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故宫博物院与凡尔赛宫殿、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紫禁城与凡尔赛宫》展览于2024年4.1日~6.30日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出。展品件件都是绝世精品,令人叹为观止。</p> 第三单元 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 <p class="ql-block"> 遥远、神秘的中国曾是西方的美好向往。“中国风”作为东西方文化和想象力交融的产物,浸润到欧洲生活之中,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伴随着欧洲文明的成长。法国不仅是“中国风”命名的源起之地,也是推动“中国风”发展最重要的力量。特别是1700年1月7日在路易十四钟爱的马尔利宫,新世纪狂欢庆典以中国为主题拉开帷幕。此举是欧洲“中国风”浪潮中的标志性事件,将法国对中国文化的狂热推向新高。法国王室和精英阶层对中国文化推崇备至,中国文化为法国思想界和艺术界提供了不竭的知识滋养和创作灵感。凡尔赛宫及其附属宫苑的装饰和陈设中融入了相当多的中国元素,成为以中国为题材的艺术再创作,中国文化成为这一时期法国社会的时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路易十五王后玛丽·莱什琴斯卡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中国人厅”</b></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厅”是路易十五的王后玛丽·莱什琴斯卡在凡尔赛宫的私人房间。该房间在王后授意下以中国风格为主题经过两次重新布置,一次是在1747年,房间壁板上的图案为中国风格的“印度”壁纸,成为一间“中国厅”。另一次是在1761年,王后向当时国王藏品厅的画家们定制了8幅描绘中国人茶叶种植和贸易活动的巨幅油画,装饰整个房间,“中国厅”变成“中国人厅”。王后本人也参与了这些画作的创作。房间内还配以珍稀瓷器和非常漂亮的大理石花纹漆家具,成为当时凡尔赛宫中国风格房间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b>橡木嵌朱漆描金人物图墙角柜</b></p><p class="ql-block">约1765年</p><p class="ql-block">贝尔纳二世·范·里森·伯格</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墙角柜为一套组合家具的一部分。总体为古希腊风格,同时使用了深红色中国漆板。将中国的漆板贴在法国家具上是18世纪30年代末巴黎商人的创意。这类漆面家具在18世纪极其昂贵。蓬巴杜夫人和路易十五的大臣达尔努维尔都拥有深红色中国漆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b>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蛋形瓷瓶</b></p><p class="ql-block">1775-1776年 路易﹣弗朗索瓦·雷科</p><p class="ql-block">法国塞弗尔瓷器工场</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瓶身绘中国人物形象,绘制时加重了人物、服装、风景和花卉的中式线条,同时用金线勾勒轮廓,似乎是在模仿中国丝绸上的图案。根据出售记录,此组瓷瓶价值3000里弗尔,可能于1776年由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购入,先后收藏在凡尔赛宫和圣克卢宫。普罗旺斯伯爵也有一套相同的瓷瓶。</p> <p class="ql-block"><b>法国王后玛丽·莱什琴斯卡肖像</b></p><p class="ql-block">1748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让﹣马克·纳蒂埃</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玛丽·莱什琴斯卡为路易十五的王后。画中的王后身着红色天鹅绒连衣裙,头裹黑色薄纱头巾,着装朴素。王后十分喜爱中国艺术,在宫廷内外推广和传播“中国风”。其位于凡尔赛宫的私人套房内布置了“中国厅”,后改为“中国人厅”。她还为在华耶稣会传教士的活动提供支持。</p> <p class="ql-block"><b>菲利贝尔·奥里肖像</b></p><p class="ql-block">18世纪上半叶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亚森特·里戈画坊</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维尼奥里伯爵菲利贝尔·奥里,路易十五的大臣和财政总监。这幅盛装肖像画中,奥里手拿一封"呈奏国王"的信以此显示他和路易十五的亲近关系,奥里密切关注法国东印度公司商业活动的拓展,鼓励其与中国开展贸易。