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的浮光掠影(四)

无敌兔(袁仲清)

<p class="ql-block">位于巴斯的巨石阵是英格兰史前文化的遗址闻名于世。公元前2800年用重达万吨的巨石计的搭建的“三石牌坊”大多建在用土堤和沟渠通常有水源的地方。耗时近千年的时间完成的,一般以为是宗教祭祀活动的场所,到现在对它的用途尚无定论。甚至有人认为是外星人所谓。长期以来人们认定这些巨大的石材来自于320公里之外的普雷塞利山(Preseli Mooutains),至于当年没有大型起重和运载工具,人们是怎么建成的至今还是一个谜。但现代科学研究第四季冰川运动表明这些巨石是依靠自然的力量滚到了这里才方便了人们就近采用。然而巨石阵与仲夏日出、仲冬日落的方向成一条直线并且矫正18年月球焦点周期是不是具有宗教或天文历法的功能呢?</p> <p class="ql-block">温莎小镇上的火车站建于一个集市里边,在这里同样可以坐火车直达英国任何一个城市。每天有十几班次的列车从温莎始发,票价不贵一家三口花上二十镑多一点就可以去伦敦了(各种灵活的票价组合可以适用不同需求的旅客)。这班火车就要出发了到伦敦只需二十分钟。不过这样的火车在中国只能被称为小火车,因为它们的编组才三节车厢。</p> <p class="ql-block">在西方国家历史上中教育和医院是宗教带来的一对双生儿,由教会直接投钱或者是号召有钱人一起办学校搞教育兴办医院救治人间的病痛。所以说全世界所有的名校都有着深厚的宗教背景而这些它们都有自己的医学院(附属医院)。牛津大学神学院,门口的雕塑一定是哪位国王。</p> <p class="ql-block">牛津大学有四大博物馆1、自然史博物馆(1860年)建在一所哥特式建筑中,收藏历史上很多历史标本和档案包括恐龙和蝴蝶;2、皮特河博物馆展示不同文明间的联系和多样性,以及暴力对文明进程的影响。那里有许多中国的文物例如翠簪、折扇、瓷器等;3、阿什莫林博物馆它是全英第二大的博物馆藏品丰富多样涵盖从埃及木乃伊到当代艺术。4、照片上的那座科学史博物馆它的展品主要有欧洲到伊斯兰早期的科学仪器,显微镜、科学模型和无线设备。在牛津人看来历史文物必然包含教学的属性绝非是用来囤积敛财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牛津大学有39个学院有不少后来建立的学院不招本科生。其中包括7个永久性的公寓楼专门为有卓越才能的学者永久使用。只要被在学校工作期间被授予不论之后你去哪里工作生活,只要你想回来这里将永远是你的家。“筑巢引凤”就是这个道理。照片一隅的二位不会正是这样身份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在英国或者美国的大学校园里凡是被栅栏围起来的部分大多为学校的生活区域免受打扰,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是开放的白天允许自由出入。</p> <p class="ql-block">低头走在牛津五百年前的石块路上抬头看去那近千年前大学图书馆的古老建筑,除了街上的行人变化之外一切都成了一幅美丽的油画而自己一不小心成了画中人,恍惚之间有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感受。《红楼梦》里有句话说的好“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p> <p class="ql-block">牛津大学赫特福德(Hereford)学院建于1913年,它跨越了新学院路把赫特福德新老学院两个部分连接在一起。人们戏称之“叹息桥”。</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堂学院是牛津大学的学院之一,1525年红衣大主教沃尔西创建。因为与英国政治渊源的关系它在牛津可以不被称为学院(college)可以直呼“堂屋”(house)。基督教徒学院曾经在200年的历史中产生过16位英国首相它是牛津大学最大的学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通往白金汉宫正门的大道,也是国家举行盛大国事活动主出入口。</p> <p class="ql-block">圣詹姆斯公园,皇家花园今天大门紧闭着而且警卫深严。因为三周以后国王和王后在这里举行草坪派对。伦敦各界精英届时将盛装出席,他们非常享受每年一度觐见国王和王后的日子。这个公园与马路对面的白金汉宫被亨利四世在十六世纪一并买下作为夏洛克王后的礼物(以前这里是一家麻风病医院)。