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沈秀云</span></p><p class="ql-block"> 城里的端午与乡下不同,门边的艾草是提前买的,到端午时已经失去了鲜活和芳香,香包里也没有苍术和香草,所以那“香”字儿也有名无实。端午节只剩下吃吃喝喝,其内容有点令人乏味。</p><p class="ql-block"> 乡下的端午节就精彩多了。</p><p class="ql-block"> 端午是那只唱着“麦熟杏黄”的小鸟,用水灵灵的歌喉昼夜不息地呼唤出来的。庭院里,石榴花正开得鲜红耀眼;地垄边,火苗似的山丹丹花摇曳在灌木丛中。村边杏树上,黄熟水甜杏果在浓浓的绿叶间挤成了疙瘩,一缕缕,一缕缕地散发着特有的清香,让人看一眼都口舌生津;桑树枝头紫红的桑葚汁水饱满、酸甜可口,咬一颗那滋味从舌尖一直蔓延到耳根,透心地爽。麦田里一个月前才吐穗拔节的青青麦苗儿,此时已变成金黄的麦浪,一片连着一片,一波拥着一波,一浪高过一浪,带着火焰般的激情铺天盖地涌来,浓浓的麦香香透了天地间的每一个角落。</p><p class="ql-block"> 龙口夺食是乡下人献给端午的第一个礼仪。锋刃雪亮的镰刀,在主人的手中飞舞,麦秆与镰刀碰撞形成的声响,像一阵阵轻轻的鞭炮,节奏分明地叩击着端午节的耳鼓。天亮之前方块形的麦扑子就整整齐齐地排了一地。割麦子的人,渴了,饮一口山泉水,让端午的清凉洗澈心肺、清空燥热,虚位以待粽叶、软米和红枣的甜香。</p> <p class="ql-block"> 端午节的黎明是弥漫在苍术、茶香、艾香里苏醒的。采茶、采艾草都要在日出之前完成,所以必须早早起床。日出前采得的各种草木的叶子,皆可入茶,太阳出来就不能用了。乡亲们说晒过端午的太阳后茶叶的质量会大大逊色。不必说柴胡、黄芪、远志、金银花、黄芩、苍术、防风这些野生的中药材,就是枣树、梨树、苹果树、杏树的叶子,只要能在端午的黎明前采回来,皆可以做成上好茶叶,像南方清明节前的茶叶一般珍贵。</p> <p class="ql-block"> 最珍贵的是一种长在石头上茶叶——石茶。称为茶叶却没有叶子,寸把高、细硬如针的茎杆紫里透红、像一根根铜丝儿,闪着紫金的亮光,偶然一簇呈散射状开放在古老的青石上,仅凭青石表层经年累月风化而成的一点尘末儿滋养着它们,名曰:金杆茶,又名石茶,属于茶中的珍品。发现它如同东北人在森林里发现人参一般珍稀和不易。若能采得数株,必然单独制作,非有贵客临门,舍不得拿出来。</p><p class="ql-block"> 顺便拔几把野生的艾蒿,别在门上,那香味儿混合着炉灶上的粽叶、软米和红枣的甜香,与香包中苍术的药香酝酿在一起,清凉、甜美、悠长,像紫色的丝带飘进幽凉的夜空,悠悠袅袅,又像是悠扬的弦乐滑进山谷的溪水,冉冉不绝。黎明前孩子们甜蜜的梦里常常会飘过一道彩虹,那是端午前夜,母亲和奶奶用五色丝线搓成的佩索,赶在日出前戴在孩子们手腕、脚腕上的射影。雪白的新背心儿放在枕边,包着苍术的香包成为端午黎明的一串铃铛,清凉的药香把酷热屏蔽在心扉之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带着露水的茶叶堆满背篓。饱尝了麦香的镰刀,静静地站在门角,我喜欢帮母亲蒸茶,晾茶。日出前采回来的各种叶子,洗净剪碎,上笼蒸七到十分钟,揭开、下箅、倒在竹筛里,晾干,再蒸、再晾干、再蒸,反复七遍。期间精心照料,不可使其受潮。如此制作出的茶叶就成为一个夏天清热解暑的最佳饮品。其香甜可口、爽心悦目的程度,任什么普洱、毛尖、铁观音都无法望其项背。</p><p class="ql-block"> 五月被称为毒月,初五又被称为毒日。端午像季节的一道分水岭,之后的天气一天比一天酷热。毒辣辣的太阳几乎烤焦了每一个日子,只有端午茶可以带着日出前山谷里特有的清凉,浸透整个夏天的心脾。仿佛它能将一片紫色的月光涂在太阳的背面,让夏天的火辣与伴着艾香的清凉,成为日子的正反两面,让整个夏天热也热得痛快,凉也凉得透心。</p><p class="ql-block"> 《诗经•王风•采葛》中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中的“艾”便是现在的艾草,因其异香和药用价值,艾草很早就记述在了《诗经》之中。据专家考证,艾用于治病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民间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孟子也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的药用价值。本地农村端午日出前采回的带着露水的艾草更是极为珍贵的药材。日出之前家家户户门框上都要别一把艾草,这艾草只能在当天日出之前采回来,不能提前,也不能推后,因为那样就会使药效大减。