,是黄浦江最初的出海口,这一段河道古称“东江”。闸港与北边通往陆家嘴的“上海浦”在南宋时即已相通。中间经过的龙华镇,史称“江浦之聚”。因为从那时开始已把闸港至龙华这段河道称作“黄浦江”,将龙华至陆家嘴这段称为“上海浦”。治理的具体措施就是让黄浦江与上海浦、范家浜(自陆家嘴至复兴岛北端一段河道)及原吴淞江入海古道(原虬江北折流人长江一段)南北接通并挖深拓宽。四河贯通后的“大黄浦”以浩荡之水从南向北奔流,最后完成了借道吴淞口出海的目标。原来的吴淞江干流反倒成了支流称“黄浦夺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