他热爱艺术和瓷器,通过法国东印度公司订购了一套带有他本人纹章的中国瓷餐具。</p> <p class="ql-block"><b>彩绘纹章瓷盘</b></p><p class="ql-block">约1740-1745年 景德镇</p><p class="ql-block">洛里昂东印度公司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这件折沿彩绘描金瓷盘是维尼奥里伯爵菲利贝尔·奥里1740年左右向中国订购的整套餐具中的一件。瓷盘中央是他的红色纹章,内有一头正在攀登银色岩石的金狮,纹章周围环绕着洛可可式花纹。侧面饰有丰富的花卉、阿拉伯式藤蔓花纹和叶饰。整套餐具总价12000里弗尔,在当时是笔很大的金额。</p> <p class="ql-block"><b>北京水粉彩缎裁片</b></p><p class="ql-block">18世纪 广州</p><p class="ql-block">洛里昂东印度公司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此为中国制造并绘制的彩缎,乳白色底,以欧洲人喜爱的康乃馨、玫瑰等花朵图案为主题,图案表明其面向的是欧洲市场。18世纪,欧洲人对从中国进口的珍贵丝织品情有独钟,王室宅邸对其尤为青睐。路易十五的舒瓦西城堡、路易十六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卧室墙壁都使用过这种北京缎。</p> <p class="ql-block"><b>花鸟图壁纸</b></p><p class="ql-block">约1750年 广州</p><p class="ql-block">洛里昂东印度公司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壁纸白底上绘开花的苹果树,上面栖息小鸟。中国壁纸通过法国东印度公司进口到法国、出售给王室成员和巴黎的富人。路易十五、蓬巴社夫人等王公贵族曾多次为自己的城堡和凡尔赛宫的套房购买此类壁纸,装饰屏风、隔板或壁炉隔热屏。</p> <p class="ql-block">局部</p> <p class="ql-block">局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法国收藏的中国瓷器</b></p><p class="ql-block"> 瓷器是中国艺术进入法国宫廷最强有力的媒介之一。法国王室从16世纪开始有少量瓷器收藏。至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路易十四时代,王室收藏的中国瓷器数量显著增加。凡尔赛宫及其附属宫苑早期收藏的中国瓷器以青花瓷为主。本展览选用的青花瓷与同一时期出口到欧洲的同类产品相似,在法国王室成员的早期中国瓷器收藏中多为类似产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青花瑞兽花卉图花觚</b></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 景德镇</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觚外壁青花装饰,分为颈、腹、胫三部分。颈部为装饰主题,绘洞石花卉麒麟戏凤图。腹部以缠枝灵芝纹装饰。胫部一周绘垂蕉叶纹。此瓶青花发色略暗,采用分水画法晕染,具有明末清初景德镇民窑青花的工艺特点。</p> <p class="ql-block"><b>青花花鸟图瓶</b></p><p class="ql-block">清早期 景德镇</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此瓶外壁青花装饰,腹部以花鸟图为装饰主题。青花发色略暗,分水画法晕染层次鲜明,具有清代早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的工艺特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青花水塘花鸟图花觚</b></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 景德镇</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觚外壁青花装饰,分为颈、腹、胫三部分。颈部为装饰主题,绘水塘花鸟图。腹部绘4组菱花形开光,开光内绘莲花纹,开光外绘亚字形装饰。胫部一周绘垂蕉叶纹。此瓶青花发色略暗,采用分水画法晕染,具有明末清初景德镇民窑青花的工艺特点。</p> <p class="ql-block"><b>青花花鸟图瓶</b></p><p class="ql-block">清早期 景德镇</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外壁青花装饰,腹部以花鸟图为装饰主题。此瓶青花发色较暗,分水画法晕染层次鲜明,具有清代早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的工艺特点。