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1930年古大槐树处,槐枝茂盛,荫蔽群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古代官道穿越古大槐树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1950年古大槐树处风貌犹存</b></p> <p class="ql-block"><b>二代古槐</b></p> <p class="ql-block"><b> 大槐树文化公园的前世今生</b></p><p class="ql-block"><b> 卢葆桐</b></p><p class="ql-block">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如今家乡洪洞大槐树文化火起来了:国家AAAAA旅游景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的传承保护单位、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寻根、祭祖“为主题的民祭圣地。 </p><p class="ql-block"> 景区占地300多亩,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建筑气派大气,装饰独具风格。今年五一,“走遍天涯,洪洞是家”寻根之旅主题活动,吸引了国内外几十万人云集洪洞,实景演出、威风锣鼓、高潮迭起,形成一个又个亮点。互联网线上线下,热闹非凡,成为了无数网红们的打卡地。</p><p class="ql-block"> 仿佛是在一夜之间,从一个破旧衰败、名不见经传,萎缩在洪洞城北铁路边少人问津的小公园,变成了如今的这般壮观景象,这历史性的变化,令我感慨唏嘘!</p><p class="ql-block"> 作为原公园负责人,我亲身经历了和见证了大槐树文化公园的前世今身。</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槐乡大地。</p><p class="ql-block"> 1981年,王德贵同志担任了洪洞县委书记。王书记是个有文化情节的人,他对家乡大槐树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多次游古大槐树,写了不少诗篇。他担任县委书记不久,到江苏无锡参加全国乡镇企业工作会。会上,当他自我介绍自己是来自山西洪洞县时,受到全国参会同仁格外热情地欢迎。会下,不少人主动找到王书记来认“老乡”。开始时,王书记也觉得奇怪,山西洪洞和江苏无锡,一北一南,远隔千山万水,何能攀上老乡?等来人说明自己祖先都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移民来的时,王书记明白了。这些古槐后裔对家乡大槐树情况,问这问那,令王书记十分感动。随后,王书记在山东曹州也遇到了修建古大槐树的清末景大启后代的盛情厚待。</p><p class="ql-block"> 叩门拜访,寒暄叙旧,王书记越来越觉得大槐树是窗子外边吹喇叭——名声在外。</p><p class="ql-block"> 大槐树的影响力在省外无疑是巨大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王书记想了很多很多。回到洪洞,他就把自己所见所闻告诉给县里一班人。大家也深受感染,经过一番酝量,在原址处,把“古大槐树处”扩建为“古槐(大槐树)文化公园”的动议提到了县常委上。常委会上提出三条理由,并提出五项具体实施要求。</p><p class="ql-block"> 古槐(大槐树)文化公园自此诞生。</p><p class="ql-block"> 古槐(大槐树)文化公园1982年动工兴建;1983年竣工落成;1984年增补赵城烈士亭建成。 </p><p class="ql-block"> 那是1983年的秋天,我在县文化馆工作。为了开发大槐树文化公园,县城建局老局长吴启明提议县委组织部下了调令要我去大槐树文化公园工作,并组建大槐树文化公园管理所担任了第一任所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景大启雕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古大槐树处纪念碑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古大槐树处木牌坊</b></p> <p class="ql-block"> 古大槐树处是由清末民初景大启,刘子林,贺柏寿等人筹备集资创建的一处明代迁民遗址纪念地。数百年来人们怀着对故土的怀念追溯自己的祖先,读家谱,不远千里来大槐树处寻根问祖了却心愿。 </p><p class="ql-block"> 古大槐树置于汉代,二代槐树也以叶落归根,惟有三代槐树仍继续茁壮成长,延续着顽强的生命和血缘,它们是明代迁民的见证,风俗信仰,艺术的内涵,景文化的元素,吸引着古槐后裔牵系着千百万人的心,对后代子孙家族谱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弘扬根祖文化1984年春,我走马上任展开了槐树管理所的组建工作。 </p><p class="ql-block"> 古大槐树处的碑亭后是一座北方民建砖窑洞,我首先考虑的如何“祭祖”,于是我设计出了三皇(天皇,地皇,人皇)塑像,在窑洞里同同事杜洪林,张新社等人和泥,造骨架,开始三皇的泥雕塑像。有意思的是几位同事还在三皇的肚内藏了若干硬币,期盼祖先保佑家族兴旺,从此大槐树便开始了“祭祖”活动。 </p><p class="ql-block"> 十一届三中会后,在县委政府和老局长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组建了洪洞县大槐树募捐委员会,代县长周敬飞同志担任了募捐委员会主任。 </p><p class="ql-block"> “问我祖先来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并设计出了大槐树公园远景规划图,向全国各地发出了为扩建古大槐树处的规模和建设开展了募捐倡议,引起了槐乡后裔各界人士的热烈响应。各级政府和驻洪部队都发来了贺电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募捐活动。 </p><p class="ql-block"> 春风传遍祖国各地人们纷纷捐款捐物,万元户高振武从省城赶了回来当场捐助了一万元,当时我们便为他的举动竖了碑,立了传。群众的捐款一律放到公园的建设中,当时我也是募捐委员会的办公室主任,任务艰巨,没日没夜,东奔西跑发倡议拉活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1987年修建的大槐树文化公园根壁</b></p> <p class="ql-block"><b>1988年新建的古槐牌坊</b></p> <p class="ql-block"><b>大槐树文化公园寻根门</b></p> <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个搞文化的画家,首先我想到的是画一幅大槐树迁民图,于是我查阅典籍,寻找明朝迁民的历史背景,现实和残酷应该是一场浩浩荡荡生离死别的迁徙活动,也应该是一幅千里签名的历史画卷°我昼夜构思终于画出了壮观的大槐树迁民图,于是我便在誉延嘉树的木牌坊东侧利用房屋的背墙改建成一座琉璃影壁,精心把我创作的迁民图复制了上去。从此大槐树迁民图便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为公园的一大景观。 </p><p class="ql-block"> 1986年在县政府和募捐委员会的支持下,为公园扩建征集了贾村土地,建设大门一座。我的精心设计得到局里和政府部门的认可,当年建成气势宏伟古朴。大门正面门楣额上“迁民遗址”大门背面门楣额上的“故土芳华”,均由我亲自题写。当时县城刘家大院拆迁,大门外有一砖雕影壁,古老建筑工艺精湛,青砖素瓦,花卉斗拱,建筑之美深得人们喜爱,是我县建筑艺术上不可多得的精品'拆掉岂不可惜。这座影壁象征着洪洞古建深厚的文化内涵,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高尚情操,于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组织了对砖雕艺术精通的工人逐一登记迁建到大槐树公园大门里的正北。气势壮观又增添了槐树公园的艺术氛围。记不得那年的一天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美术家张仃先生来古大槐树处参观游览,在我的陪同下先生参观后非常感动,于是即兴在我准备的宣纸上题下了"寻根"二字,正合吾意。</p><p class="ql-block"> “根”字象征着千百万古槐后裔的心愿,根就是流落在大江南北千千万万的古槐后裔的家,我将根设计在影壁的正中间并用鲜红如血的颜料书写在上面非常引人瞩目,影壁的两侧,我便应用了古大槐树处西边茶室上边的匾额“饮水思源”四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根”“饮水思源”均分别出自名人之手,高尚的文化内涵,既表现了前辈的英明和用心。根和饮水思源的含义人们观后则不言而喻。大槐树是槐乡后裔来洪洞寻根问祖的地方,也是后代不忘祖恩寻根溯源必到之处。