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字:徐志远,中国榜书书法家协会主席</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正原在益州牧刘璋手下做事,曾任代理军议校尉一职。他既不受重用,又遭到客居蜀地的同乡的排斥诽谤,说他品行不好,因而很不得志。后来借出使荆州的机会,动员刘备率军入蜀,接着又力谏刘备夺取益州。刘备采纳法正的意见,最终迫使刘璋投降。刘备任命法正做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p><p class="ql-block">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帮助刘备分析曹操夺取汉中后的动向,建议刘备率军讨伐夏侯渊、张郃把守的汉中。刘备非常认可法正的意见,便率领诸将进军汉中,法正也从军而行。结果大破曹魏军队,杀死主将夏侯渊等人。曹操领兵前来征讨,见无胜算把握,便退出汉中。刘备自封汉中王,任命法正担任尚书令、护军将军。</p><p class="ql-block">刘备随着先后拥有益州、汉中,他对法正的信任与宠爱也愈来愈甚,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一点从诸葛亮的言语之中便可以感觉出来。</p><p class="ql-block">法正对别人给他一顿饭的恩惠和给他一瞪眼的仇恨没有不报的,还擅自杀死好几个过去曾经中伤过他的人。有人对诸葛亮说:“法正在蜀郡实在太骄横了,您应该禀告主公,打压他的作威作福。”诸葛亮回答说:“主公现在在公安,现在北面有强大的曹操,东面又担心孙权的逼迫,目前又担心孙夫人在身边发生事变,眼下这个时候,真是进退两难,只有法孝直能为他出谋划策,使他能够翻飞翱翔,使他免于受到别人的牵制,怎么可以禁止法正干他想干的事情呢?”诸葛亮很了解刘备喜爱法正才说出这番话的。</p><p class="ql-block">蜀汉章武二年,蜀军东征大败,刘备逃回白帝城。诸葛亮叹息说:“如果法孝直还活着,就能制止皇上,即使东征,也一定不会败得这样惨。”</p><p class="ql-block">这足见刘备对法正的特别宠爱,也从中隐隐嗅到了诸葛亮的某种失落感抑或些许“醋意〞。</p><p class="ql-block">那么,刘备为什么如此宠爱法正呢?许多人会说:这还用问吗?不就是因为法正谋高计深,功勋了得吗!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似乎并不完全在此。诸葛亮的谋略也好,功劳也罢,能比法正差吗?显然,也不是缘于法正善于讨刘备的欢心,应该有刘备的深层考虑。什么考虑呢?主要是蜀汉内部的力量平衡。</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九变篇》曰:“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随着孙刘联合击败曹操,三足鼎立的局面日趋明朗,诸葛亮作为〝天下三分”格局的预言家、塑造者,作为刘备集团的二号人物,在集团内部的地位,在大江南北、华夏东西的影响力,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这既让刘备有了得力的依靠、创业的筹码,也难免会产生某种隐忧。诸葛亮的“独大”,或许不会让刘备担心自己的“帮主”地位受到动摇,但一定会担心自己身后的承继问题。实际上,刘备临终托孤时对诸葛亮说的一番说,就反映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法正的出现和他的特别表现,恰恰让刘备找到了诸葛亮之外的第二支可以依靠的力量。也就是说,刘备宠爱法正,既是源于对他的高度信任,更是为了扶持法正和西蜀势力,以制衡诸葛亮及荆州势力,实现蜀汉内部的力量平衡,确保江山的稳固与平稳继承,是一种刻意塑造之举。</p><p class="ql-block">怎奈,人算不如天算,法正的突然离世,打乱了刘备的布局,最终只能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又回到了原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姜海旗题)</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6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