</p> <p class="ql-block"><b>白玉龙耳杯</b></p><p class="ql-block">明</p><p class="ql-block">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玉杯为路易十四所有,很可能是他收藏的最早一批中国艺术品之一。此杯原为路易十四的宰相、枢机主教马扎然所有,购于1653至1661年间。1665年,国王从马扎然继承人手中购得其宝石藏品遗产,清单中有此杯,描述为"带两个镂空把手的白玉小杯"。杯子被陈列于凡尔赛宫。</p> <p class="ql-block"><b>王太子路易肖像</b></p><p class="ql-block">约1700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亚森特.里戈画坊</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这幅肖像描绘了王太子在奥格斯堡同盟战争(1688-1697)期间围攻德国菲利普斯堡时的情景。王太子是路易十四唯一存活下来的婚生子,是当时法国最大的中国瓷器收藏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b>青花加彩描金纹章瓷餐具</b></p><p class="ql-block"> 餐具为18世纪30年代末在中国为路易十五定制,上有法国王室纹章。这套餐具是凡尔赛宫廷使用的首套中国产瓷质餐具,也是首套中国产带法国王室纹章的餐具,可能用于1738年为路易十五布置的餐厅。餐具样式均为欧式,纹章形状和图案由法国东印度公司提供给中国工匠制作。</p><p class="ql-block">①⑥⑦青花加彩描金纹章瓷盘</p><p class="ql-block">②③④青花加彩描金纹章瓷罐</p><p class="ql-block">⑤青花加彩描金纹章瓷壶</p> <p class="ql-block"><b>青花加彩描金纹章瓷盘</b></p><p class="ql-block">约1738-1740年 景德镇</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青花加彩描金纹章瓷壶</b></p><p class="ql-block">18世纪 景德镇</p><p class="ql-block">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青花加彩描金纹章瓷罐</b></p><p class="ql-block">约1738-1740年 景德镇</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彩绘枝叶纹章瓷盘</b></p><p class="ql-block">约1765年左右 景德镇</p><p class="ql-block">洛里昂东印度公司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瓷盘是泰雷神父通过法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订购的一大套带有其纹章的瓷餐具之一。泰雷是莫莱斯姆修道院院长,路易十五时期的权臣,1769至1774年间担任财政总监。瓷盘中间为一束折枝花卉,四周环绕两道花叶边框。上部两头雄狮托举起泰雷的盾形纹章。</p> <p class="ql-block"><b>眉寿万年诗折扇</b></p><p class="ql-block">清 泥金笺设色</p><p class="ql-block">雍正书,蒋廷锡画</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扇面画设色妍丽,笔法细腻工致。蒋廷锡,江苏常熟人,供奉康熙、雍正两朝,得“常州派”代表画家恽寿平之韵味,开创“蒋派”花鸟。在18世纪欧洲宫廷内,此类中国风格折扇极受贵族喜爱。</p> <p class="ql-block"><b>阿黛拉伊德夫人执扇肖像</b></p><p class="ql-block">1749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让﹣马克·纳蒂埃</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阿黛拉伊德夫人是路易十五和王后玛丽·莱什琴斯卡的第四女。画中她右手执一把收拢的折扇。18世纪时,从中国进口或在法国生产的借鉴东方装饰风格的扇子是高雅之物,人们喜欢用其搭配宫廷服饰。王后玛丽·莱什琴斯卡也有一幅手拿折扇的肖像。</p> <p class="ql-block"><b>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人镜阳秋》<span class="ql-cursor"></span>(复制品)</b></p> <p class="ql-block"><b>《西清古鉴》</b></p><p class="ql-block">清 乾隆二十年(1755) 武英殿刻本</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此书著录清宫所藏古代铜器1529件,每器绘一图,图后系说,记载器物情况,并钩摹注释器物铭文。塞弗尔瓷器工场曾依据此书中的铜器图样制作"中国风"瓷器。