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响走进福州一代名臣——梁章钜

12345

人物介绍 <p class="ql-block">梁章钜</p><p class="ql-block">(1775~1849 清·福州人)</p><p class="ql-block">梁章钜,字闳中,又字茝林,号茝邻,晚号退庵,祖籍福建长乐县,出生于福建福州。曾任广西巡抚、江苏巡抚等职。他积极配合林则徐严禁鸦片,是坚定的抗英禁烟派人物,也是第一个向朝廷提出以“收香港为首务”的督抚。</p><p class="ql-block">他是清代颇有建树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和文学家,其著述繁富,在清代罕有其匹,刊者达70余种。主要有《浪迹丛谈》《论语旁证》《孟子旁证》《三国志旁证》《藤花吟馆诗钞》《三思堂丛书》《归田琐记》《退庵随笔》《枢垣记略》《楹联丛话》等。</p><p class="ql-block">在福建文学史上,梁章钜的许多著述填补了不同领域的空白,尤其在楹联创作、研究方面的贡献颇丰,乃楹联学的开山之祖。其《楹联丛话》收入联话600余则,并编撰有《楹联续话》《楹联三话》。他的儿子梁恭辰还继承父业,编撰了《楹联四话》和《巧对续录》。《楹联丛话全编》是梁章钜父子所作全部联话的合集。</p><p class="ql-block"><br></p> 抗英巡抚 <p class="ql-block">梁章钜和林则徐都是清代禁烟派的代表,在中华民族面临列强侵凌的紧要关头,梁章钜挺身而出,坚决支持林则徐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是第一位向朝廷提出以“收香港为首务”的督抚,一度被称为“抗英巡抚”。</p><p class="ql-block">19世纪30年代,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愈演愈烈,严重危害朝廷财政收入和民众身心健康。</p><p class="ql-block">梁章钜严厉抨击清廷主和派的卖国行径,全力支持林则徐抗英,主张“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推行自上而下的禁烟政策。他认为“以中国易尽之藏,填海外无穷之壑,日增月益,贻害将不可言”。</p><p class="ql-block">在广西巡抚任上,他积极配合林则徐查禁鸦片。当时,梧州、浔州是鸦片进入广西的主要集散地,梁章钜下令两地官吏严加盘查,捉拿烟贩。浔州地方官执行认真,获犯颇多;梧州知府刘锡方却办事不力,敷衍应付,梁章钜对其极为不满,请旨摘去刘锡方顶戴,令其戴罪立功。同时,他发布禁令,责令立即铲除广西与云南、贵州交界处所种鸦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2月,英军攻陷广东虎门,逼近广州。梁章钜亲自带兵至梧州府防堵英军,并派兵运送大炮到广州,协助抗英。</p><p class="ql-block">同年7月,梁章钜任江苏巡抚。适逢沿海告急,英军于8月17日攻陷浙江定海,梁章钜立即带兵到上海防堵。当时,两江总督裕谦严禁商船进出港口,以防英军乘机混入。上海商民对此强烈不满,当地官府束手无策。</p><p class="ql-block">梁章钜亲往吴淞关海口察看实情,认为禁止商船出入有碍南北水路交通,影响贸易;而入沪各商船均有行户专管,外国人难有机会混入。为此,他下令开禁,同时命令各关卡对来往船只严加盘查。此举安定了人心,商民欢声雷动。接着,他又协同江南提督陈化成部署抗英防务,加紧训练水陆两军,加强吴淞口至宝山县的防务,英国人因而未敢轻窥。</p><p class="ql-block">鸦片战争期间,梁章钜目睹我国东南海疆沦陷,积极建言献策,提出整顿水师、训练炮兵、兵民合一等主张。即使是在告病返乡途中,他仍然心系国家安宁,主动为地方抗击英军出谋划策,不愧为一代名臣。</p><p class="ql-block"><br></p> 为民情怀 <p class="ql-block">梁章钜为官近40年,其中外放20余年,从知府做到督抚,从未有过丝毫失误;与同僚、下属及友人之共事相处,亦几未有过矛盾。1848年初冬,梁章钜三子恭辰在温州郡守任上因小过失而被浙江知府奏请暂时摘取顶戴。梁章钜不仅不以为忤,反而甚觉安慰,认为自己几十年仕宦生涯顺风顺水,无一失误,一直觉得太过顺利反而心有不安,而此次儿辈以一小小的处罚来抵消自己几十年的顺利,所以反觉心安理得。</p><p class="ql-block">1831年江淮患大水灾,粱章钜率领属下捐廉募款救助难民,一面派船护送,一面开厂留养。自七月至十月止,陆续资助送返原籍难民达60余万人,民间百姓赞声不绝。同年十月至次年三月,在苏州城外设37座厂,留养难民4万余人。梁章钜眷属率先捐棉衣、棉裤各 5000 件,无一人饿死或病死,深得政声。郡丞何士祁曾作《目送归鸿图》以颂扬梁章钜此役之功。同年,修复练湖闸坝,并筹款兴修孟渎、得胜、澡港三河水利。</p><p class="ql-block">1832年,梁章钜卸任归闽,八月回到福州。