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大运河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坐落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绿心西北部,总建筑面积约9.97万平方米,由共享大厅、展陈大楼(主楼)和休闲水街共同组成。博物馆建设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以运河为线索,将历史文化融入建筑之中。</p><p class="ql-block">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览陈列系由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开放展示,临时展览四大类型构成。基本陈列为整成体系的核心与灵魂,专题展为补充与深化,开放展示旨在丰富参观体验,临时展览为拓展与延伸。</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利用多个开放空间,通过大型数字展示技术、舞台光影艺术等,打造人文休闲与数字体验为一体的公共艺术空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运河水系泊船模型</p> <p class="ql-block">驳船模型</p><p class="ql-block">铜 ,比例1:1.5,长12米,宽2.4米。</p><p class="ql-block">此传造型取自清代江轩《潞河都运图》。泊船又称为剥船,起源于清初,船体较漕船小,船头方,船底平,舱口大,吃水浅,船面平。适宜于航行在河道狭窄以及水量较小之处。清代各省曹川抵达北运河,需用吃水浇浅的驳船转运漕粮入京。驳船除驳运漕米、铜铅、麦豆外,空闲时可载运商货。</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通联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跨越2500多年,奔流近3200公里,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融、中外交流,维系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展现出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传承着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彰显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p><p class="ql-block"> 千里运河,由千年古都源源不断输送养分,推动北京一步步从北疆重镇迈向国家都城,塑造了北京城市文化的极大成果;首善之躯多元荟萃成果。又藉大运河反哺全国。日益巩固北京作为大国之都的地位。也由此讲述了人与水、河与域的动人故事。北京人常说“@大运河飘来的北京城”,形象地抒发了对大运河的感恩之情。</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地示范作用。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在大运河文化带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正积极发挥展示作用,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再见勋业。</p> <p class="ql-block">运河北首,北京营城。大运河通江达海,北京则是其连接长城与草原的重要枢纽城市。北京地处山水环绕的“北京湾”之中,数条大河自西北向东南蜿蜒而过,奠定了“前挹九河,后拱万山”的山川行胜。从先民依水而居,到先贤营水理水,从人类起源到国之首都,北京与水密切相关。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相依为伴,共同生长。.</p> <p class="ql-block">河润平原</p> <p class="ql-block">作为边疆重要军政的古代北京,陆路交通方面有多条大道连接中原与长城以北地区,水路交通方面。潞河(今北运河)与海河水系服务于中原物资北运,供应边疆防御军事需要。</p><p class="ql-block">古代无论水利工程抑或水运修渠,须道法自然,汉代以及以前的水利开发多在黄河流域,后逐渐南括至珠江流域。水运方面,长江及以南地区,多利用自然水系,北方偏重修建人工运渠。运河的修建尤以黄河,江淮之间最为重要,形成骨干运道。</p>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获得重要发展。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霸等需要,掀起了第一次开着运河热潮。</p> <p class="ql-block">隋代大规模开凿、疏浚运河,形成以都城为中心,北抵涿郡(经北京)、南达明州(今宁波)的大运河体系,完成大运河的第一次全线贯通,并在唐代得到维系和发展。</p><p class="ql-block">隋唐大运河将当时的北京地区同中原、江淮地区紧密连接起来,成为一条经济动脉和维护中华民族统一的纽带,这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北京向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中心跃升的历史进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汉末至隋代之间,北方战乱频仍,农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晋室南渡,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和生力军,南方快速发展,为加强都城大兴,(今西安)、洛阳与东南富庶地区和幽燕军事重镇的联系,隋唐统治者在地方运河基础上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盐粮所系</p> <p class="ql-block">隋炀帝为经营北方、开凿南启黄河、北至今北京地区的永济渠,成为隋唐帝国向幽州运送兵员与物资的主要渠道之一,承担着重要的军事政治功能。永济渠对于维护国家统一、边疆稳定和民族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军政永济</p> <p class="ql-block">重振幽州。