</p> <p class="ql-block"><b>《人镜阳秋》</b></p><p class="ql-block">清 内府抄本</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置</p><p class="ql-block"> 本书介绍了赞颂忠、孝、节、义的357则教化故事,每则配一图。17世纪初由汪廷讷编撰刊印,插图依照画家汪耕画作,由黄应祖雕刻完成,这部作品广为流传,引起传教士的兴趣,寄回巴物一套。1720年,法国王家图书馆从巴黎外方传教会神学院购得。展品为故官博物院藏清内府抄本。</p> <p class="ql-block"><b>《钦定授时通考》</b></p><p class="ql-block">清 乾隆七年(1742) 武英殿刻本</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此书为乾隆皇帝下令编纂的大型官修综合性农书。法国传教士钱德明意识到此书对法国农业发展颇有用处,于1786年寄给贝尔坦一部。19世纪,法国汉学家儒莲和德理文侯爵通过对《钦定授时通考》的研究,获取了对法国农业发展有益的信息。本书是中法农业技术交流的有力见证。展品为故宫博物院藏乾隆七年武英殿刻本。</p> <p class="ql-block">亨利·莱昂纳尔·贝尔坦肖像</p><p class="ql-block">1768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罗斯林</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贝尔坦在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时期担任国务大臣,长期与在华法国耶稣会士保持书信联络。他坚信通过对中国的了解有于推动法国艺术、科学和制造业的进步。他拥有大量关于中国的书籍和画册,藏品涵盖中国乐器、宝石、服饰、漆器、瓷器等。为保持与中国的良好外交关系,其多次代表国王向乾隆皇帝赠送礼物。</p> <p class="ql-block"><b>乾隆皇帝像瓷版画</b></p><p class="ql-block">约1776年 法国塞弗尔瓷器工场</p><p class="ql-block">夏尔﹣埃鲁瓦·阿瑟兰</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这幅瓷版画由塞弗尔瓷器工场的艺术家根据潘廷章的一幅水彩画绘制。水彩画为贝尔坦所有,由其提供给塞弗尔瓷器工场使用。该画还被用于雕刻《中国杂纂》第一卷的卷首插图。瓷版画由路易十六于1776年以高达480里弗尔的价格购藏,陈设于凡尔赛宫的书房内。三年之后路易十六又购入一块相同的瓷版,送往乾隆宫廷。</p> <p class="ql-block"><b>龙泉窑青釉瓶</b></p><p class="ql-block">元 晚期</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这对瓷瓶为欧蒙公爵旧藏。购入时公爵认为原配青铜底座已过时,换成如今与瓷瓶一同保存下来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底座。在1782年欧蒙资产变卖会上,路易十六以2000里弗尔的价格购入,存至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绣墩改制花园瓷凳</b></p><p class="ql-block">明代</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这件花园凳为欧蒙公爵旧藏,配有奢华的镀金青铜托座,托座具有鲜明的古希腊风格。1782年欧蒙资产变卖会上,路易十六以1699里弗尔零19苏的价格购入,存至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龙泉窑青釉瓶</b></p><p class="ql-block">明早期</p><p class="ql-block">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此瓶是18世纪巴黎最著名东方瓷器爱好者欧蒙公爵的旧藏。1770年左右,他为这件瓷瓶订制了铜镀金底座。在1782年公爵去世后的资产变卖会上,路易十六为即将修建的博物馆(即日后的卢浮宫)购入。</p> <p class="ql-block"><b>扮演狄安娜的蓬巴杜夫人</b></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让﹣马克·纳蒂埃</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画中的蓬巴杜夫人被画作狄安娜的形象,非洲豹皮、弓和箭筒彰显她在路易十五时期的受宠与权势。蓬巴杜夫人是"中国风"的爱好者、推动者和引领者,为"中国风"在法国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她拥有许多来自中国的物品。</p> <p class="ql-block"><b>由塞纳河望向贝勒维堡(复制品)</b></p><p class="ql-block">雅克·里格 蚀刻版画</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这幅描绘贝勒维堡的版画是专门献给蓬巴杜夫人的。