</p> <p class="ql-block">尽管这里早已成为了皇家的活动场所,到了维多利亚女王之后白金汉宫才正式成了国王在伦敦的正式的宫寢和行政中心。白金汉宫与詹姆斯公园之间的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镀金的维多利亚女王的雕塑,这是维多利亚女王死后十周年时各联邦国筹钱铸造的。</p> <p class="ql-block">因为不能入内参观所以大门外人头攒动,据说每天总能见到王室人员的出入。而且经常会有彼此间的互动,可见王室在英国人的眼里还是挺遭人待见的。白金汉宫有一个传统标志:国王在王宫时白金汉宫顶上的旗杆上会升起国王旗当他外出的时候就会换成了国旗。自亨利八世因为继嗣的原因与罗马教廷闹掰英国国教改成新教之后,英国新王登基的加冕仪式改由坎特伯雷大主教主持。一般欧洲皇帝的登基仪式必需由罗马教皇为其加冕否则就不可能得到其它皇室的承认。因此白金汉宫的主人只能自称(Royal 国王或Queen女王)而不能被称作(Emperor皇帝或者Empress女皇)。</p> <p class="ql-block">在伦敦仿佛又闻到了人间烟火,前几天在苏格兰、北爱尔兰、爱尔兰、威尔士一路走来都是蓝天白云,草地牛羊间游走整天看不到人的模样。到了酒店房间也会被告知需要错峰洗澡否则热水供应不上,都柏林我们住在Savoy(五星级)酒店,早餐厅领位的服务生见这么多客人一拥而上倍感压力,涨红的小脸一个劲儿说对不起,你们需要等位。不是,餐厅里边明明有空座!哈哈哈,在那个传统国度里生活节奏就像小溪的水潺潺的细流,你总能看到人们的脸上挂着优雅的微笑但就是慢条斯理做着她该做的事情。是啊,24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六千万人口而且60%以上的人都生活在城市。早上伦敦的马路上开始堵车特别是近威斯敏斯特附近,白金汉宫门前已经站满了人。</p> <p class="ql-block">只有林荫大道是一如既往的宁静,鸭子成群偶尔还能看到几只鹅估计是从詹姆斯公园里溜出来玩的。白金汉宫每年的7月到9月是可以接受入内参观的,那时候国王的一家都外出度假去了。白金汉宫占地18万平方米有各种房间775间,厕所78间它可以保证宫内不论举行多大规模的活动客人都不必排队如厕。但温莎城堡肯定做不到。</p> <p class="ql-block">在去白金汉宫的路上我们看到了特拉法加广场,这里是英国人引以为傲的地方。以纳尔逊将军为统帅的英国海军在大西洋战胜了他的老冤家法国与西班牙海军联合舰队为英法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拿下关键一役,同时也是英国海军从此获得了海洋霸主地位。在全球殖民战争初期西班牙和法国的海军有着绝对的优势,但英国海军配备了蒸汽动力的铁甲兵舰并且在主甲板上的大口径的火炮每分钟内可以发射三发炮弹之后实力大增。纳尔逊将军开始用旗语指挥舰队协同作战,在特拉法加海战中几乎歼灭了敌军精锐而他率领参战的27艘战列舰无一受损。而他本人却战死在了他的驾驶台上。</p> <p class="ql-block">皇家骑兵营是英国的一个传统保留节目。</p> <p class="ql-block">离唐宁街不远的街边有一个二战死亡妇女纪念碑。二战是英国国家永远的痛,不仅是它本土天天挨炸而且在大西洋、地中海、北非给法西斯德国揍得太惨了,在印度洋、南太平洋惨遭日本人的蹂躏以致放弃了抵抗。战后经济一蹶不振分布全球的殖民地国家也分崩离析,日不落帝国的荣光不再从此衰落成为了如今的二流国家。</p> <p class="ql-block">唐宁街是英国内阁会议的办公地,也是内阁大臣们的官邸。今天封路了平常的时候民众可以在这内阁大员的家门口逛逛的。</p> <p class="ql-block">红色的电话亭、巴士和邮筒(英国人喜欢写信)以及黑色的出租车(三红一黑)成为了伦敦街头的标志,来旅游的人都喜欢在红色的电话亭里拍一张照片留念,趁妻开门的机会我看到亭子里设施齐全功能完好而且还很干净。把电话亭涂成红色是为了方便急需的人能够尽快识别。随着手机普及它们的未来前途渺茫,人们正在替它们寻找新的生命,比如迷你咖啡店、书报亭更有意思的是有人把它改装成迷你共享办公室。空调,照明、网线、充电各项功能一应俱全。伦敦街头还继续保留着2500个电话亭,或许它们已经成为了城市的记忆。英国人真是守旧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地铁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标配。伦敦地铁(London underground)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铁,人称“管”(Tube)建于1863年。