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徐州黄楼</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屹立狂流镇,危时砥柱撑。</p><p class="ql-block">被灾寒庶泪,遗爱大苏情。</p><p class="ql-block">万仞楼犹伟,千秋浪已宁。</p><p class="ql-block">夜深明月举,还作引航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苏轼在徐州任官时与民同抗洪,并为镇黄河水而建此楼于河畔。</p> <p class="ql-block">黄楼现位于徐州故黄河公园内,为北宋苏轼所建,是徐州五大名楼(即彭祖楼、霸王楼、燕子楼、奎楼、黄楼)之一。除“奎楼”为星野标志之外,四座“名楼”皆为“名人纪念建筑”。作为“名人纪念建筑”的“黄楼”,又与其他各楼有所不同——它是唯——座由纪念对象本人、即徐州知州苏轼设计建造而成的。它地处徐州主城区南北文化轴最北部,面前是六百年的故黄河,背后是五千年的古彭城。</p> <p class="ql-block">“黄楼”是“黄楼公园”的主体建筑,与“镇河铁牛”和“五省通衢坊”毗邻而立,构成了黄河南路、庆云桥东的一大景观亮点。</p><p class="ql-block">宋元丰元年(1078),黄楼建成,至今九百四十年整。其间,“黄楼”高耸于徐州东北隅城墙之上。历经水患兵燹、风吹雨打,而屡毁屡建。今之黄楼,为1988年重建。</p><p class="ql-block">檐下匾额“黄楼”二字为苏轼所书,正门联语: “湖山共唱黄楼赋,天地同怀苏子功”及“江山信美黄楼千载雄三楚,人物风流赤县万民忆二苏”则表达了徐州人民对苏轼的怀念。</p><p class="ql-block">一任知州,造福万民,千年怀想,绵绵长长——这是人民的意愿、历史的良知。</p> <p class="ql-block">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苏轼由密州调任徐州知州,他四月到任,七月就碰上黄河大堤决口,淹没四十五个州县,“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p><p class="ql-block">面对汹涌而至的滔滔洪水,一时间全城百姓惶恐万状,纷纷出逃。就在这危急关头,苏轼挺身而出,大呼:“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p><p class="ql-block">苏轼指挥民众筑堤护城,亲赴军营,动员禁军参加抗洪,他亲自上阵,布衣草履,和军民一起筑堤抢险,留下了“庐于城上,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历时四十五个昼夜终于击退洪水,徐州保住,百姓平安。苏轼因此获得朝廷的嘉奖。为防水患,苏轼一面整堤护岸,一面加固城墙,并在东门城上建楼纪念,因为土能克水,所以涂上黄土,用以“镇水”,取名黄楼。这一年重阳节,苏轼邀请三十多位名士举行黄楼落成典礼,苏辙、秦观、陈师道等人都作赋吟诗表示庆贺,那是一场文学的饕餮盛宴,苏轼将这些佳作命名为《黄楼集》。</p><p class="ql-block">一座楼,铭记下千秋佳话。黄楼从此声名鹊起,名扬天下。此后,不少文人学者向往徐州,徐州成为当时文坛的中心,也确定了苏轼文坛领袖地位,在当时和以后的数百年间都产生了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林语堂称苏轼知徐时期为“黄楼时期”,彰显他的民本功业。苏轼是我国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御试制科策》中说:“天下者,非君有也,天下使君主之耳。”意思是天下是人民的,而不是君主的,同马克思“公仆论”,但早了800年。知徐两年,苏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是彻底的民本主义者,黄楼就是他在徐州、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民本地标。</p> <p class="ql-block">苏轼所建黄楼历经沧桑,没能保存到今天,到上世纪30年代,黄楼已没有实体。今天的黄楼重建于1988年,琉璃覆顶,歇山抱厦,飞檐凌空,屋檐下“黄楼”二字为苏轼亲手所书,楼中放置着苏辙作、苏轼书的黄楼赋碑,正门书写着两副对联-“湖山共唱黄楼赋,天地同怀苏子功”和“江山信美黄楼千载雄三楚,人物风流赤县万民忆二苏”,表达了数代彭城人对苏子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大浪淘沙,2600多年来400余起战争大多灰飞烟灭,一座治水的丰碑却赫然矗立。黄楼,是苏轼“勤政爱民、遗爱于民”的政绩象征,也是徐州人民不屈精神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北宋疆域暨苏轼行迹图</p><p class="ql-block">生于眉山一仕宦汴京一凤翔判官一杭州通判—密州知州一徐州知州—湖州知州一黄州团练副使一登州知州一杭州知州—颍州知州一扬州知州一定州知州—惠州安置一儋州安置一常州逝世</p> <p class="ql-block">黄楼边的故黄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