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杨素秋女士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消息,是儿子告诉我的。杨素秋是怎样的一位女士呢?她的新闻发布会又为何能请得动如刘苏里这样著名的人物和央视《新闻周刊》的关注呢?</p><p class="ql-block"> 事物总有其缘由的。35年来,杨素秋一直生活在学校:出生在教师楼,长大在教师家属院,读完文学博士又进入高校为学生教课。很长时间里,她的生活没有太多复杂的东西,做科研、备课,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p><p class="ql-block"> 但在36岁这年,她决定去政府挂职,当一年临时的西安市碑林区文旅局副局长。那时她对政府工作的认知几乎全部来自影视剧和文学,面对办公室主任递过来请她批示的文件一脸茫然:阅、阅处、阅示,这些差别细微的文字表象背后,到底有什么实质不同?</p><p class="ql-block"> 她原本想象的岗位职责,都被局长微笑着告知:这不归我们管。但入职第一周,她也接到一个实打实的任务,建设一座区级公共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从选址、招商、装修到选书,建造图书馆的各个环节挑战百出。杨素秋发现当她的手上有了那么一丁点权力,她就迅速地被各种商人包围,书商们发来的书目里也藏着「馆配书」生意的潜规则。甚至,她还因为精心选书,触及了他人的利益,受到威胁。当碑林区图书馆建成,她又因一篇介绍、宣传图书馆的文章「闯了祸」,不得不专程向上级领导道歉。</p><p class="ql-block"> 这一切跌宕起伏都被她记录下来,写进了一本书:《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从她的书里我们能读到一个爱书人守卫书目的故事,也能读到许多爱书人怎样用书构建一个立体多维的精神宇宙,还有一个书生挂职区政府的365天。</p><p class="ql-block"> 于是就有了杨素秋的《我,建了一座没有烂书的公共图书馆》,就是后来定名的《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一书出版后,专家、学者好评如潮。走进全民阅读的温情家园——读《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值得一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走进全民阅读的温情家园</b></p><p class="ql-block"><b> ——读《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b></p><p class="ql-block"> 全民阅读时代如何助力一场场高质量的阅读活动走深走实,事关全民族的文化振兴和素质提升,而在文化兴国、教育强国的征程中,必须大力推广和普及公共图书馆的教化引领作用。对此,陕西科技大学文学教师杨素秋在她的《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上海译文岀版社)一书中,通过自己筹建公共图书馆的亲身经历,阐释了图书馆在传播知识,倡导全民阅读方面所发挥的独特功能。</p><p class="ql-block"> 2020年9月,杨素秋被派往西安市碑林区挂职一年,担任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主持碑林区的图书馆建设。她原本以为开办一座图书馆不是什么难事,可在筹备图书馆的半年时间里,从选址招标、设计装修到书籍的采购与编目,她遇到了阻力,关关难过关关过。最终,这座没有“烂书”的图书馆建成了,甚至一度成为网红图书馆。2021年4月22日,碑林区图书馆正式开馆。杨素秋情牵图书馆的故事不胫而走,央视的《新闻周刊》栏目曾对她有过专题报道,她也因此被誉为“公共选书人”。</p><p class="ql-block"> 书中,杨素秋倾情回顾了从筹馆到建成地下书室,再到发动社会力量共同维护好图书馆建设的不凡经历。虽然,限于场地的原因,本该高大上的图书馆却只能选在一处无法采光的商场地下室,委身为一座临时性的狭小场馆。但它弘扬读书精神、播撒知识种子、用书香净化人们心灵的功用,却丝毫未曾改变。诚然,作为挂职干部,杨素秋负责实体图书馆的建设任务已经完成,但作为文学副教授,在怎么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图书馆的软文化实力上,她自觉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为此,杨素秋急书馆之所急,想书馆之所想,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所长,为临时图书馆亲选了一大批图书。然而,由于缺乏前期的市场调研,曲高和寡,投放馆内竟受到了意想不到的冷遇。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她吃一堑长一智,第二次选书时,主动走访了50位以上的各界人士,涵盖老中青三代,并结合社会的焦点话题和当下的阅读热点,精挑细选了一批新的书目。由于契合大众的阅读需求,在满足他们阅读共性的同时,还紧紧围绕受众者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要求去选书,一时之间,小小的图书馆竟变得人气爆棚,在口耳相传中,俨然成了许多市民争相前往的读书打卡之地。</p><p class="ql-block"> 一座好的图书馆,总是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社会资源,在培根铸魂教化人们心灵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此作为考量,碑林区地下图书馆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它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图书馆的缩影,虽然场地小,经费又少,但它能从众多的名馆大馆中脱颖而出,受到各界的普遍关注,大概因为它能紧跟时代潮流,乐于倾听广大读者诉求,以贴心的服务,不断助益于人民群众的读书活动。当然,在此过程中,好的“公共选书人”的价值引领也功不可没。杨素秋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书中她坦言,一开始有些市民竟还不知道进图书馆可免费阅读。闻讯后,杨素秋当即变被动宣传为主动宣传,很快引来了一大批喜书爱书的阅读者。为了留住更多的“悦”读者,杨素秋将地下临时图书馆奋力打造成体现城市温度的温馨家园。为了让一些残障人士也能嗅闻到脉脉书香,在杨素秋的主导下,馆内特意建有视碍阅读室,配备有一键式智能阅读器、助视器和一体机,大大方便了这些特殊人群的读书实践。此外,针对地下临时图书馆紧邻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地利优势,杨素秋亦因势利导,特意购置了一些碑刻书法方面的书籍,并设立碑帖专区,让广大书法爱好者受益匪浅。相应的,书馆还设有外文童书区、漫画专区,购置了一定的盲文书,力求让不同人群走进地下临时图书馆,都能如沐春风,在翰墨飘香中找到宾至如归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作为“公共选书人”,杨素秋在书中还提出了新的读书理念。她极力倡导大家一起来读诗,她说,图书馆就是常年缀满了诗情的书所,读一首首隽永的小诗,是放飞自我,是小小的惬意和浪漫,能愉悦身心,让我们在喧嚣中找到心灵的皈依。</p><p class="ql-block"> 图书馆无论其大小,俱是一个致力于知识和信息的社会性传播的公益机构,也是参与和实施全民阅读的重要力量之一。本书从突出图书馆的人文关怀,以及增强“公共选书人”的主观能动性层面,做出了很好的回应。愿这类温情满满的图书馆能多些再多些,以鲜明的导向性推动全民阅读活动走向全国,走进每一个读书者的心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