全长408公里有12条线路计275个站。市中心区域它在地下运行出了市区就跑到地面来了,目前有55%的路轨铺设在地面上。从本世纪开始伦敦地铁成为了伦敦交通局的一部分它负责运营除了地铁,市内公交(包括红色的双层巴士)以及伦敦地上铁系统的运营。</p> <p class="ql-block">那庞大带穹顶的建筑是威斯敏斯特中央大厅,让人有种盛气凛然的感觉。其实它是一座完全开放的会议和聚会的顶级服务场所。小可以到五人会议室(总统会议室)设于二楼的一个极私密处,大到可以容纳4500人会议大厅。可以供更多选择还是几十个满足各种需要的功能厅。穹顶下的三楼是阳光房供茶歇,休闲之用只有这里有不受调节控制的自然光。已经无从考证曾经有过多少次的皇家仪式和正式的国际会议在这里举行过。</p> <p class="ql-block">远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建筑形式与巴黎圣母院相似但它的建筑规模比后者更为宏大,它是欧洲第二大的教堂(第一大的教堂大家都知道)。它没有克隆大教堂高耸入云的尖顶而是采用了诺曼式的双塔门楼,也没有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而是用长拱型“轻质”多坡的屋顶为庞大的大厅遮风挡雨。它原建于公元960年是天主教本笃会的隐修院,经过数轮的改扩建才成为了现在的圣公会教堂。它是英国等级最高的皇室教堂,几乎是所有的皇家正式活动包括但不仅限于加冕、婚礼、葬礼等等。</p> <p class="ql-block">威斯敏斯特(西敏寺)教堂的建筑立面多用柱式承重以更大规模的彩色玻璃窗尽力给纵深的室内增加采光面积。墙上布满了庄重的石材纹饰包括拱型窗框在内所有的形状和颜色统一指向天空,这就是宗教建筑设计的经典元素。</p> <p class="ql-block">西敏寺坐落于泰晤士河的北岸,它与圣玛格丽特教堂一起在1987年被联合国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参观的人群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约二个小时之后我们可以进去了。</p> <p class="ql-block">西敏寺的运营维护费用全部来自门票收入和各方捐赠的善款,没有王室和政府或者是圣公会的拨款。要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已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每年需要一笔不少的钱!</p> <p class="ql-block">进入教堂后我立即被这样的气氛吸引了,更是为每一个墓穴上安放着栩栩如生的雕塑感到震惊。西敏寺真正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建筑。来英国旅游如果没有进入到教堂内部参观的话你最好就别跟人家说你曾经来过英国。</p> <p class="ql-block">烛坛星星点点的烛光照亮了烛坛前点亮蜡烛人的脸庞。</p> <p class="ql-block">看到了这里就能够明白西敏寺外墙的柱式设计和彩色玻璃窗的设计意图:原来在西敏寺安葬的君王还是可以享受“阳光房”的礼遇的。西敏寺有17位英国君王与王后安葬在这里他们的灵柩都被安放在南北二面走廊的窗下。算了不研究了,反正是你们的君王。我还得抓紧时间去找找曾经对人类历史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文学家吧!毕竟一个老百姓死后能够安葬在这里无疑是一种莫大的礼遇了。</p> <p class="ql-block">西敏寺有一个由西往东的大厅很长很长一路走来就像是过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的功能区域,南北二侧的走廊是墓区占去了较大的空间所以这里显得不够宽敞。自下而上层层叠加的三层拱型窗框的彩色玻璃窗尽可能的将阳光引入室内,整个大厅充满了庄严肃穆却有点儿神秘氛围</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英联邦议事厅,每一盏红灯表示一个联邦国的席位。这可是大英帝国最后的脸面。</p> <p class="ql-block">主祭坛前椅子是历代新王登基的时候坐的迄今已经有七百年据说是个古董,原来椅子前还有一块踩脚石被称为“幸运之石”(scone)。是当年爱德华一世占领苏格兰的时候抢来的,后来有人发起了发还的诉求所以在1996年这块宝物才被允许交还苏格兰条件是以后若有新王登基的加冕仪式是该宝物必须借以一用以示英国国王是英格兰、苏格兰、北爱尔兰、威尔士共有的君王。