</p><p class="ql-block">隋唐大运河的全面开通,为幽州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大运河加速了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在幽州的融汇。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幽州在全国的战略地位上升为一座雄居北方的军事重镇,水陆交通中心和经济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辽金与两宋时期,幽州地区从北方军事重镇向王朝都城迈进。政治中心的变化,使漕运方向和路线发生重大改变。运河随之分为南北两个系统。金代海陵王迁都燕京后,为保障京都的粮食供应,疏俊水道积极探索和开发中都漕渠,虽然收效有限,但为元代大运河建设积累了经验。</p> <p class="ql-block">辽金时期,幽州作为北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进入快速发展时期。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升幽州为南京,成为辽代五京之一,利用今北运河及燕京附近水道联通漕运。1153年,金代海陵王完颜亮将都城从上京会宁府迁至燕京,改成“中都”。由于人口规模和城市功能的扩大,金代将河北、山东的粮食运至通州,并未解决通州至中都之间的漕运输问题多次修浚运河。</p> <p class="ql-block">建都通漕</p><p class="ql-block">辽金时期,幽州作为北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进入快速发展时期,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升幽州为南京,成为辽代五京之一。利用京北运河及燕京附近水道连通漕运,1153年,金代海陵王完颜亮将都城。从上京惠民府迁至燕京改成中都,由于人口规模和城市功能的扩大,金代将河北、山东的粮食运制通州,并为解决通州至中都之间的漕粮运输问题多次修浚运河。</p> <p class="ql-block">隋唐出兵辽东</p><p class="ql-block">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命河北百万名夫在曹魏运河基础上开永济渠,长约一千余公里,次年在涿郡蓟城(今北京)营建行宫临朔宫,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沿大运河北上涿郡,并将黎阳,洛口储仓米粮等津市物资,沿运河运至涿郡,大业八年(612年)至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先后。三次出兵辽东将薊城作为军队集结的大本营。</p><p class="ql-block">唐王朝数次用兵辽东,仍以水济渠为军事运输线,贞观19年(645年),唐太宗亲帅诸君自洛阳出发。誓师于幽州城南,战后唐太宗决定在幽州城东南建悯忠寺,(今法源寺)祭悼阵亡将士,武则天时期建成。</p> <p class="ql-block">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南运河码头遗址</p><p class="ql-block">东光县码头沉船遗址位于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东光镇马头村运河段大桥北。遗址出土了一艘长约13米至15米的沉船,船中有磁州窑瓷器及残片160余件。以及铁权、铁锅,铜耳勺,小刀、铜杈、磁,瓷围棋子等器物。经鉴定这批磁州窑瓷器为北宋时期或金代初期磁州窑产品。专家推断河北沧州很可能是宋元时期我国北方重要的瓷器集散地和出海港,东光县是此地的重要码头。</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及石狮</p><p class="ql-block">卢沟桥一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渡口, 早在战国时期即是燕蓟地区沿着太行山脉东路通往华北平原的要津。金代为了加强对华北地区的控制,决定在卢沟渡口修建一座永久性石桥。金大定29年(1189年)至明昌三年(1192年)石桥建成。明广立桥,因横跨卢沟河,也称卢沟桥。卢沟桥的建成在金代的军事、经济、交通和文化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卢沟桥在工程结构上成就突出。桥上的石狮子雕刻精美,形态各异,闻明于世。</p> <p class="ql-block">升潞县为通州</p><p class="ql-block">通州是金中都东部水路和陆路交汇要津,金代利用潞水建立漕运系统,经由陆水运来的物资需要经潞县中转至中都城。鉴于潞县的物资转运枢纽地位,天德三年(1151年)升潞县为通州。取“漕运通济之义”,正隆四年(1159年2月),为了大举.伐宋,海贼王下令“造战船于通州”,这一场景被南宋使者周麟之注意到,留下了(造海航行)一诗,由于水陆交通便利,通州亦成为金代造船,练兵南下伐宋的重要基地。</p> <p class="ql-block">元代疆域辽阔,定都燕京,称作大都,北京由此成为全国都城。忽必烈时期,对隋唐大运河“裁湾取直”,从杭州直通大都,构建出京杭大运河的基本形态。元代还大规模发展海运,河运与海运并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及欧亚各区域。</p><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开通不仅满足了大都城漕运的需要,而且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加强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之间的联动。大都城“美善之极、未可言宣”,迅速发展为一座兼容并包的繁华都会。</p> <p class="ql-block">元大都依水而建、依水而兴。大都的城市水源从辽金时期的莲花池水系转移到高亮河水系,全城的中轴线依水而定。皇城以太液池为中心,宫殿环水而建。大都城的规划原则,坊巷设计,河流水系,将礼制思想与山水城市特色有机融为一体,深刻地影响了明清北京的城市格局。</p> <p class="ql-block">京杭通波</p><p class="ql-block">元代一统南北、大都城物资需求日益庞大。粮赋供给几乎全都仰仗江南,为了将江南的财赋,物产顺利而高效地通往大都,元王朝调整运河线路,修建闸坝工程,实现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这项伟大的工程连接南北水路干线,贯通五大流域,荟萃中外物产和人才,在保障都城运转的同时,给大都带来繁华富庶的多元开放。