这一景观后来中央电视台、山西电视台均在天气预报中展现在屏幕上,在全国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b>望亲亭</b></p> <p class="ql-block"><b>驻洪部队捐资修建的槐荫亭</b></p> <p class="ql-block"><b>碑亭左侧祭祖堂</b></p> <p class="ql-block"> 我是一名艺术工作者,古大槐树处是迁民纪念场地,也是历史上从汉到民国一段长时期的文物遗产的故地,我始终从文化古建的基础上设计着大槐树公园的兴建和发展,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进行着美化和改造。</p><p class="ql-block"> 随着改革开放,我设计了门票,开始了企业管理,卖门票还有导游的参观活动。同玉峰山部队进行了军民合作,互帮互学°部队首长常常带领战士们来公园进行除草植树打扫卫生的活动,我们也常常到部队送温暖开展部队的书画活动,在部队的捐助下,我在公园西侧建了槐荫亭一座,并树碑立传军民共建°公园东有一土丘高耸而立,我又设计了一座望亲亭结合土石木结构的艺术效果建成了望亲亭一座,游人常常登高望远,坐在亭下饮茶,凝视故乡的美景。 </p><p class="ql-block"> 为丰富迁民遗址的文化生活,地区领导在参观之际,也伸出了友谊之手拨款援助投资,便在办公室西侧设计一座古典和现代相结合的砖混结构建筑,起名为"槐荫堂"建成后常常开展我县书画活动(县书画协会就设在公园处)和展览,后来陆续一些名人领导先后题词助兴,董寿平先生提“古槐逢春”,山西美协苏光主席题“荫蔽九州”均在大街旁的古槐牌坊上留了纪念。</p> <p class="ql-block"><b>新建的大槐树文化公园大门</b></p> <p class="ql-block"><b>夕照大槐树文化公园门楼</b></p> <p class="ql-block"><b>木牌坊右侧绘制的迁民壁画图</b></p> <p class="ql-block"><b>迁民图壁画</b></p> <p class="ql-block"><b>大槐树文化公园全景</b></p> <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时间来到1990年,号称土匪恶霸的洪洞城建局长薛某某上任后,以一己私利先后铲除了局内外有志之士,为了巩固自己的独立王国,我也不例外。为安插自己的人马公开宣布限我三天之内离开大槐树自找出路,于是我不得不含泪离告别了我一手设计建成的大槐树管理所,含泪离别了精心六年含辛茹苦创建园林的所在之地。又回到了我的文化部门。 </p><p class="ql-block"> 1997年为了艺术创作,我依然提前退休,走出县城奔赴到全国的文化中心北京,开始了第二次的文化艺术的升华。晚年的辛勤劳动终不负有心人,将一生深入生活,了解民情民俗认真研究,长期磨练,终积累了大量的素材。</p><p class="ql-block"> 在十多年的寒窗苦读中,我创作了数十幅体现家乡风情和民俗的大型题材的工笔画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美术大型画展获得好评和获奖,终于进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圈内,并由中央书画研究院聘为院士之职。</p> <p class="ql-block"><b>1985年洪洞老革命老干部董德贵(右三)老人为大槐树文化公园义捐槐树留念。图片(右二)时任大槐树文化公园所长卢葆桐。</b></p> <p class="ql-block"><b>1983年董德贵老人向大槐树文化公园义捐槐树并亲手栽植的瞬间永恒</b></p> <p class="ql-block"><b>1991年大槐树文化公园首届大槐树寻根祭祖节盛况</b></p> <p class="ql-block"> 虽身居京城,但仍心系家乡。是槐乡文化养育了我,是槐乡许多父老乡亲、老领导哺育了我,支持了我。</p><p class="ql-block"> 他乡游子永世难忘!</p><p class="ql-block"> 2006年应大槐树祭祖园的邀请,回到家乡进行了祭祖堂壁画的创作,为后人留下了千古展现的迁民系列画卷。</p><p class="ql-block"> 现在古老的大槐树枯木逢春,遇上盛世,大槐树寻根祭祖文化日益深入人心,大槐树文化公园欣欣向荣。</p><p class="ql-block"> 抚今追昔,我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我爱大槐树,也愿继续为家乡作出自己的贡献。 </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26日于北京 (作者原大槐树文化公园管理所第一任所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