</p> <p class="ql-block">人家一面墙上一般都有十多个墓碑。可在这最醒目的一整面墙就是这一个墓葬。艾萨克.牛顿(1643年~1727年)。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自然科学的巨人。父亲早亡幸亏家有余粮母亲把他留在了身边相依为命。十八岁那年牛顿来到了剑桥三一学院在那里开始接触到了更宽广的科学领域并且结识了许多科学巨匠,在浓厚的学术氛围里牛顿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学术观念。44岁的牛顿发表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二个物体都会因为彼此间的质量而相互吸引,且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并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这是天体间运动的普遍规律也是太阳中心说的理论支持。以实验为基础而被证明的三大运动定律造就了牛顿力学基石,从根本上否定了千百年以来古希腊哲学家唯心学说一统天下的错误判断。牛顿还是微积分的奠基人,使得研究自然现象时能够更加精确与深入成为了可能。为人类自然科学的未来指出了方向。英国王室给予了牛顿非常高的荣誉。可惜老先生在晚期却忙于各种社会应酬演说颁奖授勋等的社会活动脱离了科学研究第一线,脾气也越来越坏。从牛顿到墓穴的安放位置与规格我们已经感觉到了牛顿在当时的社会地位。</p> <p class="ql-block">离牛顿暮不远处就能看到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的墓碑。(1809年~1882年)。曾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坐上了英国海军的军舰参加了为期五年的环球航行,在考察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植物学和动物学标本并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在当时学术界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他用大量生动客观的事实告诉人们:全部的生物不是上帝创建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到困难、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改变的。从而摧毁了教会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那是多么大胆的推断!</p> <p class="ql-block">在牛顿与达尔文的墓之间是霍金(942年~2018年)的墓。霍金出生在牛津,父亲法兰克毕业于牛津是个热带病专家,母亲伊莎贝尔在牛津研究哲学、政治和经济。他们一家因为躲避二战德国的轰炸从伦敦来牛津避难后一直在牛津大学工作。霍金本人同样毕业于牛津并在剑桥拿到了博士学位。21岁被确诊为运动细胞病认为他只有二年的存活期。23岁结婚并育有三个孩子。他留在了剑桥大学从事研究。他能够活下来本身就是一件奇迹。但是他的“黑洞”和宇宙学说对于人类来说更为精彩。他曾经断定:在黑洞中的引力非常强烈以至于爱因斯坦的量子力学理论已经不再适用。他生前从1989年获得英国女王授予的爵士称号起到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授予自由勋章至几乎拿遍了人类所能授予的最高荣誉。死后当然也能得到国家的最高礼遇。把他安葬在牛顿和达尔文的中间。</p> <p class="ql-block">达尔文的墓。社会的昌明需要科学家们提供的智慧和牺牲精神,科学家们也需要社会能给予优厚的资源和稳定的学习环境。科学家的成就为社会发展创造了强大的动力,社会也能给予科学家们应得的尊重和荣耀。</p> <p class="ql-block">西敏寺是英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宗教和政治活动场所,它就像一部被浓缩了的英国历史。它不仅是历代英国君王的加冕之地同时也是许多杰出人物的安息地在众多栩栩如生的精美雕塑群中他们与君王们一起长眠于此,我们也好像在这石头做成的史书中走了出来。非常值得!</p> <p class="ql-block">英国议会大厦(威斯敏斯特宫)是一个集艺术、历史与政治于一体的建筑。