采回来的艾草插在门边儿,风干、剪碎、连梗带叶儿做成艾绒是艾灸风湿性关节炎的绝佳药材,这是城里的中药铺子所买不到的。</p><p class="ql-block"> 大人孩子手腕、脚腕上的五彩丝线搓成的佩索也要赶在日出之前戴上。日出之前完成诸多工作后,前一夜蒸在火炉上的粽子早就香甜糯软透了,剥上一个一咬,喉咙里像是伸出了爪子,来不及品一品滋味就滚下肚了。靠近叶子的那层米和枣总是香得清雅,香得脱俗,香得让人异想天开,只可惜太少了,不经吃。端午的中午,母亲会包韭菜鸡蛋饺子犒劳全家。韭菜是自家菜园里提前几天不断浇水滋养出来的,碧绿脆嫩,割下来,每一株根部都渗出一颗晶莹的水珠;鸡蛋是从鸡窝里刚刚收来的,还没凉透,热油下锅,拌一点葱花,炒得香味直往人的鼻孔里钻。因为鸡蛋新鲜,韭菜鲜嫩,拌起来只需要撒点盐,再不需要其他调料,和一块不太软的面醒发到位,包出的饺子透过皮都能看出韭菜莹莹的绿色和鸡蛋灿灿的金黄。咬上一口,满嘴都是雨后彩虹的味道和梦境一般的香甜。彩虹是没人吃过,但都感受过它的鲜美和绚丽。</p><p class="ql-block"> 乡亲们虔诚善良,几乎每个节日都要献爷(ya)。唯有端午是不献的,人们只顾善待自己。问了母亲。她说,端午不是什么好日子,它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人们在家门口挂艾草,用其特殊的香味,来驱病、防蚊、辟邪。端午过后,天气炎热,毒虫也会出没,戴佩索、香包也是为了驱虫护身的。</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风俗:端午的佩索还需及时扔进暴雨过后的洪水中,让水冲走。冲佩索时还要喊出两句台词:佩索佩索冲地qia,一年别让我见一条黑乌蛇(sha)。由此可以推断:戴佩索的初衷就是防蛇等毒虫的。由此可以推想,在古代献爷之类的祭献活动,只有在好日子里才适合进行,像端午这样的日子,人只适合避灾、自保,不值得庆贺。也就理解了亲友们端午节的问候为何只说:端午安康!</p><p class="ql-block">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各地流传着不同的说法。一说端午节最早始于周代,原本是古代长江流域百越族的图腾祭祀节。也有说是纪念春秋时吴国伍子胥的。第三种,认为是纪念东汉时孝女曹娥的。第四种认为是祭祀“地君”的。第五种,认为是纪念战国时的屈原大夫,这一说法流传得最为广泛,深入人心。楚怀王受秦使张仪的诱惑与欺骗,拒绝了三闾大夫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结果致使楚国腹背受敌,最后连楚怀王本人也中了秦国的奸计,而被软禁,羞愤而死。楚襄王继位后,继续宠信奸佞,排斥忠良。屈原屡谏不改,相反却被削职流放。在放逐途中,屈原听到秦国连败楚国,掠地千里,祖国命运将倾,他满怀忧愤与绝望,遂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殉国。楚国百姓闻讯纷纷前来打捞这位爱国者但未能如愿。为了保护屈原遗体不受鱼龙水族的侵害,人们往江中抛放大量粽子、鸡蛋等食品及雄黄酒。爱国精神永垂不朽!此后,楚人每年端午便举行各种典祀,表达对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缅怀和纪念。这种习俗流就传下来。历代文人墨客都有在端午咏颂屈原的诗句。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诗,可谓代表作:“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p><p class="ql-block"> 本地传统的端午节原来并没有纪念屈原的传说。是不是早在屈原之前这个节就已经兴起,还有待专业人士的考证。</p> <p class="ql-block">端午的香包</p> <p class="ql-block">乡村小路</p> <p class="ql-block">碌碡</p> <p class="ql-block">废弃的石磨盘</p> <p class="ql-block">堡子门</p> <p class="ql-block">石臼</p> <p class="ql-block">五月的乡村</p> <p class="ql-block">一花一世界</p> <p class="ql-block">禅房花木深</p> <p class="ql-block">小园香径</p> <p class="ql-block">绽放的鲜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