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什凯克的阿拉套广场——2023西亚两国游(十五)

南开之苏堤春晓

比什凯克(Bishkek)是吉尔吉斯斯坦的首都,1926年改名为“伏龙芝(Frunze)”,以纪念在此出生的前苏联著名将领伏龙芝。苏联解体后的1991年,吉尔吉斯斯坦议会通过决议,将“伏龙芝”更名为比什凯克。 阿拉套广场位于比什凯克市中心,相当于北京的天安门广场。这是在谷歌地图下载的阿拉套广场地区航拍图。图中黄色框线围绕的区域是阿拉套广场,广场内有国家历史博物馆,国旗旗杆,民族英雄玛纳斯塑像等地标性建筑;阿拉套广场西侧的红色框线区域是总统府。 阿拉套广场在前苏联解时期的名称为列宁广场,广场中心位置耸立着一尊列宁塑像。苏联解体后,广场更名为“阿拉套广场”,这名字来源于比什凯克郊外的外伊犁阿拉套山。广场中心位置的列宁塑像被移到历史博物馆北侧的绿地,取而代之的是玛纳斯骑马塑像。 站在国家历史博物馆南门眺望,阿拉套广场中的塑像、旗杆、花坛,周边的建筑,更远处锯齿状山峰,一览无余。 吉尔吉斯的主体民族为柯尔克孜族(在当地称吉尔吉斯族),占总人口的52.4%)。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传说中的民族英雄,在柯尔克孜族世代口头流传的长篇史诗中,叙述了玛纳斯及其子孙率领柯尔克孜人,抗击外来侵略者的传奇经历和英雄业绩。为了纪念这位柯尔克孜族的英雄,比什凯克国际机场被命名为玛纳斯国际机场。矗立在阿拉套广场中央高台上的玛纳斯骑马塑像,身披铠甲,左手持剑,头盔上缨穗飘动,身下的骏马一蹄腾空,似有号令千军万马、藐视群雄的壮志豪情,生动展现了玛纳斯的英雄气概。 玛纳斯塑像的西南是国旗旗杆的位置,鲜红的吉尔吉斯国旗像一团燃烧的火焰,飘荡在蔚蓝色的空中。据导游介绍,现在的国旗图案自1992年开始使用。其中红色为当地传统颜色,散发着40道光芒的太阳象征团结,也象征了古代英雄玛纳斯统一的40个部落。 旗杆下的玻璃房子是国旗卫兵的哨位。 国旗卫兵每小时换一次岗,换岗的仪式感很强。卫兵分列式使用俄式步伐,每走一步抬腿都超过90度角,姿态极为夸张。 这是换岗时的视频。 阿拉套广场西侧是一座草木丰美、绿荫浓密的森林公园,绿地上有许多野餐的游人。 公园中坐落着的造型简洁大气的人民友谊纪念碑(Stele of friendship of peoples)。 纪念碑的周边约3米高处,悬挂着一圈寓意友谊的铜塑人像。 吉尔吉斯独立之后政局一直不太稳定,腐败严重,加之各派政治力量受不同国家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和蛊惑,出现过几次暴力事件。阿拉套广场旁有一座2010年流血冲突的纪念碑。 这座雕塑的含义很明显:白色代表光明和正义,赶走代表腐朽势力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