顶上没有升起国旗表示今天没有会议,一般每周六或部分工作日在规定开放的区域对外开放,网上预约根据约定的时间分批入内,提供中文导览服务器。</p> <p class="ql-block">在泰晤士河畔矗立的钟塔是由二个部分组成的大本钟和伊丽莎白二世塔建于1859年。作为伦敦市传统地标也是英国国家的象征。所说是英国国家议会的附属建筑但考虑到建筑物的承重不同所以钟楼与国会大厦的结构完全是独立的(绝大多数的教堂与钟楼的结构都是如此)。大本钟是由一个大钟和四个小种组成,大钟有13.5吨重由于当时的铸造技术原因,大钟曾经二度破裂经过加箍处理后钟声仍旧悦耳动听。作为日不落帝国有着非常强大的船队穿梭于全球各大洋之中,由于船只的精准定位对航运成本与航行安全起到了至高无上的决定因素。但当时没有GPS定位导航,海上船舶定位主要依靠六分仪的测量,其测得的角度必需要有精准的时间来计算船舶的具体位置。所以作为格林威治时间的标志大本钟的走时精确是制造大本钟的关键。在160年前大本钟的走时误差已经能够做到24小时内不超过1秒,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就是这样英国人才能逐步走向全球殖民霸主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西敏寺与国会大厦(威斯敏斯特宫)呈丁字型排列,西敏寺门前有一片大草坪面对着大本钟。每年的元旦零时草坪上就会聚集了大批的民众在大本钟下面等候着新年的钟声。随着大本钟悠扬的钟声来临人们欢呼雀跃相互拥吻迎接新年的到来,这是英国的一个传统也是全世界英联邦国家的传统。然而这个传统的原点就是来自于我的脚下。</p> <p class="ql-block">1753年汉斯.斯隆医生去世前把自己收藏的七万多件珍贵文物捐献给社会,英国议会决定开办大英博物馆,1759年正式对外开放。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八百多万件,由于空间有限99%的馆藏文物只能放在了地下仓库。这些建筑原来都是露天的,但由于时代久远如今也都成了文物需要原汁原味的保存下去。所以英国人便在这些老建筑上搭起了玻璃棚。中央的圆形建筑原来是图书馆(英国人喜欢把图书馆造成圆形的说是这样采光好有利于读书,记得牛津大学图书馆也是这样的)现在好像是改成餐厅了。大英博物馆实在是太大了,即使是花上一整天的时间也只能是走马看花,一身疲惫。</p> <p class="ql-block">罗赛塔石碑它是人类通往古埃及文明的金钥匙!制作于公元前196年。1799年法国军官在埃及海港城市罗赛塔发现的,兜兜转转落入英国人的手里。1802年这块石碑就开始在大英博物馆展出了。它是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的登基诏书,但它的书写方式太有历史意义了。碑文是用希腊文、古埃及文和通用文字上下对应书写的,这就给了考古学家们依葫芦画瓢的依据使得失传了一千多年的古埃及文字失而复得。我在开罗参观国家历史博物馆的时候埃及导游站在仿制的罗赛塔石碑下信誓旦旦地说埃及已经通过外交渠道正式请求大英博物馆能够返还罗赛塔石碑,这里就是给真品回归预留的位置,我心里暗忖:你们斗得过英国老狐狸吗?</p> <p class="ql-block">与全世界各大博物馆一样大英博物馆也是以埃及馆作为开胃菜的,拉美西斯二世24岁登基91岁去世在位61年。他把古埃及带上了历史的巅峰,差不多整个中东都纳入了自己的版图。雕塑上的美少年形象是开了“美容健”后的效果,有宠妻狂魔的外号但也姬妾成群据说他的王子公主有一百多个。超强的繁殖能力是阿拉伯人的光荣传统。我在埃及卢克索神庙正门看到过他巨大的石雕像,太重了估计英国人没拿得动。否则说不定也搬来了。</p> <p class="ql-block">这座巨大的石雕建筑来自土耳其西南海岸桑所思山坡上的一座海女神庙,建于公元前380年高有8米多。建筑线条和石块的拼接缝优美明晰。底座有四幅浮雕,庙宇四周有爱奥尼亚式的圆柱环绕,柱子之间有几个女神雕像。海女神庙融合了古希腊与波斯的建筑风格。西方人读了但丁的《神曲》之后对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如痴如醉,从十六七世纪开始他们来到了小亚细亚开始寻找宝藏。令人惊叹的是他们当年竟然把这所古庙整体拆除后运会英国,在大英博物馆的永久展示大厅里按图索冀的拼接起来做到了分毫不差。这在几百年之前要做到这点是真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在大英博物馆看到了举世闻名的埃尔金石的真迹,它是古希腊帕特农神庙正门上方镶嵌的三角眉石(希腊称之为帕特农石雕)。