是年秋,福州秋禾为风雨所伤,米价骤贵,民心惶惶,梁章钜致书闽浙总督程祖洛,力恳奏请借拨江南漕米10万石。程祖洛总督奏告朝廷后获准,终于在次年青黄不接之季,由海船运到福州,解救了福州的春荒。</p><p class="ql-block">1835年春季,福州农作物青黄不接,有不良商人乘机囤积粮食,抬高米价,致使全城百姓人心惶惶。为解决百姓生计问题,隐居福州黄巷的梁章钜在家中设局,召集诗社诸君子一同出力,捐义仓降低谷价,打压不良商贩,有德与民生。</p><p class="ql-block">1836年至1841年,梁章钜升任广西巡抚,兼署学政。在广西的五年间,除经济建设外,大力整顿文闱,查拿兵丁传递卷子的舞弊行为;积极配合林则徐广东禁烟,亲自带兵至梧州府防堵英军,并力行团练之法,使境内帖然;同时奉旨选将调兵送炮,协济广东……</p><p class="ql-block">关于宦迹,梁章钜晚年自己有过相当有趣的说法:“余官中外数十年,从无一稍干吏议之事,回首未免惶然,今儿辈初入仕途,即为余尝此愧负,自觉心安理得,本不足累我天怀,而爱我者乃鳃鳃以为慰谕,转浅之乎视我矣!”</p><p class="ql-block"><br></p> 联话鼻祖 <p class="ql-block">梁章钜一生工于诗文,精于书法,擅于笔记小说。著述多达八十余种,博涉经史子集各部,有《文选旁证》《三国志旁证》《农候杂占》等五十余种刊行于世,其中有17部被收入《续修四库全书》,在清代罕有其匹。</p><p class="ql-block">他的许多著述填补了不同领域的空白,在楹联创作、研究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被称为楹联学开山之祖,他编撰的《楹联丛话》是中国楹联史上第一部联话著作。</p><p class="ql-block">道光年间(1821—1850年),梁章钜将自己长期搜集到的楹联进行整理、考证、辨析,编撰成“楹联丛话”系列丛书,其中包括《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楹联四话》(梁氏第四子梁恭辰撰)《巧对录》《巧对续录》(梁恭辰撰)等六部著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陈继昌在《楹联丛话》序言中赞其“一为创局,顿成巨观。”</p><p class="ql-block">在编撰丛书时,梁章钜并不只是对楹联的内容、故事等做简单的汇集与辑录,而是探求其本事,叙述其出处和背景,品评其高下得失。诚如陈继昌所言:</p><p class="ql-block">稿凡三易,每联辄手叙其所缘起,附以品题,判若列眉,了如指掌。</p><p class="ql-block">——清·陈继昌《楹联丛话·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楹联丛话》在楹联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创造了我国楹联史上的多个“第一”: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联话著作,打破了楹联史无联话的历史第一次提出了楹联的分类原则,为我国楹联分类体系的确立提供了依据;第一次提出了楹联创作、鉴赏的标准与观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楹联理论。</p><p class="ql-block">《楹联丛话》所收楹联,从宋代至清中叶,从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从皇宫殿阙到荒郊野庙,绵延千年,内容丰富,形式独特,使联话成为继诗话、词话、文话之后的又一文学评论形式。</p><p class="ql-block"><br></p> 人物终评 <p class="ql-block">在梁章钜七十寿辰时,好友王叔兰所撰贺联非常贴切地概述了他一生的经历和成就:</p><p class="ql-block">二十举乡,三十登第,四十还朝,五十出守,六十开府,七十归田,须知此后逍遥,一代福人多暇日</p><p class="ql-block">简如格言,详如随笔,博如旁证,精如选学,巧如联话,富如诗集,略数平生著述,千秋大业擅名山</p><p class="ql-block">梁章钜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时期。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以梁章钜为代表的福建爱国群体,将强烈的爱国精神、忧患意识和担当责任精神,展现在思想、言行、操守和作品之中,至今仍闪耀着恒久的光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 | 来源网络</p><p class="ql-block">排版 | 叶婷婷</p><p class="ql-block">小组成员 | 张一帆、吴祥毓、李美格、戴玉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