</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跨越五大水系</p> <p class="ql-block">《元史.河渠志》所列会通河上各闸情况</p><p class="ql-block">会通河段属于平地开河,缺少水源,为解决南北通航用水,建闸门31道,并采用“梯次过闸〞,放水行舟。依次而行。</p> <p class="ql-block">金元以来,通州之大都之间的漕运问题实难解决,因金河口最终失败,坝河缺水不畅,漕粮运至通州后,乃须陆路运输,为此致元30年(1293年),在郭守静亲自设计、主持下,通惠河成功开凿,逆流而上的运河漕船可从北运河直接驶入大都城内积水潭码头,京杭大运河实现全面贯通。</p> <p class="ql-block">河漕管理—运河管理机构</p><p class="ql-block"> 为了确保大都运河通畅,元朝政府设置了专门机构都水监,并配置闸夫,坝夫,车夫等各种夫役服务于运河都水监及其下属机构负责运河维护、疏浚和改造、河水泛滥时救险险和抢险。都水监街署在澄清闸西北,即北京地安门桥西北一带。</p><p class="ql-block">漕运管理机构</p><p class="ql-block">元代河漕管理机构分布在长江以北运河沿线,形成大都、瓜洲两个漕运管理中心,(京畿都漕运司、江淮都漕运司),并在关键性航段建立了济州漕运司、河西务都漕运司,仓库则主要分布在大都、通州两地,其中,京畿都漕运司负责掌京㡬地区的漕运事物,包括河、海漕.船抵达大都各码头以后漕粮的收纳、转运、入仓,以及闸夫、坝夫车户的管理等。</p> <p class="ql-block">大都的规划设计者一刘秉忠</p><p class="ql-block">刘炳忠(1216年到1274年),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洲(今河北邢台)人。经海运禅师引荐,得以拜见元世祖怱必烈并受到重用。他兼备释、道、儒之学,对元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先后设计规划了元上都和元大都两座都城,对元大都的规划设计,奠定了北京最初的城市雏形。</p> <p class="ql-block">通惠河的建设者</p><p class="ql-block">郭守敬(1231一1316年),字若思,顺德府(今河北邢台)人,元代杰出的科学家。中统三年(12620年),郭守静向袁世祖忽必烈面陈六项水利建议,被任命为“提举诸路河渠”。此后历任副河渠使、都少水监、都水监、工部郎中、同之太史院事、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等职。他开创卢沟河,(今永定河),白浮泉引水方案,解决了元大都的水源问题,奠定了今天北京城市供水格局,他规划设计和主持修建了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河道、通惠河等工程,将东西走向的隋唐大运河改造成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为大都的水利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在天文学方面他创编《授时历》,领导规模空前的天文测量,创制仪器20余种,多项发明,领先世界水平,科学成就享誉中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清两朝前承元代,定鼎北京。京杭大运河继续发挥沟通南北,特别是连接国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作用。在这一时期,河工体制运河漕运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以京杭大运河为纽带,地方辐辏中央之势、中央统御地方之力不断强化;运河沿线的城市及区域文化亦藉运河之波在彼此融汇、激荡中日益繁盛。京杭大运河,发挥了政治国脉、经济命脉,社会动脉的重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河漕不仅攸关都城供给,还与更大范围内的物资流通、万千家庭生计等紧密相关,所谓“国家之大事在漕、漕运之物在河”。明清两朝屡兴河工、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职官体系专营其事、积累了丰富的运河治理与漕运管理经验。数百年间,运河基本保持畅通、以运河为主干串联起的水陆交通网络、使南北东西的人员、资源、商品、信息等更便捷的流通、融会,有力地促进了各地、经济、人文一体趋同、是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保障。</p> <p class="ql-block">元明易代,运河河道多有荒废。明清两朝对大运河进行全面治理和维护,设立专职官员系统管理河道,漕运、仓储事务;重新规划山东河段,持续探索黄运分离,湖漕分离等运河工程,新建、改造多处河道和水工设施,从制度和工程两个层面确保运河水运畅通和漕运制度的实施。</p> <p class="ql-block">四方之乐</p><p class="ql-block">大运河的畅通推动了文化繁荣,其中戏曲文化在运河沿线的传播、融汇,在京师的荟萃、创新尤为突出,“水路即戏路”,东西南北的地方戏沿运河汇入北京,在京师的舞台上争奇斗艳,最终促成京剧的诞生。明清小说如“三言、二拍”,《金瓶梅》、《红楼梦》等其内容创作也往往以与日常生活关系的紧密的大运河为背景、也是运河深深融进当时人的生产生活的另一种写照。</p> <p class="ql-block">漕粮使用</p><p class="ql-block">御制北京宫殿禁城内外全图,</p><p class="ql-block">《乾隆京城全图》中的南新仓、北新仓、禄米仓等仓位置。</p> <p class="ql-block">明清京师河道与周边水系</p> <p class="ql-block">不止运河以三折投幕与大型三维衍射系统影像塑造沉浸空间,通过影像呈现完整现代运河的畅游体验。</p><p class="ql-block">不止运河,寓意大运河流淌不止,文化传承生生不息。该展览以“波沿南北 泽被千秋”、“集萃中国流光华彩”,运河之舟 惠济天下〞,为叙事结构,以全域沉浸CAVE体验系统、核心区三维衍射系统、衍生区域超智能数字点云系统,打造沉浸式数字体验空间,让观众成为展览的一部分,实现身临运河,畅游运河。这是在国内博物馆常设展中首次尝试如此规模的三维衍射系统装置。在实现视觉震撼的同时,借鉴舞台,艺术设计,让装置灯光,影像分而有序、合而成势、艺术与科技共生,也是一场耳目一新的视觉盛宴。</p> <p class="ql-block">作者:安心</p><p class="ql-block">编辑日期:2024年5月16日</p>