她在1749年成为城堡的主人,城堡内收藏有大量来自中国的物品、特别是漆器和瓷器。</p> <p class="ql-block"><b>青釉香水瓶</b></p><p class="ql-block">清 乾隆 景德镇 1736-1795</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瓷瓶的顶部、口沿、底座均装饰了奢华的洛可可风格铜镀金饰件。瓷瓶于1743年购入井安放于路易十五在凡尔赛宫的藏衣室,是现存唯一一件经鉴定属于路易十五的中国瓷器。路易十五去世后,此瓶依照惯例授予国王首席侍臣欧蒙公爵。</p> <p class="ql-block"><b>普罗旺斯伯爵肖像</b></p><p class="ql-block">1770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路易﹣米歇尔·范·洛</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普罗旺斯伯爵路易﹣斯塔尼斯拉﹣格扎维埃,是路易十五之孙,路易十六之弟,1755年出生时即获得爵位。普罗旺斯伯爵十分追捧塞弗尔瓷器工场生产的"中国风"瓷器和中国的艺术品,如装配有精雕镀金青铜托座的中国瓷瓶。</p> <p class="ql-block">青釉瓶</p><p class="ql-block">清 乾隆 景德镇 1736-1795</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瓷瓶为路易十六的弟弟普罗旺斯伯爵旧藏。瓶身有白色鸢尾花浅浮雕图案,置于螺旋状四足青铜底座上,口沿镶叶纹镀金铜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模仿与灵感</b></p><p class="ql-block"> 中国文化深刻影响着法国的艺术风尚。对中国瓷器的仿制是法国"中国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7世纪下半叶,法国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制瓷工艺。18世纪中叶,高岭土矿的发现使法国在塞弗尔瓷器工场成功生产出硬瓷。这些瓷器在制作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受到中国的影响。法国在油画、版画、挂毯、纺织品、漆器、建筑、园林等诸多领域也大量汲取中国元素,其中充满着对中国神秘旖旎的无尽想象。中国成为法国艺术家和知识精英获取创作灵感的源泉。</p> <p class="ql-block"><b>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成套瓷茶具</b></p><p class="ql-block">1774年 法国塞弗尔瓷器工场</p><p class="ql-block">路易﹣弗朗索瓦·雷科</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 </p> <p class="ql-block"> 这套"中国风"茶具由塞弗尔瓷器工场生产,包括托盘、三脚奶壶、茶壶、带盖糖罐、单柄杯和相应的茶碟。每件器具上都有一条规则的金色花边,内绘中国风景人物,人物的面部和彩色衣服均以金边勾画。这套茶具很可能在1774年出售给路易十六,次年以600里弗尔购回,后又转让给路易十五之女。制作工匠雷科在茶具上用金色署了其姓氏。</p> <p class="ql-block"><b>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瓷奶壶</b></p> <p class="ql-block"><b>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单柄瓷杯&瓷碟</b></p> <p class="ql-block"><b>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瓷糖罐</b></p> <p class="ql-block"><b>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瓷托盘</b></p> <p class="ql-block"><b>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单柄瓷杯</b></p> <p class="ql-block"><b>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瓷茶壶</b></p> <p class="ql-block"><b>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成套瓷茶具</b></p><p class="ql-block">1775年 法国塞弗尔瓷器工场</p><p class="ql-block">路易﹣弗朗索瓦·雷科</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这套"中国风"茶具由塞弗尔瓷器工场生产,包括托盘、茶碟、茶壶、单柄杯、奶壶,每件都在白底上彩绘中国风景人物,画工精美。