1799年被实际控制希腊的奥特曼帝国苏丹送给英国驻希腊大使埃尔金,埃尔金在1802年把它们切割下来分块的运会了英国。大英博物馆为它们量身定做了专门的展馆用于安置和永久性展览。直到1983年希腊人主张要回帕特农石雕,遭到了英国人的拒绝。</p> <p class="ql-block">帕特农神庙位于雅典的卫城高地始建于公元前4百多年前古希腊人献给雅典娜女神帕特农的一座神庙,是古希腊人心中的圣物。</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月亮神塞勒涅的马头雕像,拉着战车狂奔的马儿精疲力尽的为主人最后的一战。二千五百年前古希腊的雕刻艺术已经到了美轮美奂的地步</p> <p class="ql-block">帕特农神庙的雕塑来自于古希腊最伟大的艺术家菲迪亚斯。大英保存的这组雕塑很有可能已经是菲迪亚斯唯一的存世之作了(又是一件孤品)其艺术价值比卢浮宫镇馆之宝之一断臂维纳斯还要高。</p> <p class="ql-block">神庙四面有圆形柱子顶撑其顶端环绕着92个方形系列石雕,人称为排挡间饰。眼前这就是其中的一个“半人马与拉庇泰人”,人像高达一米半人马正在攻击传说中的希腊民族拉庇泰人。</p> <p class="ql-block">在卢浮宫曾经看到过古希腊雕刻家阿厉山德罗斯的《断臂的维纳斯》,今天在大英博物馆看《美的守护神阿芙洛狄忒》。它们都是公元前的伟大雕塑。从她手持浴巾和身下的澡盆可以看出这是在沐浴中的女神。</p> <p class="ql-block">听导游的故事后顿时觉得这尊雕塑更加生动了:沐浴之中的阿芙洛狄特突然发现有人走了进来,她本能的蹲下右手护住了应该护住的地方,转头望去看到是她的情人厄尼多斯打猎回来。于是她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羞涩的神情。</p> <p class="ql-block">埃及馆圣甲虫。公元前的古埃及人一直认为它力大无穷推动太阳周而复始转动的圣虫,甚至把它们放入法老的金字塔里保护金字塔神圣不可侵犯。这尊圣甲虫原先是安放在尼罗河边的阿腾神庙后来不知怎么出现在了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于是英国古董商人埃尔金把它买下并且带回了英国与1812年卖给了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明成化斗彩葡萄纹高足杯</p> <p class="ql-block">宋代汝窑。全世界现存不足百件,台北故宫馆藏第一,北京故宫馆藏第二,大英为第三。左上那长得三只脚的叫三足奁,仅有二件现存,另一个在我们故宫博物馆呢。</p> <p class="ql-block">汝窑</p> <p class="ql-block">钧窑</p> <p class="ql-block">康熙十二五彩神杯。根据古代花朝节的传说,选取阴历十二个月份的月令花卉绘制而成并题上相应的诗句。每套十二个,一杯一花,一诗一印,做工相当精细。</p> <p class="ql-block">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纹象耳瓶。</p> <p class="ql-block">明青花龙纹抱瓶</p> <p class="ql-block">明永乐青花花鸟抱月瓶。</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御制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p> <p class="ql-block">瓷器橱柜里的展品都是官窑,不少还是存世的孤品!</p> <p class="ql-block">光大维德厅里展出的中国瓷器就有一千七百多件,展品的艺术价值甚至超出了故宫博物馆。虽说件件都价值连城,但在这里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只有一个普通的编号。似乎是在提示:这里展出的是文化艺术不是商品。</p> <p class="ql-block">明代山西寺庙屋顶装饰的龙纹琉璃,四条蛟龙在莲花和牡丹中狂舞。因为皇帝专属的是五爪金龙所以不能算是越制,你看它们是三爪龙。</p> <p class="ql-block">大清乾隆年造的龙纹香炉放在了中国馆门口的正中间,可见大英博物馆是非常认可这件重器当作镇馆之宝。从文物鉴定的原则凡是文物上有文字能够自证身份文物是最有价值器物。再说这香炉全身著有龙纹也符合西方巴洛克文化的审美情趣。但是我国的文物专家可不这么认为,从文物的器型和规制来看这件文物的二个执耳左右不对称且右高左低大小不一,没有中华祭祀器物的稳重端庄之气。应该算是个次品。