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蒙古行①:呼和浩特

来自南都的闲云野鹤

呼和浩特玉泉区(飞机上航拍) <h1><br></h1><p class="ql-block"><b> 初夏,万类竞绿,生机盎然,应内蒙朋友王哥、王嫂之邀,和广东朋友孔姐、李哥两口一起到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包头兜走了一圈,四五天的行程,虽短,但内蒙朋友迎面扑来的那种热情、真诚、美好以及来自辽阔空旷的大草原对我们内心深处的碰撞与震撼,却让我久久难以忘怀此次内蒙之旅。</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呼和浩特的印象</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b style="color:inherit;">呼和浩特,是内蒙的省会城市,我平生第一次来。没来之前,对这座城市是陌生的,对它的了解,甚至不如包头、鄂尔多斯。</b></p><p class="ql-block"><b> 下了飞机,内蒙朋友王哥、王嫂开车把我和家人接到呼市离他家不远的汉庭宾馆。</b></p><p class="ql-block"><b> 年龄稍长于我们的王哥、王嫂都是土生土长的呼市人,一路上他们像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呼市的历史和现状。</b></p><p class="ql-block"><b> 呼和浩特,蒙语是“青色的城”。旧称归绥,民国时期是绥远省的省会。这个绥字,有是安抚的意思。绥远,就是安抚边远。解放后,就撤销了这一名称,改为内蒙古了。</b></p><p class="ql-block"><b> 查查呼和浩特的历史,呼和浩特并不是一个新兴的城市,而是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都有文字记载,真正形成城市轮廓雏形是1851年,蒙古土默特旗领主阿勒坦汗以及他的妻子“三娘子”信奉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决定在这里儿建造归化城,城内外有七大召(寺院)、八小召、72个绵绵召。因此,呼和浩特过去别称“三娘子城”。</b></p><p class="ql-block"><b> 到这里,我了解到呼和浩特在历史上是胡服骑射的发祥地,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也是山西汉族人走西口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到这里,我又了解到在解放战争时期,傅作义在其嫡系部队绥远军为坚强后盾,最终实现北平的和平解放,以及后来在他的努力下,老部下、国民党军的董其武将军在绥远率部起义。</b></p><p class="ql-block"><b> </b></p> 呼和浩特赛罕区(飞机上航拍) 呼和浩特赛罕区(飞机上航拍) 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飞机上航拍) 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飞机上航拍) 呼和浩特清水河县(飞机上航拍) <p class="ql-block">  <b>  出了白塔机场,进入市区,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呼市不像个省会城市,没有太多的高架桥,也没有拥挤不堪的摩天高楼。整个城市给人以空旷、开阔的感觉,没有压抑感,没有紧迫感,楼与楼之间,楼群与楼群之间,都保持着足够的空间距离,而且植被茂密,置身其中,如同环抱山林绿地之中。据2023年官方统计,呼市的森林覆盖率是23.01%,这个比率远高于北方很多城市,甚至比山西、山东、河南的城市还要高。</b></p><p class="ql-block"><b> 作为西北部的内陆城市,内蒙的气候不太好,干燥、多风、少雨,夏季炎热、冬季严寒,其实是不太适宜人类居住的。为了改善特殊的生态环境,多植树,多建生态公园,是政府必然的选择。来到呼市,我才发现这儿湿地公园特别多,敕勒川公园、成吉思汗公园、青城公园等五、六个大型公园,其中成吉思汗公园占地高达350公顷。文化、生态公园,成为呼市最有特色的景观之一。</b></p><p class="ql-block"><b> 在呼市,我还发现,林林总总的高楼建筑、以及郊区的低矮民房中,有一种(朱)(棕)紫红色的建筑,特别醒目,每经过一个路段,总是这样的建筑。后来,打听一下,说将军衙府就这是个色调!大召寺也以这样的颜色为主调,不知道这个中的原因与古老的文化有关。