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粽香、品味粽情······

Jacky Liang梁生

<p class="ql-block">时光轮回,又见“端午”。</p><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我总是满怀期待、心心念想、盼着过节。“端午节”是我最喜爱的节日之一,我爱吃糯米,尤其是母亲亲手裹制的粽子。人们常说,“三岁定胃口”,这话一点不假。虽然岁月流转,但每逢“端午”,我总能品尝到口感独特、回味各甘的各类糯米粽;每每想起那饱餐的情景,总让我止不住口角流涎、忍俊不禁。</p> <p class="ql-block">我在广东新会度过了愉快的童年岁月,那是一段幸福和甜美的记忆。每年的“端午”,家里总是弥漫着沁人心扉的粽味芳香。“端午节”临近,母亲会早早地准备好裹粽用的糯米、粽叶和各种馅料,过节的氛围骤然间浓厚起来。母亲裹的粽子品类不少,有五香肉、咸蛋黄、豆沙蓉馅、红豆糯米混合粽、还有纯碱粽等,每一款粽子都饱含着馥郁的家乡味道,每一条粽子都注入了母亲浓浓的亲情。</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总爱跟在母亲身后,看她如何将糯米和馅料巧妙地包裹在粽叶里,再用白色棉线捆绑扎紧。她动作流畅、手法娴熟,行云流水间便包完了粽子。我也曾试着学裹粽子,但粽叶和糯米在我手中总是显得顽皮不羁,不是这里漏了,就是那里散了。母亲耐心地告诉我,要用心去感受和体会裹粽的步骤和技巧,手要稳,心要静。</p> <p class="ql-block">长大后,我离开了家乡,读书、工作、成家立业、移居海外。时过境迁,但岁岁端午,我心心念念的依然是那味若甘霖的糯米粽。对粽子的情怀,似乎已经超越了端午节本身。端午裹粽吃粽的传统一如既往,我依旧可以品尝那个熟悉的味道、回味那份口齒留香和松软弹牙的感受。现在,与我同是新会人的太太传承了她父亲的裹粽技艺,但作了更好的改良并融入了自己的创意,包出了更美味、更可口、闻香自醉的粽子。</p><p class="ql-block">每年端午,我们一家人围坐桌旁,品尝着太太辛苦包制和烹煮的粽子。包粽的时候,孩子们也模仿学着她的样子和手法,试着记住那些配料和制作程序。烹煮一些时间后,锅里慢慢溢出一缕缕糯米和粽叶混合而成的芬芳香气,令人馋涎欲滴;煮熟后开锅,把粽子逐件捞出,稍凉一会,拆解线绳,剥开层层粽叶,光滑油嫩、晶瑩如玉的粽子,霎时间便呈现在眼前。此情此景,让我仿偌回到曾经的时光,母亲和太太在厨房里忙碌、在餐桌上备餐的身影,跃然在我的脑海,她们包粽切粽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让我感到温馨和幸福。</p> <p class="ql-block">我家每年包粽的数量百多条,除了留下少数自家食用,其余大都馈赠亲友;朋友们对太太的包粽手艺赞羡有加、口耳相传;朋友之谊,因粽子传情更加深厚更加绵长!</p><p class="ql-block">我心怀感恩,感谢母亲和太太,让我一生都品尝到这一令人神往、回味无穷的美食;感谢她们用自己的方式,笃行传承家乡的裹粽食艺与文化,传递世间亲情与友爱,传播那份值得怀念和追寻的粽香与粽情。</p><p class="ql-block">糯香弥散、如烟远溢的五月初五---跨越2500多年时空的“端午节”,记载和流传着丰富美好的民间习俗和动人传说。作为华人,无论身处何境何地,我们都不应忘却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不要忘记自己的根。万水千山“粽”是情,只要感念这一缕粽香、感怀这一份粽情,都是对中华文化的深情致敬!</p><p class="ql-block">让我们将浓郁的粽情粽香和悠久的裹粽文化,代代传承、世世延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