1775年,茶具以600里弗尔的价格出售给路易十五的女儿阿黛拉伊德夫人或维克图瓦夫人,她们同其父一样十分喜爱塞弗尔瓷器,特别是有中国图案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b>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瓷奶壶</b></p> <p class="ql-block"><b>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单柄瓷杯与瓷碟</b></p> <p class="ql-block"><b>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瓷茶壶</b></p> <p class="ql-block"><b>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瓷托盘</b></p> <p class="ql-block"><b>淡紫金点地彩绘描金嵌开光花鸟风景图镀金卷耳狮首瓷瓶</b></p><p class="ql-block">安托万﹣约瑟夫·沙皮伊、热纳维埃夫·塔扬蒂耶、亨利﹣马丁·普雷沃</p><p class="ql-block">法国塞弗尔瓷器工场</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这对瓶子由塞弗尔瓷器工场制作,瓶身两侧有金线围起的留白,内绘花鸟和中国风景。这两件瓷瓶与另两件花园瓶同属一套,1780年路易十六以4800里弗尔的价格购入这四件瓷瓶,放在其凡尔赛宫的大卧室内,体现出国王对中国文化的热衷。</p> <p class="ql-block">淡紫金点地彩绘描金中式花园图瓷瓶</p><p class="ql-block">1780年 安托万﹣约瑟夫·沙皮伊、亨利﹣弗朗索瓦·樊尚</p><p class="ql-block">法国塞弗尔瓷器工场</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这对瓶子由塞弗尔瓷器生产,它们与另外两件瓶子一起由路易十六在1780年的凡尔赛宫王家瓷器工场年度展览上买下,每件价格为1200里弗尔。这两件瓷瓶被放置在凡尔赛宫"路易十四卧房"里。塞弗尔瓷器工场对中式风格的追求在王室庄严的总体风格框架内占据着一席之地。</p> <p class="ql-block">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像</p><p class="ql-block">1777年版画</p><p class="ql-block">让﹣弗朗索瓦·雅尼奈</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版画复刻自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一幅官方肖像。画中王后身着蓝色的宫廷礼服,头上是羽毛、珍珠和钻石制成的精致发饰。玛丽·安托瓦内特热爱东方艺术品,其在凡尔赛宫的"午睡间"和"金色房间"里珍藏有来自中国的珍稀瓷器,放置在按照当时最流行的款式雕琢的镀金青铜托座上。其个人藏书中有杜赫德关于中国的主要著作。</p> <p class="ql-block"><b>浅绿地彩绘描金清朝水师图卷耳瓷瓶</b></p><p class="ql-block">1778年 法国塞弗尔瓷器工场</p><p class="ql-block">路易﹣弗朗索瓦·雷科</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这对独特的浅绿地瓶由塞弗尔瓷器工场制作。瓶身中央留白处边缘为蜿蜒的条状装饰,内绘清朝水师战斗场面。瓷瓶下方的台座及瓶颈处饰有中国花卉和蝴蝶。瓶子可能由路易十六于1778年以每件840里弗尔的价格购入,收藏在马尔利城堡。</p> <p class="ql-block">瓷器生产及贸易图谱(复制品)</p><p class="ql-block">18世纪 绢本设色 中国</p><p class="ql-block">法国国家图书馆藏</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描绘中国瓷器店场景,出自一本关于中国瓷器制造和贸易的图谱。该图谱很可能因其科学价值,由耶稣会传教士从中国寄回法国。贝尔坦也拥有一本钱德明寄给他的同类图谱。</p> <p class="ql-block"><b>天蓝地彩绘描金开光花果图潘趣碗</b></p><p class="ql-block">1753年 法国 万塞讷瓷器工场</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此潘趣酒碗和配套的研钵由路易十五以1000里弗尔高价购入。碗外壁的"天蓝"底色即绿松石蓝色是为制作这套餐具专门调配。当时中国产绿松石釉单色瓷很受法国藏家追捧,很可能是为模仿此类中国瓷器而创造了这种底色。"天蓝"一词在18世纪暗含着对中国的崇敬。潘趣碗是聚会上用来盛装潘趣酒(果汁鸡尾酒)的大碗。</p><p class="ql-block">展品为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旧藏。