</b></p><p class="ql-block"><b> 在这座城市,我还发现,这里的楼房,没有花里胡哨的造型,也没有金壁辉煌的高大上,大多楼的楼房都是中规中矩,方方正正,干干净净,没有拖泥带水的味道,就像人们说内蒙人的性格特征那样,朴实、正直、豪爽、简单。</b></p><p class="ql-block"><b> 呼市的美食,牛羊肉,无论是手扒肉、烤羊腿,还是涮锅,自然都非常好吃。王哥说,在呼市,还有一个最正宗的特色佳肴就是烧麦。他领我们在一个叫羊家匠饭馆,一吃果然不同凡响,皮簿、肉鲜、葱香。据说,烧麦来源于包子,和包子最大的区别就是上不封口,呈石榴状。烧麦,是呼市最经典的小吃之一,民间有俗语:“无烧卖(麦),不青城,一笼烧卖(麦),一座城。”足见呼市人对烧卖小吃的喜爱。</b></p> 呼和浩特大黑河金盛大桥夜景 王哥、王嫂家窗外的红色建筑格处醒目 羊家匠烧麦 羊家匠烧麦 <p class="ql-block"> <b>大召寺——城市里的寺院</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呼市最有名的景点就是大召寺。这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寺院。对于对于藏传佛教,知之甚少,也没有去过。</b></p><p class="ql-block"><b> 这次专门去了趟大召寺。对于藏传佛教,才有所了解。藏传佛教主要分布在西藏和青海、甘肃、内蒙西北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而汉传佛教则主要分布在中原以及周边广大地区。从建筑风格上,汉传佛教则主要是黄色为主,而汉传佛教,则是红色、白色为主。从讲经方式和门槛上,汉传佛教经文讲解通俗易懂,传播广泛;而藏传佛教经文深奥难懂,受众面较小。最显著的特点是藏传佛教中领袖派别格鲁派(创始人是宗喀巴)实行的活佛转世传承制度。</b></p><p class="ql-block"><b> 这种活佛制度的最初形成,就是与呼和浩特城的始建者——右翼土特默部领主阿勒坦汗(俺答汗)有关。据记载,1578年,俺答汗乌兰浩特市皈依格鲁派佛教后,在与西藏色拉寺法台索南嘉措会晤后,赠与索南嘉措为“圣识一切瓦切尔达喇达赖喇嘛”尊号;1636年,五世达赖罗桑嘉措,邀请漠西蒙古盟主固始汗进藏护教,攻灭了一直打压格鲁派的藏巴汗政权,建立和硕特汗国,固始汗便赠与护教有功的罗桑却吉坚赞为“班禅博克多”的尊号。后这两个尊号都得到明、清两朝皇帝的敕封。达赖和班禅是互为师徒关系,年长者为师,年幼者为徒,不分上下级关系。</b></p><p class="ql-block"><b> 原来,达赖与班禅的称号,最初都是由蒙古的大汗赠与的,活佛转世制度都与蒙古有关。</b></p><p class="ql-block"><b> </b></p> 大召寺门前广场的俺答汗雕像 大召寺释迦八塔 大召寺广场上的和平鸽 <p class="ql-block">  <b>  来到大召寺,发现它位于呼和浩特市中心的繁华地带——玉泉区。除大召寺外,附近还有席力图召、五塔寺,也都在市区的中心地带。在我的印象里,寺院一般都会建在远离繁华喧嚣的城市之外的深山老林,或半山腰、或山顶之上,而在呼市的一座城市里,能有几座佛教寺院,也真让我开了眼界。朋友说,之前,这些寺院也是在郊区的,只是呼市城市规模扩大,慢慢地就被包围在市中心了。</b></p><p class="ql-block"><b> 这个解释倒也说得通!不过这也好,现在全国各地的文旅产业蓬勃发展,象这些寺院、道观、庙宇都是历史文化遗产,都成了不可多得的宝贵旅游文化资源。</b></p><p class="ql-block"><b> 在我看来,呼市政府就是以大召寺为核心,打造旅游文化商业街,成为呼市城区最繁华、最知名的旅游景区。而这种以宗教场所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在全国也是屡见不鲜。如上海的城隍庙,是上海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苏州的庙前街,也是如此。当然,在繁华的地段,考验着寺院的僧人们的内心定力,不受影响,潜心修法,正应了“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的古训。</b></p><p class="ql-block"><b> </b></p> 无论在哪儿,马永远是蒙古民族人中的图腾 大召寺内蹭拍美女模特 <p class="ql-block">在呼市大街,能看到身着少數民族服飾的人,非常不易!</p> 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 <p class="ql-block"> <b>昭君墓——没有门票的著名景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昭君墓,则是呼市的又一著名景点。