</p> <p class="ql-block">玉琮,又是一件祭祀仪式上的的重器。</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口年代久远编钟中的一个(公元前500年~400年)。钟身雕刻精美,通体环绕着带状花纹圆形浮雕上有吞食大雁的龙头。顶部盘踞二条龙组成悬挂铜钟的把手。它要能真的奏起乐来一定会给人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享受。</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的巨型器物。</p> <p class="ql-block">出自河北易县的一个山洞里有一整堂十六座造型各异的辽三彩罗汉(传统汉文化中罗汉是16个,后来乾隆又封了二个赐名降龙和伏虎)。据说那个山洞地势陡峭人迹罕至,1912年当地人翻山越岭爬进山洞把它们背下山来卖给了文物贩子。如今只剩下10座都收藏在国外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修复后的宋代的绢画。</p> <p class="ql-block">听导游讲完青铜器转身要离开去瓷器馆的时候,我把眼光留在了前方。博物馆看多了我也学会了察言观色,一般镇馆的重器都放在了尽头的那面大墙边。果然大英博物馆中国馆的重器就在前方。《清凉寺壁画》来自河北的清凉寺,它是山西五台山的别院。当时去五台山烧香的香客都要在这里住一夜第二天一早起再赶路所以也叫“歇脚寺”。后来清凉寺的香火越来越旺故五台山就派了住持和画僧赶来画了这个壁画。由于清凉寺地处偏僻少有于外界交往,因此这幅壁画的画风特别淳朴。不像河北地区其它寺庙壁画那么热闹靓丽甚至把释儒道三家人物同框互拜。眼前这幅壁画就是观音,文殊和普贤三个佛家人物非常纯粹干净在中原文化的范围里很少有的。再说这清凉寺几经战火早已灰飞烟灭了,如今世界上只剩下这幅画了。所以是称得上是“弥足珍贵”的孤品。</p> <p class="ql-block">宋代木雕佛像,我很喜欢这尊佛像的坐姿,上身挺拔单手下撑,另一只手扶着曲膝一条腿自然悬空全身放松一副惬意自在的心情。我曾经在大都会博物馆看到过同类的佛雕,今天再次看见感到非常的亲切。</p> <p class="ql-block">山西金代木雕观音,国字方脸双目下垂,面容和善神色端庄,衣着考究盘腿而坐,尤其是观音的手势特别的优雅。拇指与中指(也有食指或无名指)相捻,其余舒展摊开表示佛在说法之意。这样的木雕佛像以前在寺庙或者是家中供奉的有很多,因为重量较轻在兵荒马乱饿殍遍野的年代携带运输相对比较方便,但途中也最容易被损毁所以木雕佛像存世的可能反而少之又少。如今只有在欧美国家的博物馆藏文物才鲜有见到。</p> <p class="ql-block">明代宣德景泰蓝龙文大罐:珐琅彩。</p> <p class="ql-block">傍晚前我恋恋不舍的走出了大英博物馆,回头再看它一眼终觉有点不舍。小时候父亲告诉我如果要最全面地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办法是去看它的博物馆;如果要最真实地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看看它的菜市场。所以我的旅行打卡地除了湖光山色名胜古迹所在地之外首选博物馆或者是大学。博物馆是文化的沉淀池而且也是人类发展史的聚焦地。在那里可以看到最真实的文化遗产感受它们迭代演绎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古老且有故事的国度,继欧洲文艺复兴浪潮之后英国成为了工业革命的出发地。它不受罗马教廷古板教条的圣经约束也没有教会的贪婪腐败,尝试用议会制度取代国王的绝对权威用法律来规范不同利益阶层的行为,用税收来分配社会财富。大幅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以大航海为契机的“全球贸易”。在维多利亚时代顺利完成国家转型踏上了“日不落帝国”的神坛。但由于二次世界大战过度地透支国家力量掏空了社会财富,战后各殖民地国家揭竿而起要求独立。英国就像一个百年屹立拳坛不倒的拳王再内外交困之下摇摇欲坠的倒下了。然而它是聪明理智的,甩去重重包袱之后它成功的守住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站在英国议会大厦广场驻足良久转身离去时留下一阵感叹。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间纷纷事已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