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

君当如竹

<p class="ql-block">乐器二胡,是世界音乐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她质朴、优雅、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音乐爱好者的青睐与推崇。最早出现二胡的时期始于我国唐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原本叫“嵇琴”和“奚琴”。最早记载嵇琴的文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宴荣山人池亭诗》:“竹引携琴入,花邀载酒过”。</p>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二胡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观众的青睐与认可,其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就是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曲调忧愁婉转,节奏明快流畅,令人陶醉其美妙的旋律之中。</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随着《二泉映月》这首动听的旋律,一起走进这个作品的创作者——瞎子阿炳的内心世界,去感受这位民间大师丰富而曲折的艺术人生……</p> <p class="ql-block">一袭旧衣,一副墨镜,身背二胡走街串巷,挥手一拉便是人间沧桑。这是民间音乐家、人称“瞎子阿炳”的华彦钧留给世人的形象。</p><p class="ql-block">阿炳饱受磨难的人生际遇和他达到的艺术成就,形成了强烈反差。阿炳留下的《二泉映月》《听松》等二胡名曲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精华,名扬中华,声震世界。阿炳音乐的成功、阿炳艺术的流传,与他个人成长经历的特殊性、当时客观的社会环境有关,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特点。阿炳文化的研究呈现出立体的、系统化的趋势,推动着当代民乐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即便到了最穷困潦倒的时刻,即使已经是被当时社会看不起的“下九流”,而且已经双目失明的情况下,阿炳依旧竭尽全力保持着他的尊严。每次阿炳出门卖艺都是长衫打扮,衫旧但没有补丁,墨镜遮住了因患梅毒而深陷的眼窝。在众人的回忆中,阿炳借过钱,也在他潦倒时接受过商户提供的晚餐,但阿炳从未乞讨过,他坚守着一个卖艺人的底线,支撑着他维持这个底线的,正是他超乎常人的音乐天赋。</p> <p class="ql-block">1893年8月17日,华彦钧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8岁时华彦钧从无锡乡下回到父亲华清和身边,小名唤做阿炳,大名取叫华彦钧。</p><p class="ql-block">父亲华清和对外说这是从老家领养的小道士,而华彦钧称呼华清和为“师傅”。从小华彦钧就开始学习《三字经》《百家姓》,练毛笔字。华清和精通道教乐器,吹拉弹拨样样精通,却不希望儿子重走这条路,可是从小耳濡目染的阿炳却早已喜欢上了拉琴操鼓,且非常执着,无奈之下华清和转而严格要求华彦钧教习拉琴</p> <p class="ql-block">1910年,华彦钧开始外出参加斋事。1912年,19岁的华彦钧正式参加道教音乐演奏,因长相俊俏,琴术高超,被无锡人称作“小天师”。25岁那年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p><p class="ql-block">有着道士身份和音乐天赋的华彦钧,开始享受快乐而富足的生活,不幸的是,当地浴室老板看中华彦钧手上的田产,引诱他吃上了鸦片。加上宿娼染疾,华彦钧数年间双目先后失明,无法再在雷尊殿作道士,生活因此一落千丈。为了谋生,他以“瞎子阿炳”的名号开始了卖艺生涯。</p><p class="ql-block"> 40岁时的阿炳在烟馆结识了自己生命中的女人董催弟,二人相依为命,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创作并演奏的。</p><p class="ql-block">从此,阿炳开始了在无锡街头拉琴卖艺,说时事新闻的流浪生涯,其间,他十分注重收集其他艺人的演出经验,认真学习乐艺知识,成为当地人最为关注的娱乐话题。</p> <p class="ql-block">1938年,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董催弟一同回到老家避难。不久后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群众角色盲人。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二胡独奏曲《听松》。</p><p class="ql-block">1939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每天由董催弟引他到崇安寺旁的“昇泉楼”吃茶。他一边吃茶,一边侧耳细听周围茶客的闲聊,听到有意思的,他就在心里默默编成顺口押韵的词。吃了午饭,阿炳就来到崇安寺大自鸣钟下摆上场子,先拉二胡再弹琵琶,为的是聚拢人气。人多了,阿炳便开始说唱,打起长短不一三块竹板,唱的是时事逸闻。他去的地方多是戏馆、饭店、米行、码头等“商业街”和“红灯区”。</p><p class="ql-block">精湛的琴艺让他成为了无锡的名人,他广泛汲取民间音乐的曲调,把底层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和民间趣闻作为素材,构思创作了270多首乐曲,然而很遗憾,在阿炳离世前抢录留于世间的仅6首。</p> <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所长杨荫浏教授为了挖掘中华文化精髓,亲赴无锡找到阿炳,用进口携带式钢丝录音机录制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雨》,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和《龙船》。同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二泉映月》,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p> <p class="ql-block">华彦钧的流浪生活使他大量接触到江苏南部的民歌小调、他留下的器乐作品有3首二胡曲、3首琵琶曲。</p><p class="ql-block">二胡曲《听松》,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的烽火年代,华彦钧假托宋代民族英雄岳飞追击来犯者金兀术的历史故事,表现了自己的抗日爱国思想。《听松》气势宏伟,意境深刻,曲式结构短小精悍,艺术构思新颖独特,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二泉映月》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乐曲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深刻地揭示了华彦钧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的沉重呻吟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它标志着华彦钧的艺术思想已进入到对社会现实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在艺术上已具有高度概括能力的成熟时期。</p> <p class="ql-block">1950年12月,阿炳病逝,终年57岁,葬于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p> <p class="ql-block">阿炳病殁后,墓穴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1979年5月,无锡书画家韩可圆于一农户猪圈内寻得其残碑,清洗处理后捐赠无锡市博物馆所收藏。</p><p class="ql-block">1985年,阿炳创作的这首二胡演奏曲《二泉映月》,被美国评之为最受西方世界欢迎的乐曲。</p><p class="ql-block">一位英国的音乐家听后惊叹道:“这无疑是世界名曲,简直是中国的《命运》,创作者是中国的贝多芬!”</p><p class="ql-block">世界著名指挥家小征泽尔听我国二胡演奏家闵惠芬演奏这支曲子时泪流满面,他跪着听完《二泉映月》后感慨:“这样的曲子只应跪着听,我根本就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p><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在不可知的命运之中流浪,人生有太多的艰难曲折,跌入人生低谷,面临至暗至难的时段,阿炳,用他人生经历谱写的《二泉映月》告知我们,再长的黑夜都将会过去,黎明一定会到来……。可惜呀!阿炳好不容易迎来了新中国成立的曙光,国家文化部门对这位饱受旧时代生活磨砺的民间艺人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肯定,对他创作的作品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只是除了6首曲子得以流传下来,其它的都随着他的离去而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之中。</p><p class="ql-block">——致敬!伟大的二胡演奏大师华彦钧先生!</p> <p class="ql-block"> 2024年端午节期间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