</p> <p class="ql-block"><b>天青地彩绘描金人形耳带盖瓷瓶</b></p><p class="ql-block">1781年 亨利﹣弗朗索瓦·樊尚</p><p class="ql-block">法国塞弗尔瓷器工场</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这件瓷瓶由塞弗尔瓷器工场制作,是5件套瓷瓶里摆放在中间的一件。瓷瓶底色模仿蓝色天青石,中式阳伞形瓶盖,中国人像瓶耳。阿黛拉伊德夫人于1783年以2400里弗尔的价格购入整套瓷瓶,此瓶价格为480里弗尔,很可能陈设于其在凡尔赛宫的套间。</p> <p class="ql-block">淡紫地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瓷蛋形瓶</p><p class="ql-block">1779年 法国塞弗尔瓷器工场</p><p class="ql-block">让﹣雅克.迪厄</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两件蛋形瓶最初为三件套瓷瓶中的两件,路易十六于1780年以3600里弗尔高价购入此套瓷器,送给妹妹伊丽莎白夫人。瓶身的淡紫色底色非常罕见,出于技术原因,只有塞弗尔瓷器工场的硬坯才能烧制这种颜色。这也解释了路易十六购入时为何如此高价。中式纹饰的蛋形瓶受到多位王室成员的青睐,普罗旺斯伯爵,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都曾购买过。</p> <p class="ql-block"><b>年轻时的孟德斯潘夫人肖像</b></p><p class="ql-block">1663年前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亨利·博布兰、夏尔·博布兰</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画中的孟德斯潘夫人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身着刺绣精美的红裙。1670年,路易十四为她修建了特里亚农瓷宫。这是一座具有宝塔式屋顶和青花瓷墙壁的"中国风"奇妙建筑,内部中央大厅饰有蓝白相间的灰堤,家具也仿照瓷器涂有蓝白相间的油漆和清漆。</p> <p class="ql-block"><b>陶瓷残片(12件)</b></p><p class="ql-block">17世纪 法国、荷兰</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这些陶瓷残片出土于凡尔赛宫花园,主要在特里亚农大理石宫考古发掘时发现。上面的蓝白装饰图案与17世纪进口到欧洲的中国瓷器图案十分相似,表明欧洲瓷器制造商从中国瓷器里汲取了大借灵感。</p> <p class="ql-block"><b>法国王后玛丽·莱什琴斯卡肖像</b></p><p class="ql-block">1748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让﹣马克.纳蒂埃</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玛丽·莱什琴斯卡为路易十五的王后。画中的王后身着红色天鹅绒连衣裙,头裹黑色薄纱头巾,着装朴素。王后十分喜爱中国艺术,在宫廷内外推广和传播"中国风"。其位于凡尔赛宫的私人套房内布置了"中国厅",后改为"中国人厅"。她还为在华耶稣会传教士的活动提供支持。</p> <p class="ql-block"><b>圣方济各·沙勿略乘船抵达中国图</b></p><p class="ql-block">约1753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约瑟夫﹣马里·维恩</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是玛丽·莱什琴斯卡为其在凡尔赛宫的私人房间"中国厅"定制,安装于房间门头饰板上。画面表现了沙勿略乘船抵达中国的场景。沙勿略是最早到东方传教的耶稣会士,1552年乘船抵达广州附近的上川岛。王后很早就关注耶稣会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对沙勿略非常崇敬。此画在绘制过程中按莱什琴斯卡的意见进行过修改。</p> <p class="ql-block">“中国题材”挂毯玻璃底片(复制品)</p><p class="ql-block">民国·玻璃底片</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中国题材"挂毯是根据艺术大师弗朗索瓦·布歇在1742年创作的中国风情画设计,由博韦挂毯工场在1758至1760年间编织。挂毯描绘了想象中的中国宫廷的游乐情景,集合了那个时代及其以前多种关于中国的图像元素。1766年,其中的一套挂毯作为法国王室礼品送给乾隆皇帝,被陈设在圆明园远瀛观内。展品为此套挂毯中四件的玻璃底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谢谢观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