来呼市,昭君墓是外地游客必看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王昭君,是中国的四大美人之一。昭君出塞的故事也是流传百世,家喻户晓。</b></p><p class="ql-block"><b> 我也带着两个问题来拜访昭君墓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历史上的和亲事件,每个朝代都有,有的朝代甚至多达上百次,唐朝文成公主远嫁西藏的松赞干布也很有名等,还有比昭君更早的汉武帝时期的解忧公主出嫁乌孙国,为什么独有王昭君出塞,最为有名,最为天下人所喜爱?</b></p><p class="ql-block"><b> 在昭君墓的和亲文化馆,我找到了答案:一是别人“和亲”是被动的,而昭君和亲是主动“请缨”的;二是别人“和亲”是皇亲国戚,是带着皇威下嫁的,而昭君则是一个平民女子;三是昭君和亲,确保了中原边境半个世纪的和平稳定,为匈汉一家亲做了奇天大功。之后很多的和亲,却没有起到这种长治久安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b> 之后,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昭君出塞的故事源远流长,故事里所散发出王昭君那种勇敢、智慧、知性、大爱的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它代表着中国人的那种为民族大义而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b></p><p class="ql-block"><b> ”</b></p> 别具一格的昭君墓博物馆大门 昭君墓神道 和亲铜像 <p class="ql-block">  <b>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在众多的昭君墓当中,唯有呼市的昭君墓最为天下知?</b></p><p class="ql-block"><b> 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目前国内有一定认可度的昭君墓有十一座,分布在内蒙、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呼市的昭君墓只是其中的一个。昭君真正埋在哪里,至今仍是一个谜,目前仍找不到任何的史料记载,呼市的昭君墓据说也只是一个衣冠冢。那么 在诸多的昭君墓中,就现有的文史资料和出土的碑刻、文物记载,只有呼市昭君墓的历史记载最早、关注度最多、认同度最高。</b></p><p class="ql-block"><b> 而且昭君墓之所以称为“青冢”,指的就是绿色草原上的大坟。呼市的昭君墓,恰恰最符合这一特征的。当然,这也只是一个学术性的研究罢了。</b></p><p class="ql-block"><b> 我们撇开历史的诸多争议,单就说昭君墓的规模、设计以及配套的展馆内容,我觉得,呼市的昭君墓做得非常好。</b></p><p class="ql-block"><b>墓区大门的独特造型,艺术再现着青冢的一种内涵形态,大门两侧,就是匈奴博物馆;然后墓区内,庄严肃穆的神道两旁,分列着各个展馆:和亲文化馆、昭君出塞5D电影、单于大帐、昭君故里、以及书画展等。</b></p><p class="ql-block"><b> 来到墓前,被告知,为保护昭君墓文物价值,现已禁止游人再登墓顶,墓顶上那些历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留下的诗词碑刻是看不到的。</b></p><p class="ql-block"><b>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景区是免费的,只要刷一个身份证,就可以进入参观的。整个景区干净整治、保洁、保安、安检,电子出入栏杆配备齐全,而且这里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是统一着装上岗,显得非常规范和严谨。我说,这么有知名度、有档次、有文化价值的景区,竟然不收门票?这让我着实感到意外和心灵触动。</b></p><p class="ql-block"><b> 也许,这正是呼市人的一种胸襟、一种大度,一种格局。这种做法,特别符合内蒙人那种奔放、豪爽、大气的性格特点。因为,王昭君已不单是一个人物,而是一张天花板式的历史名片,昭君文化的背后弘扬的是各民族和睦共处、浓郁的爱国主义精神。历史学家剪伯赞说的好:“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b></p> 昭君离别汉皇室蜡像 昭君传授汉族手工织布技术蜡像 汉陶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